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价值
返回列表
查看: 129|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价值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7-29 10: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杨奎(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革故鼎新,集中展现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也是唯物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核心之所在。《周易》有言:“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创新性蕴含的革新价值观,不仅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思想根脉,也推动了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型,使中华文明在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中返本开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探本溯源:革故鼎新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底蕴

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禀赋。革故鼎新源自《周易·杂卦》,即“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其内涵是“去除旧的、建立新的”,即坚持变革,破旧立新。自古以来,革故鼎新被视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正所谓:兹欲兴道致治,必当革故鼎新。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也提出:“御政之首,鼎新革故。”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变革创新的文化特质,历朝历代都在进行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对后来社会制度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孔子的三代“损益说”,还是董仲舒的“三道”“三统”说,都表达了对时代变革的深刻认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正是在“只有变法才能图强”这种革新精神的引领下,中华大地发生了无数次变法图强的运动,如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革故鼎新的理念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里,集中体现为一种进取姿态,在变中求新,在新中继续求进,铸就了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精神特质。

革故鼎新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勇于创新的文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坚强的发展韧性和突出的调适能力,善于在求变中与时俱进。而变易、革新的思想已深入中华文明的骨髓,成为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之一。《礼记·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文明的革新精神集中表现在古代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古代物质文明表现为科学技术发明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古代制度文明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文书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等方面,如礼乐制度、郡县制、选贤举能制度和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等;古代精神文明包括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文化艺术等,如民本的思想传统、以文化人的价值理念、五常八德的伦理观念、形神兼备与情景交融的审美风范等。实践证明,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内在特质。

破旧立新:中华文明在现代转型中展现革故鼎新的生命力

近代中国遭受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遭遇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劲冲击,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漩涡,导致传统农耕文明相对稳定的结构被逐步打破。在这一严峻挑战面前,中华民族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被激发,无数仁人志士揭竿而起,不断探索凝聚革命力量、引领救亡运动的新出路。青春力量一经觉醒,先进思想一经传播,中华大地便迅速呈现出轰轰烈烈的革命新气象。在五四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高度契合的。马克思强调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认为社会主义不通过革命的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共产党人带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变革旧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开辟了新路。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新中国的成立,诞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与此同时,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也在不断推进,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造。中华文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与洗礼中站稳了脚跟,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使古老的文明形态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机衔接,从而融汇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中华文明革故鼎新的思想成为推动社会制度建构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内生动力。《淮南子·氾论训》有言: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革故鼎新是制度建构的重要前提,也为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基本理念。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革故鼎新”的一次成功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打破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从新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其本质要求在于革新:对内改革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对外开放方面,从兴办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格局。我们通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开拓创新:以革故鼎新的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我们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革故鼎新的精神推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社会实践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我们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在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以科学谋划和创新魄力寻求破题的思路方法,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制度创新是牵动经济领域改革的“牛鼻子”,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先后成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路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用实劲,将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中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宗旨,决定了必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们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厚植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修齐治平的历史传统,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摒弃“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改革全过程各方面,在解决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实事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原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在全面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西汉文学家扬雄在《太玄》中说:“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革故是鼎新的前提和基础,鼎新是革故的发展动力,二者不可偏废。革故鼎新既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更替,也是新事物在旧事物基础上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核心在于扬弃。革故鼎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完全摒弃,唯有推动中华传统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生产方式深度融合,中国才能够在改革发展中形成一种全新的文明样态。系统观念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来谋划工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统筹全局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注重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促进各项改革措施协同发力,提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效能。正确处理传承与发展、魂脉与根脉的关系,将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源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以革故鼎新的正气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努力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凝聚世界力量。(来源:光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