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洞察人口发展形势变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深刻阐释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5月5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把研究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为重要议题,提出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大原则,部署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作出明确要求,强调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口工作实现伟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指引下,我国人口工作不断实现新变革、取得新成效。 人口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党对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作出重要部署。 人口工作实现根本性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在2013年实施单独两孩政策、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基础上,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我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由调节数量为主向提升素质、稳定总量、优化结构、畅通流动转变,取消制约措施,加强生育支持,人口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人口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我国人口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各项重大举措和政策措施的成效逐步显现。一是人口结构持续优化。释放生育潜能,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调整前的35%提升到近年来的55%左右;出生人口性别结构逐步趋向正常。二是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三是人口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四是人口健康水平稳步提升。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比2012年提高了3岁以上,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二、深刻认识和把握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新时代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对我国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人口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为深入认识人口国情、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深刻学习领会,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同时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人口发展转变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群众婚育观念和行为的深刻转变,符合人口发展一般规律。人口减少以及少子化、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辩证认识人口发展形势变化,理性看待人口负增长正反两方面影响,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保持战略定力,科学制定相关政策,趋利避害推进人口整体素质提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深刻把握新时代人口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大原则。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和分布布局。要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项工作以人口质量为中心,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深刻把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贯彻落实2024年10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统筹育幼资源,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优化人口结构和分布,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人口工作新实践 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践行“六个必须坚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能力,推动人口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坚持人民至上。人口工作事关个人发展、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涉及每个年龄组,贯穿全生命周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只见“人口”不见“人”。要将人口工作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具体问题入手,动态统筹解决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问题,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自信自立。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口问题复杂,但是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群众工作的良好基础,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坚持从实际出发,主动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及就业劳动保障体系,解决好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人口问题。 坚持守正创新。我国实施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不断完善人口生育政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极大丰富了世界人口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必须继续坚持。与此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必须深入思考、主动作为,紧跟时代步伐,尊重人口发展规律,回答实践课题,顺应群众期待,创新理论、转变观念、完善政策、更新方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走出一条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 坚持问题导向。人口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阶段的问题和任务不同。过去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口数量问题,人口规模巨大、出生率过高、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现在面临的是人口负增长、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新问题。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潜能,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要加强动态分析研判和评价,及时研究储备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并因时而化、因地制宜地推动落实。 坚持系统观念。人口问题涉及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方面面,既有人口自身的系统性协调性问题,也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全方位思考、多链条衔接和多部门协同共治。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对人口变化进行前瞻性研判,并把人口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统筹谋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加强人口监测预警,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形成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坚持胸怀天下。通过实践探索,中国解决了出生率过高、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为世界人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坚持胸怀天下,密切关注全球人口变化趋势,学习借鉴国际社会有益理念和经验,继续为解决好人口与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作出中国贡献。(来源:《求是》2024/22 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