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尹荣方:《诗经·行露》与周初“乐舞教化”礼制
返回列表
查看: 13|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尹荣方:《诗经·行露》与周初“乐舞教化”礼制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71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18869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前天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尹荣方,男,上海海关学院公共教学部教授。


《召南·行露》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该诗关乎狱讼并无疑义。但由于此诗首章境界的迷离惝恍,以及二、三章“雀无角”“鼠无牙”意象的诘屈费解等,致使其主旨一直聚讼纷纭。大致说来,有“召伯听讼”“女子守礼致讼”“申女守礼致讼”“理官判狱之辞”“寡妇执行不贰”“媒妁之言不和”“贫士却昏致讼”“拒绝已婚男子”“抗议强迫作妾”“夫妻纠纷致讼”“未婚丈夫辩解”“女子家长答复”等多种说法。其中以《诗序》的“召伯听讼”说影响最大:“《行露》,召伯听讼也。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强暴之男不能侵凌贞女也。”我们详味《诗序》及毛、郑的申论等,发现此说及古今学者之说皆有待商榷。此诗当据仪式舞蹈改写而成,反映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诗教”表现形式。
一、“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与“南方朱鸟”之“鹑首”
关于《行露》一诗的主旨,争论较多的是对“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两句的理解。毛、郑解此两句,可谓煞费苦心。毛《传》云:“不思物变而推其类,雀之穿屋,似有角者。”郑玄《笺》云:“强暴之男,变异也。人皆谓雀之穿屋似有角,强暴之男,召我而狱,似有室家之道于我也。物有似而不同,雀之穿屋不以角,乃以咮,今强暴之男召我而狱,不以室家之道于我,乃以侵凌。物与事有似而非者,士师所当审也。”毛、郑皆谓“似有角”,是否定雀有角,以此说明强暴之男侵凌似是而非。钱钟书先生似认同毛、郑之说云:“明知事之不然,而反词质诘,以证其然,此正诗人妙用。”但无论如何,“雀之穿屋,似有角者”之解释,让人觉得不可理解,毛、郑之注解,似皆迂曲难通。雀之穿屋,关乎对诗旨的理解,不能不辨。后来不少学者以“鸟喙”解诗中的“雀角”。如俞樾《群经平议》卷八云:“《传》、《笺》之意,皆谓雀实无角,故其说如此。然下章云:‘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鼠之穿墉,若不以牙,复以何物乎?两章文义一律,鼠实有牙,则雀亦实有角。窃疑所谓角者,即其喙也。鸟喙尖锐,故谓之角。”俞樾以鸟喙解“雀角”,为不少学者赞同。俞樾之前,毛奇龄等已以“雀角”为“鸟喙”。但是,我们何曾见过鸟雀如鼠类那样穿墙入屋?麻雀、燕子等巢人屋檐,从未见有人用雀角穿屋来形容,可见诗人这里说的绝非燕雀巢人屋檐之事。俞樾以鼠之用牙穿墉为明白无误,则“文意一律”的前章又何以用令人费解的雀角穿屋作比呢?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雀角穿屋可能也是彼时人们习见之情景,只是后人不解此情此景罢了。笔者以为,以“似有角”及“鸟喙”解释“谁谓雀无角”,尚未达其旨。此诗之“雀”,乃天上“南方朱鸟”之“鹑首”也。“南方朱鸟”为井、鬼、柳、星、张、翼、轸七个星宿。其中井、鬼两宿为“鹑首”。地上鸟雀无角,而天上的星座却可以“角”名之,如觜宿之“觜”即从角。雀之穿屋,很可能是用来描述“鹑首”运行通过室屋时的情景。《大戴礼记·夏小正》七月云:“汉案户。卢辩注:‘汉也者,河也。案户也者,直户也,言正南北也。’”汉指银河,户是室屋之门户,七月银河当户。孔广森说:“古者为户于室东南隅,天汉昏见当户,则南北直而偏东也。”《尔雅·释宫》云:“西南隅谓之奥。”邢昺疏:“古者为室,户不当中而近东。”《诗·唐风·绸缪》中有“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之句,毛《传》云:“参星正月中直户也。”郑玄虽然认为“三星”不是参宿,而是心宿三星,但也以三星在户为直户。《汉书·董仲舒传》引董仲舒对策云:“《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马融《书序》云今文《尚书》之《泰誓》有:“火复于上,至于王屋,流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五至以谷俱来。”这里的“火”,是心宿之名。“复于王屋”,也就是心宿直户之意。天上银河、心宿等“直户”,即为昏中星象,人们于门户即可以观察,故为他们所习见。天上作为“南方朱鸟”头角的井宿“直户”必也为人们所熟知。周初婚娶之礼主要行于仲春时节,《夏小正》二月云:“绥多士女。”卢辩注:“绥,安也。冠子取妇之时也。”《周礼·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郑玄注:“中春,阴阳交,以成昏礼,顺天时也。”而《行露》诗首章“厌浥行露”云云,郑玄《笺》说得十分明白:“厌浥然湿,道中始有露,谓二月中嫁取时也。”周代初年,二月的昏中星正好为南方朱鸟“鹑首”的井宿。《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云:“昏弧中,旦建星中。”郑玄注:“弧在舆鬼南,建星在斗上。”这里的弧星,星家置为井宿属星。为什么《月令》以“弧星”为昏中星,而不直接说是井宿呢?孔颖达《正义》有非常合理的解释:

弧与建星,非二十八宿,而昏明举之者,由弧星近井,建星近斗。井有三十三度,斗有二十六度,其度既宽,若举井斗,不知何日的至井斗之中,故举弧星建星也。然春分之时日夜中,计春分昏中之星,去日九十一度。今日在奎五度,奎与鬼之初乃一百九度。所以不同者,郑虽云弧在鬼南,其实仍当井之分域,故皇氏云从奎第五度为二月节,数至井第十五度,得九十一度,则弧星当井之十六度也。

这段话说得十分清楚,《月令》举弧星为仲春之昏中星,是因为弧星近井宿,而井宿有三十三度,为全天最宽者,若举井宿为仲春昏中星,难以明确断定哪日到达井宿之中。而弧星正当井宿之十六度,所以就以弧星作为仲春的昏中星了。井宿是“鹑首”,为仲春人们嫁娶之时的昏中星,这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星象,此星宿必为嫁娶中人所关注和熟知。然则《行露》诗二章中的“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与三章中的“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均是表示人人明白、无可置疑之事,即天上之“朱雀”星象有首(角)穿越门户,地上之鼠用牙齿穿墙,都是明白无误之事。有人考证老鼠无牙,将牙与齿分开解释,谓牙大齿小,老鼠齿小故谓之无牙。这种解释有些牵强,齿、牙两字早就通用,老鼠牙齿之尖利人人所知,正如俞樾所说的“鼠之穿墉,若不以牙,复以何物乎”?《行露》诗之作者用“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和“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这两种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为了突显下文之“谁谓女无家”。如同雀有角、鼠有牙一样,明白摆在这里的是,你则有“家”,此“家”可作家室、妻室解。原来女子拟嫁之男是已有妻室者,这大约就是致讼的理由了。陈子展《诗经直解》就说:“《行露》,为一女子拒绝与一已有室家之男子重婚而作。”李长之《国风试译》云:“这是一个坚强的女子拒绝一个有家室的男人强迫成婚的诗,她不顾法律的迫害,为自己的独立自由而进行着反抗。”清人于鬯《香草校书》卷十一则以为此诗写男子强迫女子作妾:

此家字盖谓其妻,家有妻训。《左僖十五年》传孔义云:“夫谓妻为家。”又《楚辞·离骚》王逸章句云:“妇谓之家。”《吕氏春秋·不屈览》高诱注云:“家氏妇氏。”妇即妻也;上文云“谁谓雀无角”,俞荫甫太史《平议》谓角即其喙。胡承珙《后笺》引何氏《古义》已有此说。又毛奇龄《续诗传·鸟名》亦云:“角者,鸟噣之锐出者。”盖雀实有角,非无角,故曰“谁谓雀无角”,郑笺云:“女,女强暴之男。”则此强暴之男,实有妻,非无妻,故曰“谁谓女无家”,若曰谁谓女无妻也。玩此诗之意,盖此强暴之男欲强此女为妾,而女不愿以至于讼,故下文云“室家不足”,“室家不足”者,正以其为妾。妾之配夫不足于夫妇之道也。若为妻,即室家足矣。《毛传》解“室家不足”,谓昏礼纯帛不过五两,主纯帛言,似未得义。

于鬯此说,与陈、李之说其实有类似之处,似乎优于毛传的“昏礼纯帛不过五两”,即“礼不足”(聘礼不足礼规定之数)之说。周礼尚简,五两纯帛约相当于四十尺,容易置办。因此,郑玄不认同毛传此解,云:“币可备也。室家不足,谓媒妁之言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他认为女方强调“室家不足”,是因为男子的实际情况和当时媒人所云不相符合,而通过媒妁欲强娶她。孔颖达正义云:

知不为币不足者,以男速女而狱,币若不备,不得讼也。以讼拒之,明女不肯受,男子强委其礼,然后讼之,言女受己之礼而不从己,故知币可备。而云不足,明男女贤与不肖各有其耦,女所不从,男子强来,故云“谓媒妁之言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是其室家不足也。

孔颖达也认为此诗主旨在于男子的“强委”,而女子不从,于是有诉讼之事。笔者以为,毛、郑、孔包括后来的陈子展、李长之及于鬯等人的解说小有差异,但并无实质区别,他们都以为此诗描述的是实际存在的诉讼之事。但这种说法是值得怀疑和商榷的。
二、关于《行露》诗的作者及其题旨
《行露》的作者问题,关系到对本诗主旨的理解,所以历来说诗者对此都予以关注,此亦不能不辨。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应讼”女子作汉代“三家诗”的鲁诗曰:

《召南》,申女者,申人之女也,既许嫁于酆,夫家礼不备而欲迎之。女与其人言,以为夫妇者人伦之始也,不可不正。《传》曰:正其本则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以本立而道生,源始而流清。故嫁娶者,所以传重承业,继续先祖,为宗庙主也。夫家轻礼违制,不可以行。遂不肯往。夫家讼之于理,致之于狱。女终以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守节持义,必死不往,而作诗曰:“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言夫家之礼不备足也。君子以为得妇道之宜,故举而扬之,传而法之,以绝无礼之求,防淫泆之行。又曰:“虽速我讼,亦不女从。”此之谓也。

申女许嫁于酆之说,恐怕是后起的传说,不能当真。朱熹《诗集传》云:“女子不为强暴所污,自述己志,作此诗以绝人。”从字面语气看,《行露》诗的作者似可解为应讼的女子。因此,应讼女子作此诗的说法为很多人相信。2.“君子”颂扬“贞女”作“三家诗”中的韩诗则以为《行露》为“君子”所作,《韩诗外传》卷一云:

传曰:夫《行露》之人既许嫁矣,然而未往也。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守志贞理,守死不往。君子以为得妇道之宜,故举而传之,扬而歌之,以绝无礼之求,防污道之行乎?《诗》曰:“虽速我讼,亦不尔从。”

孔颖达之说与此相同:“经皆陈女与男讼之辞耳,以文王之教,女皆贞信,非礼不动,故能拒强暴之男,与之争讼。诗人借其事而为之辞耳。”大体说周初召公之时,诗人亲见一贞信之女和欲强娶她的男子争讼,于是作了这样一首诗。诗人作此诗的目的是褒扬贞女。3.召伯“听讼”之辞《小序》已有“《行露》,召伯听讼”之说,但未作具体分析。至郑玄始明确提出该诗是写“男女对讼”。郑玄之说见于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引郑玄答张逸问:

《郑志》张逸问:“《行露》,召伯听讼,察民意之化耳,何讼乎?”答曰:“实讼之辞也。”民被化久矣,故能有讼。问者见贞信之教兴,怪不当有讼,故云察民之意而化之,何使至于讼乎?答曰:此篇实是讼之辞也。由时民被化日久,贞女不从,男女故相与讼。如是民被化日久,所以得有强暴者,纣俗难革故也。言强暴者,谓强行无礼而凌暴于人。经三章,下二章陈男女对讼之辞。首章言所以有讼,由女不从男,亦是听讼之事也。

郑玄认为,此诗既非女子自作,也不是君子为褒扬贞女所作,而是召公听讼之辞。首章写致讼的原因,是女不从男;第二、三两章写男女对讼。此说虽然后人也有不同意见,似较前二说更为具体,然亦有费解之处:如断为召伯听讼之词,此诗是由召伯亲录,还是召伯手下所录?郑玄于此语焉不详。后来学者也有并不认同郑说的,提出以下质疑:召伯为周初与周公齐名的“二伯”之一,会亲自审理民间男女讼事?郑玄也强调“二南”等地受文王等教化,故有贞女不畏强暴而对讼之举,然男子之侵暴又何以体现“文王之化”?黄震《黄氏日钞》卷四“行露”条曰:

岷隐谓男有强委聘者,女不从而讼,引《列女传》为证。雪山曰:“暴男侵贞女,女固可尚。男为何人?岂文王之化独及女而不及男邪?”合此二说,则《诗序》侵凌之说殆非也,特不成婚而讼耳。

王裳《知新录》卷二也云:

《樗园诗评》:“女贞如此,岂真有强暴侵凌?如所称多露者,而且至于讼狱,是文王之化只可行于女子而不可行于丈夫也。鼠雀淫贪,借言不能穿其牖屋。盖躬行贞戒,志气清明,已决于赋诗见志之日矣。”

王裳虽也认为此诗作者为“贞女”,但他并不认同“文王之化”说:假如《行露》,包括《周南》《召南》如毛、郑等说关乎“文王之化”,那么为什么这种教化的成果只限于女子呢?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的“强暴侵凌”呢?须知男子是彼时社会的主导者。这也是使郑玄的学生张逸生疑,而向老师发问的缘由。与张逸接受老师的见解不同,黄震、王裳等人则由此引发了他们对此诗诗旨的不同理解。如黄震认为,此诗并无所谓男方侵凌之事,只是男女之间因婚事而打的一场官司。4.却婚男子作有人相信《召南》反映了“文王之化”,从而否定《行露》的男子“强暴侵凌”说。有人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以为此诗表现的是“君子却婚以远嫌”。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二云:“大抵三代盛时,贤人君子守正不阿,而食贫自甘,不敢妄冀非礼。当时必有势家巨族,以女强妻贫士。或前已许字于人,中复自悔,另图别嫁者。士既以礼自守,岂肯违制相从?则不免有诉讼相迫之事,故作此诗以见志。”方氏此说恐有些牵强,我们从此诗的字里行间实在看不出这层意思。亦有学者指出《行露》的主旨并非表现男女之讼,而是表现财产之诉。如左宝森《说经呓语·行露说》云:

此诗次《甘棠》篇后,殆召公决狱甘棠之下,明于听断,诗人为人所构,作此诗以刺其人者欤?……古人家曰“富家”,室曰“居室”,盖指财货有无言之也。虞、芮尚有土田之讼决之于周,安见当日之民,必无争端,如《周礼》所谓“以财狱讼”者乎?其三章言汝虽能致我于狱讼,彼听讼者忠信明决,非从惟汝从者也,终不从汝一偏之词,而致我于狱讼也。

左宝森以为此诗表现的是财产之讼,与男女之讼无关。这恐怕与当时的礼制相龃龉,也难以成立。方、左二人之说虽然未必能够成立,但他们从《行露》文本出发作出的多元解读,也从侧面反映了毛、郑等汉代学者的说法未必是定论,而是值得商榷的。
三、《行露》诗的创作与上古仲春“听讼”礼制
笔者以为,从周初之诗往往脱胎于仪式的角度看,《行露》诗当非纪实之作,而是周初史官(乐官)根据相关的仪式乐舞创作而成。作为一种教化方式,官方于春季“会男女”的时节,组织演示一些节目,早期的诗是与辞、乐、舞合为一体的。《墨子·公孟篇》云:“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这里说的自然不会是只诵读而没有歌舞相配合的“诗”,也不是只有舞蹈的所谓“舞诗”等。墨子所说正反映了“诗三百”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情况。《行露》诗与前一首《甘棠》,都被认为关乎召伯听讼。上古的巡守制有所谓“太师陈诗”,“陈诗”就是用诗(歌、舞)来示(陈),所示者为月令礼制,包括相关的告示、告诫等。对男女的教化,即所谓“听讼”,应该是“陈诗”的内容之一。《周礼·春官·太师》云:“凡乐官,掌其政令,听其治讼。”周初作为乐官的太师地位很高,周公就曾任太师之职。最初巡守由太师、太保(或司徒、司空、司马等)这些朝廷最重要的人员担任颁政、教诲包括听讼之责,后来,随着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大,封建邦国的不断出现,需要的巡守人员也必然增多,一般的卿大夫也开始担任巡守之责。关于“大夫”听讼,这在《诗经》中亦有所表现,如《诗经·王风·大车》小序云:“刺周大夫也。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以刺今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也。”孔颖达疏云:“《大车》云古者大夫出听男女之讼。”1.《王风·大车》诗反映的“听讼”礼制汉、唐学者大多相信上古有公卿大夫巡守“听讼”礼制,认为《大车》诗涉及此礼制。《大车》全诗如下: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哼哼,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曒日。

关于此诗首章,毛《传》云:

大车,大夫之车。槛槛,车行声也。毳衣,大夫之服。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也,芦之初生者也。天子大夫四命,其出封五命,如子男之服。乘其大车槛槛然,服毳冕以决讼。

《大车》诗中所云之“大车”“毳服”都是具有“大夫”身份的人才有资格服用,对此《周礼》《礼记》等书有明文规定,这里不详论。上古实行巡守礼制,巡守礼制包括季节性的“颁政”与“告示”(后代理解为教化),在文字只是极少数人掌握的时代,“颁政”与“告示”显然不能通过文本文书加以解决,诉诸歌舞仪式则是当时的最好选项。在巡守“颁政”“告示”的同时,巡行官员(早期大多为乐官担任)也会“听讼”,民间婚姻纠纷的存在可谓正常现象。国家派遣官员审理这些纠纷,对于维持社会正义与秩序十分重要。这类审理人员的出现及公正执法,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为普通百姓所欢迎的。《召南·甘棠》一诗,就反映了民众对召伯教化及听断男女之讼的歌颂。明了上古公卿大夫巡守“听讼”礼制的存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行露》诗的主旨及其作为彼时礼制载体的实质。但《行露》与《甘棠》一样,也不是写一桩具体的男女诉讼案件,而是表现仲春时节召伯(或其他巡行官员)对青年男女所作的“告示”或“告诫”。仲春婚配时节,青年男女聚会于“社”等宽阔地带,国家派遣的“二伯”或“大夫”之类的巡守官员在此举行歌舞表演,歌舞展示的内容具有“正男女”亦即“以礼而行”的告诫、教育性质。二月的巡守“告示”是彼时对青年男女进行教化的一种具体方式,大约包含后人津津乐道的“文王之化”的一些内容。2.《行露》诗“雀角”与“井宿”主“法制”《行露》第二章中的“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是表演者歌舞中的歌词,不是如郑玄说的是男方讼词,更不可能是女方所歌者。歌词中显然包含了告诫,亦即“教化”的内容。诗中雀有角之雀,并非指人间之鸟雀,而是指“南方朱鸟”中代表“鹑首”的井、鬼两个星宿。《开元占经》卷六十三引《黄帝占》曰:“东井,天府法令也。……东井主水,用法清平如水,王者心正,得天理,则井星正行位,主法制著明。”引甘氏曰:“用法平,王者心正,则井星明,行位直。钺星明,则臣多犯罪者。”引石氏赞曰:“东井主水衡以平时,故置钺星斩淫奢。东井八星主水衡,井者象法水,法水平定,执性不淫,故主衡。”引《南官候》曰:“舆鬼一名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锧,一名天讼,主察奸。”引石氏赞曰:“舆鬼视明察奸谋,故制五诸侯以刺之。舆鬼五星主视明,从阴视阳不失精。”《史记·天官书》云:“东井为水事。其西曲星曰钺。”张守节正义云:“东井八星,钺一星,舆鬼四星,一星为质,为‘鹑首’,于辰在未,皆秦之分野。一大星,黄道之所经,为天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王者用法平,则井星明而端列。‘钺’一星附‘井’之前,主伺奢淫而斩之。”《晋书·天文志》云:“舆鬼五星,天目也,主视,明察奸谋。”可见,井、鬼两宿组成的“鹑首”,星占上所主者为法令、诉讼等,象征天道的公正与明察。从《大车》诗传达出的信息看,表演者或许装扮成鸟的样子,以模仿天上的鸟星,以神道设教,可以更好地起到教化与告诫的作用。《礼记·礼运》所云“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情”,《大戴礼记·虞戴德》所谓“明法于天明(象),开施教于民”,都有神道设教的意味。大夫巡行、决讼时穿的“毳衣”,毛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也,芦之初生者也。”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形容毳衣,当是古来传承,并非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之颜色状毳衣。“毳衣如菼”如说成是毳衣如某种颜色,显然不通;如果说毳衣像某个鸟类,则顺理成章。郑玄《笺》云:“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也。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国,而决男女之讼,则是子男入为大夫者。”“毳衣之属,衣而裳绣,皆有五色焉,其青者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郑玄虽亦以菼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然据《尚书·皋陶谟》“古人之象”之说指出,毳衣之类用于巡守的衣裳其上有绘画或刺绣,皆有五色,其中青色者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郑玄之说虽然有些含糊,却说明了毳衣青色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的特点。青色与春天对应,正是男女聚会择偶的时节。
3.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祝鸠”——周初乐舞“教化”之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到底是什么鸟,《诗·小雅·四牡》云:“翩翩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夫不也。”郑《笺》云:“夫不,鸟之悫谨者,人皆爱之。”
《尔雅·释鸟》云:“隹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郭璞注:“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邢昺疏云:“李巡曰:‘今楚鸠也。’某氏引《春秋》云:‘祝鸠氏司徒。’祝鸠,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其、夫不,孝,故为司徒也。
《说文》鸟部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祝鸠也。从鸟隹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或从隹一。一曰鹑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曰“鹑”字之说意味深长,天上之井、鬼两星宿正为“鹑首”。或以“从隹一”为鹰隼之“隼”,恐是讹误,鹰隼当不得“孝鸟”之称,对此清代学者桂馥有细致的辨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或从隹一”者,《诗·采芑》正义引云:“隼,鸷鸟也。”《六书故》引唐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鸟,从隹。隼从隹从卂省。”李阳冰曰:“隼卂省声。”侗按:“《说文》不以隼为鸷鸟,而《诗·疏》引《说文》乃曰‘隼,鸷鸟也。’《说文》固多异本邪。”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案:“‘《说文》不以隼为鸷鸟而《诗·疏》引之’云:‘《说文》鸷鸟可知。《说文》随人附会,间有讹者,非尽其本文之失也。’”馥案:“《九家易》云‘隼,鸷鸟也。其性疾害。’韦注《国语》‘隼,鸷鸟,今之鹗也。’”郑注《月令》“鹰隼早鸷”云:“得疾厉之气也。”《亢仓子》注:“鸷隼,雕鹗之类。”诸书皆以隼为鸷鸟。杜预谓祝鸠孝,故为司徒,主教民。鸷鸟不得称孝,不可以教民。《禽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无寻”,言不能高飞。隼与祝鸠不同物。本书为人所乱。

桂馥辨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非鸷鸟,论证极为有力,他又认同杜预祝鸠之说,笔者亦赞同其说。《诗经》《尔雅》所载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鸟,未见其有色青之特征,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究竟为何鸟,前人说法多端。《诗缉》谓有十四种,而《左传·昭公十七年》中提到“祝鸠氏”,当为其原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也。即郯子‘祝鸠氏司徒’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鸟而十四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也,隹其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也,祝鸠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也,楚鸠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也,荆鸠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也。《左传》杜预注曰:‘祝鸠孝,故主于教民。’”《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云:“祝鸠氏,司徒也。”杜预注:“祝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鸠孝,故为司徒,主教民。”
又云:“五鸠,鸠民者也。”杜预注:“鸠,聚也。治民上聚,故以鸠为名。”治民教民需要聚集民众,因此以鸠为名。然则“祝鸠”是上古司徒之“象”,并非实有之鸟。周人继承了这样的传统,在仲春时节,在“社”等特定场所集中青年男女,用扮成“祝鸠”的司徒表演歌舞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直观式的伦理教育,可能也会宣传与婚姻相关的礼制,以避免强暴无礼的现象出现。由此可见,《行露》诗所写内容未必是实有之事,可能是西周后期或东周前期的史官根据原始乐舞改作而成。这类原始乐舞是“召公”之类的公卿大夫所创作并表演,用于仲春时节对青年男女的教化。《行露》第二、三章都为召公或司徒之类的巡守大夫所歌所演,首二句说“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与“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分别用来强调“天理”和“地义”。4.鼠——礼仪的象征鼠在当时是礼仪的象征,《诗·鄘风·相鼠》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小序》谓“刺无礼”,毛、郑也皆谓《相鼠》诗中之鼠是礼仪的象征。诗中所写之鼠现代动物学家称为“褐家鼠”,是“体型比较粗大的一种,体长最大可达20厘米。耳较短。尾比身体短。后足较粗大”。因其后足粗大,所以站立并不困难。鼠何以能成为礼仪的象征,罗愿的《尔雅翼·释兽》说得很明白:

《诗》称“相鼠”,以刺人之无礼者。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两脚于颈上,或谓之雀鼠,韩退之所谓“礼鼠拱而立”者也。相鼠“有皮”,又“有齿”、“有体”。皮,外饰也,故象人之有仪。齿有时以啮,有时以止,在《易》“艮为鼠”,故齿象止。体者,百体之动也,《说文》体字云:“总十二属也。”盖鼠为十二属之首,又好摩弄其髭,相时而进,故体象礼。《吕氏春秋》曰:“周鼎著鼠,令马履之,为其不阳也。”《关尹子》曰:“师拱鼠制礼。”

不仅罗愿,前代学者也多认为有“礼鼠”者。孔颖达疏《诗·硕鼠》时引陆玑《草木鸟兽虫鱼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毛晋云:

《文子》云:“圣人师拱鼠制礼。”《录异记》云:“拱鼠形如常鼠,行田野中,见人即拱手而立。人近欲捕之,即跳跃而走去。”

河东大鼠,能像人那样站立,且见人就“拱手而立”,所以古人又名之为“拱鼠”。罗愿、毛晋皆谓《关尹子》一书已记载古圣人“师拱鼠制礼”。且陆玑有说,韩愈有诗,说明古人“师拱鼠制礼”未必没有根据。也有人认为礼鼠指黄鼠狼,刘毓庆引张存绅《增订雅俗稽言》卷二十三“相鼠”条云:“一曰黄鼠穴居,各有正匹,每出穴,见人则拱前腋而揖,所谓‘礼鼠拱而立’者也。”黄鼠狼好吃鼠类、蛙类和昆虫,没有食人禾苗等特征,又多穴居于岩石、树洞等处,并不穴于田间,此说恐非是。值得注意的是,拱鼠又名“雀鼠”,字或写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毛晋《广要》引《博雅》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鼫鼠。”《方言》卷八云:“宛、野谓鼠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郭璞注:“宛、新野,今皆在南阳。”
这让我们联想起《大戴礼记·夏小正》三月的“月令”:“田鼠化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卢辩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鹌也。变而之善,故尽其辞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鼠,变而不至善,故不尽其辞也。”
同书“八月”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鼠。”《礼记·月令》所载与此相同,这种鸟、鼠互变的观念是不明候鸟等的迁徙特征所致。在古人的观念中,鼠具有指示时令的特点,《夏小正》正月即记载:“田鼠出。”卢辩注:“田鼠者,嗛鼠也。记时也。”
此即罗愿概括的“有时以止”“相时而进”。鼠见人“拱手而立”以及按时而出,按时变化的“有行止”,载于《月令》,用于记时。也有人认为鼠为星辰之“散精”,如《太平御览》引《春秋运斗枢》曰“玉衡星散而为鼠”,所谓“玉衡”是指北斗第五星,《开元占经》卷六十七引甘氏曰:“衡星分民,则法令从,微细则法令不行。衡星相疏,法令缓;相去数,法令急。”这激发起“古圣人”制礼的灵感,是完全有可能的。《行露》诗中以鼠穿墙为喻,同样富有深意。因为鼠是礼仪的象征,诗人用此两个“兴象”,是为了告诫青年男女于婚姻大事要守法守礼。因为天上有神明,人间有礼义。后二句“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与“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同样为表演者所唱,意为:谁说女(你)没有家室,为何到我这里打官司?这里的“我”当指巡守大夫,亦即表演者而言。此两句,似乎针对男女两方而言,明确告诫男女青年在婚姻大事上要实事求是,扪心自问,不要隐瞒实情,违反礼义。二、三章最后二句“虽速我狱,室家不足”及“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则是表演者的“誓言”,意思是:即使你硬要打官司,也不会让你得逞。这颇有一点后来孔子的“必也无讼乎”的意味。《行露》首章“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点明时节,集中男女的时间似乎是晚上,晚间才有露水。“行”指道路,似乎是描述青年男女赶赴集中地点之情景。这大约是作此诗者所为。选择晚上恐怕也是为了有利于显示天道的威力,晚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天上闪烁的“雀角”,更能够感觉这些星辰明察一切的神力。
四、上古“祝鸠”(司徒)的教民仪礼
孔子曾教导学生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对此,美国学者夏含夷指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不是指动物学或者植物学的知识,而是说通过《诗》我们可以认识鸟兽草木的象征性质,可以理解山陵为什么危险、鸿雁为什么和婚姻问题有关系。”虽然夏氏多从“占卜”及“神喻”角度谈《诗经》的草木虫鱼,但他以为《诗经》用来起兴的动、植物具有象征意义,是十分正确的。用这样的形式教化青年男女,在周初似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是后人对文王、周公等的教化津津乐道的原因。因为孝在后来成了道德之首,所以有“祝鸠孝”的附会之说。其实教化的内容主要大概是所谓的五伦或曰五礼,而男女之间的婚姻之礼占有重要的地位。上古以司徒之职为“教民”,又见于《尚书·舜典》: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孔传:“五品,谓五常。逊,顺也。布五常之教,务在宽,所以得人心。”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郑玄曰:“五品,父母兄弟子也。”郑玄之说据《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舜之司徒的契,与“鸟”有不解之缘,《诗·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郑玄笺:“降,下也。天使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而生商者,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遗卵,娀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为尧司徒,有功。
封商。尧知其后将兴,又锡其姓焉。自契至汤八迁,始迁亳之殷地而受命,国日以广大芒芒然。汤之受命,由契之功,故本其天意。契作为司徒主教化,后世一直传承。《国语·郑语》云:“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教化百姓当是殷商以来的传统,周人可能是因袭了商人的礼制并加以发扬光大,如郑玄《周南召南谱》中指出:“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司徒教化的内容不仅所谓的“五教”,从《诗经》尤其是《周南》《召南》文本看,教化青年男女、完善婚姻礼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诗序》中可以看得十分清楚:“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经夫妇”置于“成孝敬”之前,可见上古时期圣人对青年男女教化的重视。
余  论
美国学者柯马丁在《作为表演文本的诗——以〈小雅·楚茨〉为个案》一文中指出,《小雅·楚茨》文本是根据祭仪改写而成:

我认为这篇诗歌包含了上古(或许甚至是西周时期)祭仪所真实采用的诗歌,虽然它也经过了后人的编辑,并通过后人的视角给这部分原始诗歌设定了框架。我猜想,这个半叙事性的框架大约成型于东周某时,当时旧的祭仪还保存在记忆当中,却不再以原始形态表演。

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大致可以成立。今本《诗经》是个文字文本,这个文字文本源于原始的歌舞(表演)仪式,经过后人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不仅颂诗、雅诗如此,很多风诗也同样源于仪式歌舞。这种仪式歌舞是国家巡守礼仪的一部分,所以一直得到传承,直到巡守礼仪彻底瓦解之后,传承者才将它们改编成现在的样子。从《行露》的情况来看,其经过后人改编的痕迹似并非没有表露。二、三章当为原来表演中所唱,而第一章“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与二、三章所述句法不类,内容不连贯,给人突兀的感觉。所以,也有人怀疑《行露》有脱文或“乱入”的现象:

……此三句为诗之首章。王质《诗总闻》谓此章“或上下之间,或两句三句,怕有所阙;不而,亦必阙一句。盖文势未能入雀词耳”。王柏《诗疑》亦云:“《行露》首章与二章意全不相贯,句法体格亦异,每窃疑之。后见刘向传列女谓:召南申人之女,许嫁于酆,夫家礼不备而欲娶之,讼之于理,遂作二章,而无前一章也。乃知前章乱入无疑。”

王质、王柏眼光如炬,发现《行露》诗首章与二、三章句法、体格的不同。孙作云《诗经的错简》一文也指出:“意思前后不相连贯,口气上下不相衔接,显然是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但笔者以为,这也可能是后来改编者所为,加上“厌浥行露”等作为整首诗的背景,是为了标明仲春时令,更为重要的是,用“厌浥行露”强调晚间,很有可能是因为“司徒”集合青年表演歌舞的时间也在晚间,晚上星汉灿烂,有利于直观地实现神道设教的教化目标。《左传·襄公七年》记载:

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公族穆子有废疾,将立之。辞曰:“《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又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无忌不才,让,其可乎?请立起也。”

穆子为晋国公卿大夫韩厥之长子,韩厥告老退休,想立穆子为卿大夫,但穆子引《行露》诗二句推辞,原因是自己有“废疾”,不能躬亲处理民事。《左传·襄公七年》即有人引《行露》,由此可知,今本《行露》诗之完成,最晚在东周中期,也有可能它在西周晚期即已完成。作为巡守时表演仪式“歌舞”的脚本,人们的关注点在其歌舞,其传承通过身传口授。在巡守礼制不再遵守的时代,如幽王时代,一些原来的表演者及传承者,很可能是“太师”“太史”或周王朝的“卿大夫”一类的人物,他们出于对周王朝盛时的无限向往,感叹于巡守礼制的崩坏,将原来用于表演的仪式乐舞加以整理改编。这些改编本后来称为《诗三百》,成为贵族子弟的教本,古老的巡守礼制在这些文本中得到了部分传承。
编辑:采薇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4年第5期“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诗经》新解”专题,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92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