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组织振兴   谭明明:乡村留守儿童霸凌现象之困与思
返回列表
查看: 98|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谭明明:乡村留守儿童霸凌现象之困与思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6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6020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6-12 09: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谭明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随着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快了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然而,乡村留守儿童霸凌现象的频繁曝光,表明乡村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据媒体报道,2024年3月,河北邯郸地区的3名初中生合伙将一名同学骗至野外并残忍杀害,事件的曝光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对施害者的行为感到异常不解和愤怒。这并非个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宋月萍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高达75%,这比非留守儿童高出14个百分点,其中,22.6%的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频率达到每月一次。乡村的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且及时的管束和教育,霸凌比例要远高于同一时期的城市地区,面临严重的教育失范和失衡问题。


一、乡村留守儿童霸凌现象为何频现
1.乡村教育体系不完善之失。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学有所长、互相促进,而乡村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的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内容简单、层次单一,难以满足乡村孩子的需求。
学校教育不全面。在一些乡村地区,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学校可能不会开设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关爱教育和心理辅导,也缺乏有效的预防调查和反馈处理机制,导致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缺乏及时的识别和响应,从而不能在苗头上及时制止乡村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
家庭教育不完整。在乡村中,很多父母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他们之间的交流因为距离和时间的原因而减少,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状况、心理需求和社交问题了解不足,无法在道德和行为上对孩子进行正确直接的监护和引导。很多留守儿童多半是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但这只能保障其基本的吃喝住行需求,对于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心理诉求因年龄代沟而无法有效进行。
家校教育不衔接。在正式进入社会之前,学校和家庭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而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源于它们“互不干涉、各司其职”,这种现象在乡村尤为突出。一些父母因为教育水平的限制,将育人的任务无条件全权交给乡村教师,而乡村学校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安全负责,双方又是处于一个零交流的割裂状态,这导致对孩子潜在问题的识别和干预不协同,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2.乡村不正风气影响之恶。人是环境作用的产物,乡村留守儿童霸凌现象的发生也多与乡村不良风气相关。
恃强攀比不制止。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村霸”的个人或团体,他们在村子里或一定区域内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经常制造事端,严重扰乱农村社会治安秩序。大部分留守儿童还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缺乏对基本事物性质的正确判断,很可能将之视为一种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权力”的表现,并对其进行学习模仿,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成为霸凌的施害者。
不良习惯不纠正。很多父母出于弥补亲情缺失的歉疚心理或者保持联系的日常需要,会给留守儿童买手机、平板或者电脑等通讯设备,但受距离的影响,并没有对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和内容进行限制,从而导致很多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世界,出于猎奇心理,甚至可能将一些虚拟游戏的拉帮结派的“英雄主义”演变成现实生活中的小团体欺凌现象。
文化建设不重视。从内容上看,乡村文化主体意识不足和观念淡薄,很少将资源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上来,导致乡村文化发展体制和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并且没有专业指导和人才支持,这些都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导致了乡村文化的弱化和衰退。从形式上看,乡村中很少举办一些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文娱活动,也没有邀请一些心理专家到村委进行讲座,这导致留守儿童无法从亲身实践中体会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
3.乡村法制建设滞后之困。乡村的法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在宣传教育、制度规范、司法通道方面都不完整,村民很少会采取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而也无法将学法、知法、用法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孩子,导致留守儿童在面对霸凌行为时无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只能束手无策、孤立无援。
法律意识不强烈。在乡村中,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导致村民对法律的意识相对薄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不足,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些会导致对霸凌行为的忽视与不解,从而造成霸凌现象的产生与蔓延。
法律体系不健全。乡村地区的法律体系相对于城市来说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儿童保护方面,存在法律空白或不明确的地方,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在处理霸凌事件时可能出现法律适用不清、责任归属归属不明的情况,无法对加害者及监护人进行有效的惩戒,从而起不到警示作用。
司法救助不可及。霸凌行为一旦发生,需要司法机构能够迅速响应,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防止霸凌行为的持续和恶化。然而,乡村地区缺乏切实可行的司法救助机制,导致留守儿童及家庭在遭受霸凌时,没有便捷可行的法律求助渠道,只能采取沉默的方式消极应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法律保障。


二、消解乡村留守儿童霸凌现象的基本建议
乡村留守儿童霸凌事件频繁出现,直到河北邯郸事件悲剧的发生才引起我们对乡村留守儿童霸凌现象的关注和重视。然而,“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健康安全地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主体合作来创造一个零霸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1.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在学校教育方面,乡村学校应该设立相关课程,增加生命教育和关爱教育内容,提升留守儿童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团结友爱的意识;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注重乡村校园文化建设,让留守儿童在积极向上的校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与孩子的密切交流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无论是在家劳作抑或外出务工的家长,都要与孩子保持定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并在日常的教育中,教导他们合理规范的行为准则及自我我保护的能力和技巧。
在家校合作方面,通讯设备的普及使远距离沟通不再是难题,乡村学校与家庭之间应该借助网络工具针对孩子的现状多交流,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在家庭或学校的潜在问题,双方应该有针对性地互相交流,共同发力去着手解决,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防止校园霸凌现象的发生。
2.加强文明建设,净化乡村风气。在言行规范方面,当地政府和村委要切实发挥作用,定期对村里的恃强凌弱、欺侮良善的现象进行识别和排查,并对带头挑事的“刺头”进行思想教育,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从而起到规诫示众的作用,以免留守儿童对此进行模仿,成为欺弱霸凌的“接班人”。
在日常习惯方面,父母应注意控制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除了保持电话联系和浏览学习内容,尽量约束孩子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打游戏、刷视频中,以免孩子的思维深受虚拟世界的影响,而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父母要以身作则,尽量少在有限陪伴留守儿童的时间里刷手机、讲脏话,作为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要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
在乡风建设方面,乡村文化是乡村孩子汲取营养成分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乡村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乡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的形成与乡村风气密切相关。乡村要多举办丰富有益的文化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参与中学习与人交流的方式和技巧,并帮助建立一种归属感和凝聚感,减少因感到孤立排斥而采取霸凌行为的情况。
3.加大宣传力度,健全法制建设。在法律宣传方面,乡村可以与上级政府部门申请,多邀请一些法律专家到村里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在村子里面制作易于理解的海报和文化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释法律条款,提供具体的案例和应对策略,使法律知识更加生动和贴近生活,使留守儿童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到自我保护的相关法律。
在制度建设方面,乡村针对留守儿童霸凌现象的相关制度安排是相对欠缺的,并且考虑到留守儿童身份的特殊性,即使某些孩子有霸凌倾向,也没有用法律去严惩,而只是停留在口头教育、回家反省的程度,父母也丝毫认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认为只是同龄孩子的小打小闹,不构成什么违法犯罪行为。因而,乡村有必要设定具体的法律条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明确而具体的约束,明确界定霸凌行为和相关责任人需要承担的严重后果,使法律应有的约束力得到充分地体现。
在救助机制方面,在乡村地区设立法律咨询点或热线,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理清对霸凌行为和自身权利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提供多元化的法律援助体系,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易于获得的、负担得起的法律援助,建立并完善儿童保护机制,包括报告、调查、干预、救助等环节,确保霸凌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来源:乡村发现)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300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