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返回列表
查看: 36|回复: 0
收起左侧

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7-30 10: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王琛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出重要部署。这就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着力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以完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会促进形成新的更为完善的生产关系,主动完善与发展适合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要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进行更高效率的配置。就劳动者而言,需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就劳动资料而言,需引导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实现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就劳动对象而言,需进一步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和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密不可分,打通制约创新的“教育—科技—人才”循环堵点卡点是调整完善生产关系的重要任务。必须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之间的关系,统筹谋划布局、强化协同配置、构建良性循环、形成强大合力,解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引入金融资源、强化金融支持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动能。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进一步优化、整合相关部门的联动关系,构建起科技、产业、金融高效协同和顺畅衔接的完整发展链条,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熟模式。

三是构建系统集成、衔接顺畅、各方协同的体制机制,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无论是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还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只有形成成熟稳定的体制机制,才能持续不断地保障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经济、科技、教育、人才、金融等领域综合改革,更为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高效的新型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有效保障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生态。在原创性基础研究领域,构建宽松自由的环境、激励创新的制度、科学评价的导向,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在应用研究领域及部分基础研究领域,完善以市场激励为导向的高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生态。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既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又要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力攻坚,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明确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为牵引,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不断提升重大创新工程的建设效益。

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打破妨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全面提高要素匹配精准度、供需信息透明度和配置效率。加快推进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破数据和信息壁垒,推动不同主体间、不同区域间、不同领域间数据资源安全开放共享。(来源:经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