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张大玉:守护传统村落的乡亲、乡土、乡愁
返回列表
查看: 63|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张大玉:守护传统村落的乡亲、乡土、乡愁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5-20 09: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张大玉(北京建筑大学校长)
我国传统村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且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组织遴选了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在120个市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
北京建筑大学团队持续开展传统村落研究及实践工作已逾30年,深深体会到传统村落必须遵循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坚持留住乡亲、护住乡土和记住乡愁的目标,通过构建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创新保护利用对策,加强科技研发与人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真正让传统村落在保护中焕发生机,在利用中实现传承。


强化规划引领,构建分级分类保护体系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基础。传统村落的规划要“实用、好用、管用”。近年来我们对150余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及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保护区划、保护利用措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传统村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遗产,应当注重其时间特性,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识别其价值要素;传统村落是“整体”的遗产,需要注重不同保护要素之间的关联性,避免简单的保护区划带来割裂、僵化与碎片化的影响;传统村落是“活”的遗产,保护利用措施应当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新需求,采取低干预、微更新、轻介入的方式,真正实现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
当前,我国传统村落的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各地在积极组织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同时,也相继开展了省市级传统村落的遴选与挂牌保护工作,并逐渐形成了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区域。区域内的传统村落具有地缘相近、文脉相通的特征,适宜开展“集群式”保护利用,这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重要原因。各地在编制规划时,应将各级传统村落与其他村落一并统筹布局规划,以传统村落为节点,因地制宜连点串线成片,明确各村落发展定位和发展时序,发挥各自特色优势,统筹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产业布局。例如北京门头沟区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立足实际提出了“一水系八沟,古道联百村”的总体空间布局,将12个中国传统村落与60余个市级及一般村落共同构成京西传统村落保护群,有效支撑了区域乡村全面振兴战略。


明确保护利用重点,创新保护利用对策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关键。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利用的重点。
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是农耕文明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根据我们对北京门头沟区某次特大暴雨灾害的调查,10个位于山区的中国传统村落受灾程度显著低于一般村庄,表明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的营建智慧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传承。


传统建筑,尤其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传统民居,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核心。我们对传统民居加建、改建或重建的管控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研发了农房风貌奖补平台,引导和激励村民积极参与传统民居风貌提升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何盘活闲置房屋,也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难点,其关键是要探索闲置房屋合理利用机制。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很多尝试,如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通过引入国内外100位人才落户成为“新村民”,盘活了闲置房屋。另外,山水林田及井泉沟渠、码头驳岸、壕沟寨墙、古树名木等各类历史环境要素,既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建设开放空间的独特资源。
据统计,通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挖掘、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记录并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依托。此外,丰富而独特的农事节气、生态伦理、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乡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构成传统村落独特精神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村落不能脱离的土壤。


产业振兴是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业态正在不断重塑着传统村落。如前述龙潭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文创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吸引了在外打工的300多名村民返乡。许多传统村落正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发展民宿、旅游、康养、度假、休闲、“互联网+”等新产业模式。
加强科技研发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绿色生态、民居建筑与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等领域开展了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对照新时代的需求,在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传统建筑性能和风貌协同设计方法、地域材料性能提升与新材料研发、基础设施与防灾减灾等领域,仍然面临诸多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例如各地都亟须解决的传统建筑抗震安全问题、地域材料的节能保温问题、复杂地形和狭小环境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等,应当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


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尤其应当注重传统建筑工匠的培育,提高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更多有志青年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共同缔造”“设计下乡”等活动,培育了一批深入村落的专业技术力量。也有一批青年人主动到农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如2011年辞去企业高管工作、回到老家江西婺源创立民宿“九思堂模式”的吴志轩,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的“种米姑娘”陈雨佳,活化运营开发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西溪古村的廖昱明等。
希望更多力量参与到守护传统村落的行动中来,让传统村落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来源:光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