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组织振兴   赵春兰 李树林:“岭东七县”与乐浪郡东部都尉治考
返回列表
查看: 626|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赵春兰 李树林:“岭东七县”与乐浪郡东部都尉治考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23 09: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赵春兰,女,通化师范学院朝鲜半岛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树林,男,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


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县,是在西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对辽东“汉四郡”进行行政大调整时,为了弥补真番郡撤并、玄菟郡内(西)迁后所留下的行政真空,将位于“单单大岭”之东原玄菟、真番二郡所管辖的“岭东七县”,划归乐浪郡统辖所置的军政要城。据《汉书》记载:“乐浪郡,武帝元封三年开。莽曰乐鲜。属幽州。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有云鄣。县二十五:朝鲜,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乐鲜亭。含资,带水西至带方入海。黏蝉,遂成,增地,莽曰增土。”“东暆,不而,东部都尉治。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后汉书》曰:“元封三年,灭朝鲜,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至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丽。自单单大领已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后以境土广远,复分领东七县,置乐浪东部都尉。”《三国志》载:“自汉已来,其官有侯邑君、三老,统主下户。”“自单单大领以西属乐浪,自领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濊为民。后省都尉,封其渠帅为侯,今不耐濊皆其种也。”关于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县所在地望问题,以往中、朝、韩、日学界曾依据有限的文献记载,进行了理论分析,但因缺少考古实证,导致学术观点众说纷纭,情况更加错综复杂,从而成为制约汉代东北亚历史研究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笔者结合近年来在鸭绿江中上游发现的燕秦汉辽东长城“真番障塞”考古成果,充分运用“多重证据法”,围绕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县城所在史地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考证。确指“单单大岭”为今长白山老岭支脉;“岭东七县”实为分布在鸭绿江中上游沿岸的七座大中型汉代行政类城址;而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县所在,当是今朝鲜慈城郡土城里1号城址。
一、中外学界关于不而(耐)城和“单单大岭”地望的主要认识
1.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城地望目前,中外学界关于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城地望,主要有六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不而(耐)城在咸兴府北。清朝的顾祖禹、杨守敬都认为不耐在咸兴府北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在该地区发现汉代中原文化城址的相关报道。第二种观点,韩国学者李丙焘认为不而(耐)城在朝鲜半岛中部的江原道安边郡。依据是不而(耐)应当是高句丽时代的比列忽(一名浅城),即今江原道的安边郡,不而(耐)是比列的音转,“忽”的意思是“城”,而且在安边郡山城出土汉代遗物篾纹陶缶等遗物。谭其骧先生承袭此说,周振鹤先生也表示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不而(耐)城设于朝鲜半岛北部。马大正、李大龙等合著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依据《后汉书》所载,主张乐浪郡东部都尉的管辖范围在朝鲜半岛北部,因为玄菟郡遭到夷貊的反抗,在这一地区设置专门机构,是军事防御重于管理,指出了乐浪郡东部都尉的设置目的,但遗憾的是,受考古材料的限制,文中没有确指东部都尉治所具体地理位置。第四种观点,认为不而(耐)城在朝鲜半岛东部的永兴、德源附近(咸兴府)。日本的白鸟库吉、箭内亘等学者主张此说。苗威认为不耐即朝鲜永兴郡所罗里汉代城址,“乐浪、真番二郡和岭东之地的性质和特点亦各自不同,很难水乳交融地形成为一体”,“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岭东七县从乐浪郡分离出来,单独设置都尉以统辖”第五种观点,认为不而(耐)城就是国内城,即此前发现的集安市区高句丽石城下汉代土城。张楚金《翰苑》一书中记载:“不耐城,今名国内城,在国东北六百七十里,本汉不而县也。”现代学者金毓黻、耿铁华先生表示赞同。杨守敬在《汪士铎汉志释地驳议》中提出反对意见:“高丽王宫东南走,过沃沮,已至濊貊界矣。其刊石于丸都者,高丽之都城也,其刊石于不耐者,极高丽王所走之地,一东一西,相去不下千余里。”持反对意见的还有李殿福、孙玉良第六种观点,近年来李树林先生确指:鸭绿江中上游沿岸的七座大中型汉代城址当与“岭东七县”有关,并认为朝鲜慈江道慈城郡土城里长城塞垣内的1号城址,为不而(耐)县治所在,但文中并没有展开论述。2.“单单大岭”地理所指目前,与乐浪郡东部都尉治相关联的“单单大岭”地理所指问题,中外学界通说皆位于今朝鲜境内,但具体位置的认识亦更加复杂。一是“北大峰山脉”说。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单单大岭”是今界于平壤与元山之间的北大峰山脉二是“阿虎飞岭”说。朝鲜学者李丙焘认为:“单单大岭”是平安南道及黄海道一部与咸镜南道南部间之分水岭,亦即由咸镜南道前往平安南道所经行之山区,其地有阿虎飞岭(德源)、剑山岭(咸兴西北属狼林山脉)等,谭其骧持相同观点三是“大关岭”说。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箭内亘认为:“单单大岭”是分割于平安南道及黄海道与咸境北道及江原道北部之大关岭四是“盖马大山”说。杨守敬认为“单单大岭”或即盖马大山之异名;日本学者那珂通世也认为“单单大岭”是盖马大山之一部,当中西交通要道五是“薛罕岭”说。丁若镛先生比定“单单大岭”为咸镜南道长津一带之薛罕岭六是“狼林山脉”说。王绵厚先生认为“单单大岭”是狼林山脉。周振鹤认为“单单大岭”是狼林山、北大岭、马息岭一线,是划分东朝鲜和西朝鲜的天然标志。七是“中央山脉”说。郑威认为“单单大岭”是中央山脉上述诸说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割裂了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与玄菟、真番二郡的前后承接地理关系。公元前82年,汉朝对辽东“汉四郡”进行了行政大调整,撤销了临屯、真番建制,分别并入乐浪、玄菟二郡建制,玄菟郡及属县内(西)迁。将位于“单单大岭”之东原玄菟、真番二郡七座属县,划归乐浪郡设东部都尉治统辖。就是说,“不而(耐)城”的地望只能从原玄菟、真番二郡始置属县范围中寻找。《汉书》载:“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开。”“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马訾水”为今鸭绿江;“过郡二”所指明确为玄菟郡,另一郡只能为真番郡,因为乐浪郡治所在平壤土城里城址,临屯郡在乐浪郡之南、汉江以北;“玄菟亭”即王莽所称的西汉玄菟郡辖境长城障塞别称。所以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城只能设在鸭绿江中上游长城地带,“岭东七县”绝对不可能设置在朝鲜半岛其他地区。第二,割裂了“单单大岭”与“岭东七县”的一体关系。汉代“岭东七县”与“单单大岭”在地理关系上是东西位置,是同一历史时空维度下的统一体,不可人为分割。《汉书》引《茂陵书》曰:“真番郡治霅县,去长安七千六百四十里,十五县。”《汉书》载:“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开。”“县三: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实则“岭东七县”包括原真番郡四属县和玄菟郡三属县(郡治沃沮城和上殷台、西盖马二属县,而高句丽县首治设于通化县赤柏松汉城)。片面强调“单单大岭”与“岭东七县”所指的结论,实际上缺乏考古实证,都只能算作空洞的假说而难以成立。既然东部都尉治统辖“岭东七县”,就必然不可或缺一批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汉代形制城址作为考古学依据。因为“岭东七县”是一个分布地域较广、相互关系密切的列城组合,仅凭一城或数城的考古依据是难以成立的。第三,割裂了“岭东七县”与“华夏—东夷”聚居区的民族地理关系。《史记》载:“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满亡命,聚党千余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以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燕丹散乱辽间,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藩,葆塞为外臣。”这里的“鄣塞”“东走出塞”“辽东故塞”和“塞”都是指燕秦古长城,而且真番位于辽东郡的东部。如《史记》云:“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这些文献明确记载燕秦汉辽东长城地带的原居民为真番、沃沮、秽貊等东夷古族,且在很长的时空范围内,与中原地区的原燕、赵、齐民发生了民族与文化上的融合,是独立于“箕氏朝鲜”外的另一“华夏—东夷”民族杂居区域。《汉书》载:“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濊貉、句骊蛮夷。”《三国志》亦曰:“自单单大山领以西属乐浪,自领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濊为民。”所以说,以往学界有关“岭东七县”所指民族地理问题,要么指向朝鲜半岛中南部“辰国”,要么指向朝鲜半岛东北部东秽(居朝鲜半岛日本海岸地带),却忽视了真番、沃沮甚至句骊等濊貊民族与中原燕人、赵人、齐人混居的关系。我们认为,要搞清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城地望问题,就必须依据历史文献所载,结合考古调研新成果,先搞清西汉部都尉治的普遍设置与东汉边郡部都尉治的特殊设置时空嬗变特点,再搞清“单单大岭”所指,进而确定“岭东七县”大体地域,最终才能从中明确不而(耐)县地理位置。下面,我们按此逻辑关系就有关问题逐一展开讨论。
二、老岭以东鸭绿江中上游障塞线相关列隘、列城的考古发现
下列代表性历史文献,明确记载战国晚期的燕国和秦、汉,在辽东地区都相继修筑过长城。如“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山。”明《辽东志》曰:“古长城即秦将蒙恬所筑,其在辽东界者,东西千余里,东汉以来,城皆湮没,本朝时加修筑。”李树林先生经过田野考古调查认为燕秦汉辽东长城是“由辽东郡之襄平城(今辽阳市区战国秦汉古城)经凤城、丹东、宽甸(这一段为戍边古道)——朝鲜大宁江燕长城清川江入海口处(燕长城‘朝鲜障塞’终点),由清川江口向南经平壤土城里西行终止于龙冈所山烽燧”,为秦汉长城的“朝鲜障塞”之“碣石线”。其中有关鸭绿江中上游区段汉代相关遗迹的调查发现,对于学界重新认识和考证乐浪郡东部都尉治地望,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考古学线索。在通化县石湖镇公益村南老岭北麓隘口处,有一道封锁出入鸭绿江中上游列城的重要关隘址,是目前在东北燕秦汉长城线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汉代关隘遗迹,曾发现门枢石、汉代青铜镞等遗物。在此隘附近山峰顶部和沟谷间,发现了3处用于观察瞭望、燃燔报警的烽堠哨卡和2条分别通往良民汉城、国内城高句丽石城下早期土城的长城古道。另在老岭山脉多条山谷隘口处,还发现如通化市鸭园镇二道沟门关隘(古道通往白山市三道沟汉城)、集安市双安关城(附筑关隘,位于古道三岔路口)等关隘类设施,均是出入鸭绿江中上游诸城的必经之地。关于石湖关隘的历史名称,学界至今没有定论。据史籍文献考证东汉时期的“单单大岭”即今长白山向西南延伸的老岭支脉,此隘可命名为“单单关”。老岭是鸭绿江与浑江、头道松花江的分水岭,为吉林省东部山势较高的山脉,其中位于石湖关隘西侧的老秃顶子峰,海拔1589米,是老岭山脉的主峰在老岭东部的鸭绿江中上游两岸长城线发现了形制均为“崇方”的七座中大型平原城址,自西向东排列分别是:集安国内城城下早期土城址、良民城址、白山三道沟城址、朝鲜慈城郡土城里一号城址、金亨稷郡河山堡城址、三水郡堡城里城址和长白大城(见表1)。同时,在这些城址之间的江岸平原、台地、谷口、高山之巅和高岗之上,还发现了80多处长城墙体(塞垣)、列燧、列障、列堡、列隘(谷隘、山隘、关津)和数条保存原始的长城古道遗迹,构成了以扼控鸭绿江水陆交通为中心,以各要塞区行政性大中型城址防御为重点,以线条式长垣结构和点线式障塞结构为主要布局特征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是中国早期长城“因河为塞”的典范表1  鸭绿江中上游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线上行政性列城    单位:座、米
11.jpg
这七座城址具有平原(地)城、形制“崇方”(呈“口”、“日”、“吕”、“回”、“品”、“目”字等形)等中原文化城址特点。在形制上由简单的方形城+瓮门(无角台,战国晚期至汉武帝之前),向方形城+瓮门+角台(汉武帝之后),再向方形城+瓮门+角台+马面(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演变之时代轨迹,彰显出由战国城址初级形制向秦汉城址成熟形制发展的特点(而此时具有高句丽文化特点的山城址尚未出现),且多座城址在东汉初期出现修筑或扩建中途而废的现象,如朝鲜慈江道慈城郡土城里1号城址、临江市苇沙河镇错草沟列城堡5号城址。
有学者对汉代郡县城址大小进行过专门研究,认为在城址规模上,边城要普遍小于内地同行政等级城址规模,但周长达到400米以上的城址,即已具备行政性边县城址的基本条件。这七座中大型汉代城址,均位于老岭山脉之东的鸭绿江中上游障塞长城线上,是同一文化、同一时空维度内的统一体。其中,位于原真番、玄菟两郡接合部的朝鲜慈江道慈城郡土城里1号城址,极可能是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县所在。
三、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县当为慈城郡土城里1号城址
慈城郡土城里1号城址,位于朝鲜慈江道慈城郡土城里西南鸭绿江边平原上,地处江塞的防御中心。城址中心地理坐标北纬41°4032″,东经126°4150″,海拔298米。城址平面呈长方“日”字形,方向110°,东、西垣长约160米(东垣中间墙垣至北垣间60米仅存一道石墙基线),南垣长约100米,中间墙垣长100米。特殊的是,北垣从100米处又向东南延伸55米,似扩建未完即遭废弃的工程。城址东南角筑有一座外伸7米的方形角台,城址周长约534米,加之北垣延伸部分,城垣总长575米。城墙外壁用略加工的中型方形石块砌筑,因自然侵蚀墙体已全部坍塌。南垣坍高2.5米、坍宽10米,南垣中部、北垣东侧各设1城门。土城里1号城址所在,是一处鸭绿江中上游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长城典型要塞(江塞)遗迹,有相对完整的江岸长城墙体(塞垣)、列城(共6座大小城址)、长城门(关津)3处、马面、烽燧、角台等遗迹。土城里1号城址的对岸为中国吉林省临江市苇沙河镇白马浪村,已发现同期列堡城址5座,1条长城古道,印证了《居延汉简》所载:“及赍乘传者……玄免(菟)、乐狼(浪)主旁近郡以县厩置驿行骑行”的史实,今鸭绿江中游云峰水库库区东侧。目前在云峰水库库区内已发现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年代明确的早期长城遗迹(江塞群)8处。另在朝鲜一侧仍有“长城门”“长城峰”“老边墙”等地名,当是燕秦汉历史文化的遗留。土城里城址的年代断定十分重要。发掘者认为,土城里遗址和本地域其他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初期铁器时代遗址在文化上存在继承发展关系。沿鸭绿江长城地带,以往曾出土了大量的战国燕国刀币、战国晚期赵国青铜兵器、汉代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等典型中原文化遗物,以及多处早期铁器和冶铁作坊遗址。王巍先生指出:“朝鲜半岛北部的早期铁器应属于我国战国时期燕国的铁器系统。是战国晚期燕国铁器文化由北向南波及的结果。朝鲜半岛北部其他一些出土铁器的遗存年代下限有的或可晚到秦代至西汉初年。”根据文献所载和出土遗迹遗物推断,土城里城址始筑上限自战国晚期燕将秦开东拓后修筑辽东长城起(约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44年),在秦灭燕后成为“辽东外徼”之一部分,汉初为卫满首据之地。《史记》云:“燕丹散乱辽间,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藩,葆塞为外臣。”“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余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设真番、乐浪和临屯三郡,元封四年又置玄菟郡,并“复修辽东故塞”。多座无角台城址内存有汉代有角台的城址,符合《汉书》所载“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的形制特点和《后汉书》载“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的史实。始元五年“因貊夷所侵”撤销真番,玄菟郡内迁,为填补内迁后岭东地区行政真空,西汉政府始设“东部都尉治”,划归乐浪郡统辖。
四、西汉部都尉治的普设与东汉边郡部都尉治的特置
西汉部都尉设置,是武帝为维护内郡社会稳定与边疆地区安全所采取的一项重大军事防御措施。在《汉书》中,部都尉治出现的语境是“行政郡称+地理方位+部都尉治(某属县)”,这种结构俯拾皆是。其结构的正解为:行政郡称为各郡名称,地理方位词代表军事防御方向。西汉边郡部都尉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地理方位分区设置,严耕望先生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指出:“部都尉设置情况是其名称治所排列因郡所边临者而异。如北方沿边诸郡都尉类作东西排列面对匈奴,乐浪置南、东部都尉面对朝鲜,陇西置南部都尉、广汉置北部都尉以制氐羌。”也就是说,部都尉前的方位词代表了军事防御的临敌方向,部都尉治所的长城障塞设置方向与御敌方向垂直。严先生总结得非常精辟,只是笔者关于乐浪郡东部都尉的防御对象观点和严先生不同,笔者认为乐浪郡东部都尉的防御对象不是朝鲜,是夷貊。部都尉治都设置于某属县要城。西汉时期第一个边郡部都尉治的设置是会稽郡的钱塘西部都尉治,约设置于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年—公元前117年)。各大郡普遍设有部都尉治,都尉有单独的治所和属官。《汉书》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汉官旧仪》记载:“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置长史一人,掌兵马。丞一人,治民。当兵行,长史领。置部都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不给卫士。”驻扎在障塞的军事属官有都尉、候、司马、千人,兼领屯兵屯田之事。从战国到秦汉,都尉武官职位经历了下移的过程,但地位仍然较高。个别郡存有只置都尉、不置郡守的情况,类似于军区。因为边郡都尉的职责侧重于军事,所以边郡都尉治所通常置于某军事要地,若有长城障塞一定会驻扎在障塞要地,故以长城障塞为治所的都尉又称为障尉或塞尉。例如武威郡的治所在姑臧,都尉治所设在休屠县的熊水障,就是在熊水的长城障塞处;张掖郡的治所在觻得,都尉治所在日勒县的泽索谷、番和县的农都和居延县;再如《汉书》所载的“乐浪郡,武帝元封三年开。莽曰乐鲜……有云鄣”“辽西郡,秦置……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乐浪郡,武帝元封三年开……朝鲜,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乐鲜亭”等,明确记述这些东北边郡边县有障塞,性质和“莽曰玄菟亭”一样,同为汉代辽东设有长城障塞的地方性行政军事机构别称。陈直在《汉书新证》中关于都尉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边郡都尉设置情况:“边郡都尉有烽燧台者,则设有候官,或简称为候……候官之下有候长,候长之下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长。候官、候长之属吏,有令史、佐、啬夫等职……又在烽燧台之外,如遇有险要地区,设有障、塞,大者曰障,小者曰塞……并置有障尉、塞尉……都尉府属吏,今可考者有掾、属、书佐。”“驻扎在障塞,属官有都尉、候、司马、千人。东汉建立后,光武帝汲取前汉“七王之乱”教训,出于削弱地方军事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于“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汉书》韦昭注:“中国为内郡,缘边有夷狄障塞者为外郡。”《汉书》云:“有鄣徼者曰边郡。”《后汉书》曰:“唯边郡往往置都尉。”“边县有障塞尉。”县尉又称“军司马”,属中级军官,“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也就是说,东汉时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部都尉治的设置,只在边郡保留或特设此机构。见于文献记载的汉代辽东五郡中,设有部都尉治的大郡有辽东郡和乐浪郡。辽东郡设有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座部都尉治城。《汉书》辽东郡条中所载十八属县中,设有无虑(西部都尉治)、候城(中部都尉治)和武次(东部都尉治)三座部都尉城;乐浪郡条中载有昭明(南部都尉治)、不而(耐)(东部都尉治)两座尉城。有学者经多年田野考古,确认都设于汉辽东长城线各军事要塞上。如辽东郡西部都尉首治无虑县,为今辽宁阜新县高林台城址;中部都尉治候城,为今沈阳市东陵区青桩子城址;东部都尉治武次县,为今朝鲜平安北道博陵城;乐浪郡南部都尉治昭明县,为信川郡青山里土城址(因附近的西湖里曾发现“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某造”等铭文砖,日本学者小田省吾据此推定该城为乐浪郡昭明县故治址),而始设于始元五年的乐浪郡东部都尉治不而(耐)县,理论上也定当设置于原“玄菟亭”障塞线上某要塞处。可以肯定,汉代辽东、乐浪二郡的部都尉治均特设置于辽东千里长城障塞线上,这是一个新确立的汉代长城考古学特置定律。
结  语
根据鸭绿江中上游地带田野考古发现的七座大中型汉代城址(部分城址沿用燕秦故址),结合史籍文献所载内容,基本上可以确认“岭东七县”所指的七座汉代县城分别为:集安市高句丽国内城石城下早期土城址和良民城址、白山市三道沟河口城址、朝鲜慈江道慈城郡土城里1号城址、朝鲜两江道河山堡城址和堡城里城址、长白县长白(大城)城址。朝鲜慈城郡土城里1号城址所处原玄菟、真番二郡的接合部位置,结合东汉曾对该城进行过扩建但随后废弃的现象分析,此城极可能与光武帝罢东部都尉治事件有关,当是乐浪郡东部都尉治所在。目前田野考古成果表明,汉代的辽东、乐浪郡五座部都尉治城所在,皆设置于汉代辽东长城千里障塞线上各郡军事防御要塞点上,符合文献所载东汉时“唯边郡往往置都尉”“边县有障塞尉”(集安市区国内城出土的汉代“军司马印”即为明证)的特置规律。据在通化县石湖镇老岭山脉西北麓等地发现的大型汉代关隘遗址分析,此隘是为了扼控出入鸭绿江中上游七座郡县交通而“复修辽东故塞”的列隘之一,符合史载“因边山险”“因谷为封”的制塞特点,而“岭东七县”则符合“因河为塞”的制塞规律,且其位于“岭东七县”之西,故见于史载的“单单大岭”只能是指横亘于吉、辽两省境内的老岭山脉。最后我们再来梳理一下乐浪郡东部都尉治的设置。元封三年汉设真番、玄菟、乐浪、临屯四郡,始元五年汉对四郡进行撤并,将原真番、玄菟二郡设于长城线上的七座属县划归乐浪郡,特设东部都尉治统辖。建武六年光武帝罢“岭东七县”,乐浪郡东部都尉治存世时间共计112年。
编辑:王轲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3年第12期“历史与文化栏目,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300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