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杨宏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多维论析
返回列表
查看: 127|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杨宏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多维论析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7-26 09: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color=rgba(0, 0, 0, 0.9)]杨宏伟,男,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color=rgba(0, 0, 0, 0.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高度,并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他指出:“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勇于理论创新,不断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理阐释,遵循理论、历史、现实和发展的严密逻辑,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系统全面的科学论证,理解其丰富内涵,把握其科学规律,为“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color=rgba(0, 0, 0, 0.9)]一、理论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理论的新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深厚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恩格斯人类文明形态演进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文明的实践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内在悖论,论证了人类文明形态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演进的历史必然性。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继续推进人类文明形态演进思想,把共产主义从一种理论发展为一种实践并推向一种制度和文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思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在马克思、恩格斯完成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变革之前,人们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一直局限于启蒙理性主义的解释框架。启蒙理性主义以来的哲学家认为“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人类文明不过是“一种趋向人性至善的意志活动”,即理性精神是实现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直接推动力。这种以纯粹理性意志认识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范式,是背离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把人类文明置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加以考察,做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的革命性论断,从而超越了以理性为核心的文明解释范式,确立起以实践为基础的文明解释框架,实现了人类文明理念的哲学变革和历史飞跃。具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阐释文明的实践本质。在生产力层面,物质生产实践是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物质生产方式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引起社会形态的变革,推动文明形态的进步。与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发展相适应,便形成了奴隶制文明形态、封建制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共产主义文明形态。人类文明形态由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规律表明,“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并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道德、意志等纯粹理性观念,而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在生产关系层面,不同文明协调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塑造出的物质文明,影响并制约着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生、发展。多种文明协同推进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推动着社会进步、人类解放,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即人类文明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文明实践本质的双重要义高度评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进步意义,盛赞资本主义是“伟大的文明”。马克思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不仅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推进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人类文明成果,而且“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把人从狭隘的社会关系中逐渐解放出来,创造出具有丰富属性的文明人。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克服的内在局限,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文明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悖论,论证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必将被共产主义文明形态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明,“使文明社会越来越分裂”,是“罪恶的文明”。在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中,“文明的一切进步,或者换句话说,社会生产力(也可以说劳动本身的生产力)的任何增长,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家致富,也就是只会使支配劳动的权力更加增大,只会使资本的生产力——资本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增长”。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在事实上是维护少数人利益而非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文明,文明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悖论是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根本局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是一种野蛮的、狭隘的文明,狭窄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当“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时,它就要被炸毁,从而,“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孕育着新的文明形态的物质基础。所以,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告终”并不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终结,而是代表着资本主义旧文明形态的结束和共产主义新文明形态的开始。只有当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真正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伟大飞跃和向共产主义高级文明形态的历史变迁。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明本质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文明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序列演进的必然性,但是,他们并不认为任何民族国家的文明发展道路都要按这个必然序列依次更替演进,同时反对将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一般序列作为“逻辑公式”机械地套用到一切民族和国家之中。马克思指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只有对各民族国家的具体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找到理解文明发展道路的钥匙。为此,晚年马克思深入俄国经济社会结构,揭示出俄国农村公社的二重性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使得“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果,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文明形态。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并未具体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并存的复杂局面下该如何跨越生产力发展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等问题。但是他们提出了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并为这一问题的实际解决指明方向——“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即必须从自身实践出发探索本国文明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揭示的共产主义新文明形态的必然性以及人类走向共产主义文明形态道路的多样性,为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俄国以及至今仍在不懈探索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与价值遵循。以共产主义文明形态为理想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人类文明形态演进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实践不断创新的伟大进程中,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将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发展理论推向了新阶段。
[color=rgba(0, 0, 0, 0.9)]二、历史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普遍性与本国文明形态发展的特殊性,在传承中华优秀文明基因、总结世界社会主义文明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历史根脉: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如果没有中华文化积淀的文明创造和文明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和今天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积淀着生生不息、永续不绝的伟大文明传统,塑造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明意志,孕育着天下为公、以和为贵、民为邦本等文明理念。中华文明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特性,赋予了中华现代文明鲜明的民族特色,奠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力量与深厚的文明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接续传承中华文明传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在持续深化“两个结合”中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使之成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认同的人类文明形态,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中,努力实现“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2.历史参照: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经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深刻总结吸收世界社会主义文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创发展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文明图景,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生产剩余价值的本质,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推向实践形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开创提供了历史参照。尤其是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思想,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抉择的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道路的开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列宁认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为此,他提出灵活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策略:“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为走出国内经济技术落后、国外资本主义严重威胁的困境,探索形成了政治经济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面对苏联的强劲力量,中国并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而是提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中国革命就没有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中国并没有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而是主张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注重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按比例发展的道路,科学把握世界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文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历史传承:党对中国文明发展道路的不懈探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勾勒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一般图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前提。社会主义文明是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型文明,毛泽东指出:“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为未来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坚持和捍卫“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政治文明”建设,强调“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事业的新局面,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进入21世纪,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从而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从“三个文明”发展至“四个文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国际局势变化和国内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在丰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社会文明”建设的思想。201612月,习近平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提出“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强调“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整体、协调发展作为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一整体布局丰富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内涵,进一步扩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领域。“社会主义从一种运动到一种制度、再到一种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又一认识升华。”2021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造出了以“五位一体”整体性、协调性文明进步为内容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百余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新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引领新的时代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者、引领者与实践者。
[color=rgba(0, 0, 0, 0.9)]三、现实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新创造
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也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自主创造的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就是说,这种文明新形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1.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探索“现代文明的要素生成于现代化的过程,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也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过程中。”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代化新道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中国的落后生产力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之间的巨大差距,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迫切需要找到一条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文明道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没有盲目效仿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发展模式,而是深入本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的对抗性矛盾,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优势与弊端。在结合本国具体条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吸收和消化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经验,创造性地把资本、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持续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与不断扩大开放,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既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又大胆地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剥夺与奴役、殖民与扩张属性,又开辟出一条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国现代化文明新道路。对此,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出的文明之花、结出的文明之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基石,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不可能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样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观,推动文明进步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在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2.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接续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创造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格局,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在经济领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成就。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政治领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拓展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创造出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政治文明。在文化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社会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大幅提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文明自信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社会领域,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起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创造出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文明。在生态领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出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由此,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内容框架。中国开创的独具特色的“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不仅给14亿多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惠及世界各地区人民,为稳定世界经济秩序、巩固人类文明成果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3.人类文明新形态升华于追求人类文明新理念的不懈奋斗马克思指出:“资本不过是文明的另一名称。”尽管西方资本主义率先开启了人类现代文明,但是,肇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文明,并不是现代文明的最终形态,也不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道路和永恒理念。自世界历史开创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普遍交往的同时也带来了分配不公、权利失衡和责任赤字等世界之乱”,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呈现出与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文明理念相悖的反文明特征。面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的现代文明发展困境,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中国共产党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全球格局,以全新的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习近平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为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寻求建立公平正义的世界文明秩序与人类文明格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赏和认同,彰显出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引领未来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坐标。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告别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制度框架和文明理念,塑造并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推向了新进程。
[color=rgba(0, 0, 0, 0.9)]四、发展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新回答
“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饱含天下情怀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时代潮流趋势和面向世界发展大局发出的历史宣言,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问题的睿智思考与独特创见。它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文明开辟了崭新道路,为21世纪“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做出了科学回答。1.昭示社会主义文明的前进方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内在悖论的基础上揭示出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必然性。然而,现实中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诞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未能充分彰显出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较之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优越性与先进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与此同时,国际上唱衰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失败论”粉墨登场,妄称社会主义中国也必将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倒下。然而,自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实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历史性地解决了近1亿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优越性,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社会主义失败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面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前黯然退场。2.续写人类现代文明的崭新篇章资本主义在剥夺、扩张和增殖等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完成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促进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最初模式。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资本主义文明被鼓吹为世界文明的中心,资本主义道路被看作走向现代文明的唯一“范本”,资本主义价值体系被视为人类文明社会的“普世价值”。苏联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实践中遭受的重大挫折,使得“西方中心主义”的论调更加横行,弗朗西斯·福山所宣扬的“历史终结论”是这一论调的典型。福山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和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当这种“完美”的文明形态普及至世界范围,人类历史发展也将走向“终结”。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和平崛起的现实表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不是走向现代文明的唯一正确道路,人类文明发展并没有也不可能终结于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反观一些被资本逻辑所“绑架”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遭遇传统与现代、富裕与贫困、发展与秩序、解构与重建等一系列悖论,稍不注意就容易跌入‘现代化陷阱’,并造成社会发展的断裂”。近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重大疫情的双重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遭受重创,在应对自身文明挑战与全球性危机时显得疲软无力。中国文明新形态较之于西方文明形态的显著优势,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避免了扩张与掠夺、殖民与对抗的西方发展逻辑”,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续写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崭新篇章。3.破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复杂难题“冷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文明形态的直接对抗局面也随之结束,但世界不同文明形态在交流、合作与交融中的碰撞与摩擦成为常态。面对交错复杂的人类文明系统,“人们难以确定——以什么标准——哪种文明最好”,整个人类文明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时代难题。对此,诸多思想家和学者进行了广泛探讨,形成了“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文明同化论”等各式各样的观点和论调。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这一讨论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的冲突不再表征为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来自世界主要文明国家或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非西方文明的各民族与西方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冲突”将主宰未来世界格局,文明之间的零和博弈将成为各文明形态发展的普遍困局。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纪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纠正了以上种种偏颇,回应了国际上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种种关切,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难题。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打破了西方长久以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学思维惯性,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正确认识不同文明形态间的差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指明了正确方向。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生发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新动力。面对多元文明的长期共存,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并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创造和实践表明,各种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曾经鼓噪一时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誓当休矣。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开拓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空间。全球化在增强世界各国交往、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危机、贫富差距、生态失衡、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严重阻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面对世界文明遭受的风险挑战,没有哪一个民族也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独善其身、孤自应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应对全球性文明危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新途径,开拓了新空间。第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价值遵循。“以资本为中心”还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区分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标准。资本主义文明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以追求经济增长和资本增殖为价值导向,“导致了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的背反”。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逻辑,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不断开辟人类文明新境界。
[color=rgba(0, 0, 0, 0.9)]编辑:思齐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4年第7期“政治与党建栏目,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