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胡晓珍 向晓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专家智库专家委员) 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县域经济发展薄弱一直是广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更好地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因县施策抓好产业培育,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打造一批产业强县;全面推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更好强县促镇带村,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把短板变为潜力板。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更加凸显县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广东“百千万工程”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经济、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万工程”重大决策,已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升级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迭代至“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打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板。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县域经济规模偏小。广东县域面积占全省的71.7%,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但县域GDP仅占全省的12.5%,且近年来比重逐年下降。同时,广东缺乏经济强县,目前尚无一县突破千亿元规模,而江苏近半数县已超千亿元,浙江也有近1/5的县超千亿元。广东县域产业层次较低,县域二产增加值尚不及江苏和浙江的1/3。广东地方收支矛盾突出,县域财政自给率仅为1/4左右,不及江苏和浙江的一半。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广东57个县(市),无一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县域作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支撑点,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进行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广东拓展经济发展战略纵深、打造“发展高地”的现实选择。县域经济作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兼具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双重属性,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打通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连接通道,形成战略举措叠加合力。要通过优化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建立市与市、县与县对口帮扶协作机制,为珠三角地区拓展战略空间,把珠三角的产业、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导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统筹部署、协同推进,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化学反应”“乘数效应”,将县域由“价值洼地”打造成“发展高地”。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科学路径。经过20年的升级迭代,浙江“千万工程”已经蝶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示范工程,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也成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样本的有益镜鉴。广东要实现到2035年“再造一个新广东”这一目标,光靠珠三角地区不行,光靠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也不够,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投向广阔的县域,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让县域这个重要支点强起来,在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立足广东各县资源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引导其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县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增强县域造血功能,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1+14+15”政策体系,立足比较优势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特色园区,支持沿海经济带有条件的县域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园区,做大做强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建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凝聚各方工作合力,强化省市县纵向帮扶、“市统筹、县协同”的市际横向帮扶协作和市域内帮扶协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县域发展活力,重点推进扩权强县赋能改革,创新实施县(市)“点菜”、省市“上菜”的菜单式赋权模式,按照“依法下放、应放尽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合理有序下放一批省、市两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到县,提升县级自主发展能力。
以争创全国百强县为抓手带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百强县作为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航员”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加速器”。广东应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市)做大做强,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示范带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县域产业振兴。立足本地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与产业基础,做大做强富民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珠三角12县(市)依托紧靠珠三角核心区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核心区的城市功能转移和产业功能溢出,做大做强高端制造、商贸流通等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优势。粤东粤西沿海县域着力构建“万亩千亿”大产业平台,做大做强临港重化、海工装备等临海(沿海)产业集群,与珠三角形成产业共建格局。粤北县域围绕特色的农、牧、药、旅游等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用好用活生态资源,做大做强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资源精深加工、安全应急与环保、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
二是推动县域创新引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县域创新节点加快融入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创新格局,将县域打造成为产业内生发展的创新高地。按照规模化、多元化、专业化、集成化、市场化要求,在县域探索推进“双向飞地”模式,支持珠三角知名品牌孵化器到粤东粤西粤北县域建设分中心、子平台,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县域通过“反向飞地”等模式到珠三角设创业孵化载体,优化县域创新创业生态,激发产业有序转移活力。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创新需求,在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强化创新资金保障等领域制定若干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创新资源向县域汇聚,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县域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三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统筹规划,落实广东县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细化县域土地类型,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和生态维稳功能。合理有序推进“乡改镇”“县改市”“市改区”进程,促进城镇体系的资源合理配置,构建城镇型行政规划新格局。持续完善县域城镇功能,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建设功能完备、公共服务完善的城镇中心。加强数字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指挥与监督,提升县域治理效能。 四是推动县域绿色发展。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好绿美县域生态建设。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六大行动为抓手,推进绿美广东在县域落地。一方面,要加强生态修复,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县域层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另一方面,要推动县域产业的绿色转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对制造业实行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聚焦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来源: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