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把握“四链”深度融合关键环节
返回列表
查看: 88|回复: 0
收起左侧

把握“四链”深度融合关键环节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0-9 09: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聂常虹 戚庄周(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安排部署,对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科技实力实现大幅跃升是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现实需要。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大国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就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这个进程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优化资金链、完善人才链,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是关键路径和重要抓手。

  一方面,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更加凸显,科学向产业的直接转化进程加快,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的图景。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绝非易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高效协同各领域,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往往是复杂性极高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相关服务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涵盖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应用研究、中试、商品化、产业化以及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这就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实现知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有效配置与流动,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全面精准衔接。通过各链条各环节的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增强科技创新活动的效能。

  近年来,我国在促进“四链”深度融合上已取得重大进展。在战略高技术领域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引领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全社会创新投入显著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至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13%,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各地不断探索出台柔性引才政策,吸引优质人才集聚。同时也要看到,在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产业链的安全与合作机制尚存在痛点,资金链对产业创新的系统性支撑作用有待强化,人才链建设还难以满足产业创新需求。对此,需紧扣“四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健全“四链”间政策协同、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提供政策支持。聚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撑等重点环节,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完整科学的政策链,促进各个主体、各种要素协同发展。可常态化梳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清单,明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划周期的攻关目标和重点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全链条资源布局。按照技术创新的发展规律和整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前瞻性谋划人才发展规划,全链条激发各类创新要素活力。

  二是围绕产业链打造高水平创新链。考虑构建能够有效凝练产业用户需求的应用类重大科技项目选题立项机制,在评审、验收等环节有效发挥企业作用,确保成果用得上、有影响。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优化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场景,通过政府采购、宣传推广等形式为拥有良好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加市场用户,支持相关部门和各类主体在拓宽场景创新应用方面的先行先试,为技术迭代升级提供基础。

  三是强化资金链对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以多种形式加大对科创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结合科研机构、科创企业的特征和需求,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订单融资等信贷服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发挥“杠杆撬动”效应。通过“包干制”和“基础研究特区”等形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可考虑根据阶段性考核结果给予分阶段支持。

  四是前瞻布局人才链。动态调整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强化重点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支撑,以项目引进带动人才引进,以人才引进促进项目发展。健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及紧缺人才信息发布机制,引导院校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加快建设急需紧缺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体系。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实施工作,构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均衡机制,推进形成人才培养战略联盟。推行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和代表作评审制度,对科技人才进行差别化分类评价,重视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原创价值。(来源:经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