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返回列表
查看: 228|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738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0-15 0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奕(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经济与互联网发展研究室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基本特征和发展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同时要求“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生产力构成要素质的跃升,而高质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其中一项重要抓手。

  持续发挥赋能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研发设计、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现代物流等领域,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生产性服务业渗透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通过自身作用以及与其他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融合发生作用,孕育技术革命性突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赋能。

  其一,生产性服务业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然而在新技术扩散初期,劳动生产率增长可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低迷阶段。从生产网络视角看,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通用目的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而作为在信息技术浪潮中受益最多的行业之一,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将人力资本、新知识和新技术对生产力提升的影响传导到下游产业,可以说是新知识的承载者和扩散者。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引擎和关键力量,生产性服务业则是新质生产力导入人力、知识和创新资本的主要途径。作为外部知识源的一种补充,生产性服务业既能促进以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为代表的创新主体发挥新知识、新技术生产功能,也能促进其创造的新知识有效扩散、增进企业的吸收转化能力,在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及传递知识三个阶段促成创新系统与产业的融合互动。特别是对于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创造的隐性知识而言,经生产性服务业与企业内部原有知识相结合,革新后使其显性化,创造出高于原来的新知识形态,从而更好实现对产业体系的知识溢出。故此,生产性服务业扮演着企业内部本地化知识与通用性技术创新之间的重要中介和知识共创者角色,能够通过增强创新技术的应用、传播和扩散,更好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

  其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亦是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的过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能够极大程度发挥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与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推动原有的价值链环节发生重组,继而形成新的增值能力更强的价值链,这是实现高水平生产要素聚合的关键动力。研发、信息、中介、物流、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桥梁和载体,通过引入专业化外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产业体系中的技术资源和生产资源,促进价值链间的渗透和延伸,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平台有助于形成产业链纵向延伸和企业间横向协同的生态体系,帮助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更好地发挥生产力效应。当前,平台在串联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连接人、机、物等生产要素的同时,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在平台上的柔性供给和数据要素的贯通使用。通过海量数据汇聚、建模分析与应用程序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平台能够打造精准匹配的资源应用场景,形成高效协同的要素优化配置生态,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赋予新动能。

  其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黏合剂和推动力,各环节多样化专业服务的嵌入,将使产业体系在分工深化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从而有效增强价值链上的竞争能力。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整个产业链环节,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信息、中介等服务通过优化配置相关产业的技术资源和生产资源,提升其附加值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链下游的物流、营销、品牌管理等服务通过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品体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更好应对风险。研究表明,无论从外部购买生产性服务还是自身相关岗位的增加,都会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形成了业态多元、模式多样的两业融合发展路径。只有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保障作用,才能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

  科学把握两对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事前定价”“事后检验”的特性导致其作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是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前提。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发挥综合优势,科学把握好两对关系。

  一是把握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之间的关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一国实现现代化和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因而需要将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维持在合理区间,但并不是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同制造业发展对立起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而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一个产业内部有机联系、产业间功能互补的复杂生态体系,农业、工业、服务业各居其位、各有其用,并按照产业演进的规律朝着融合化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必须坚持三次产业和上下游之间融合发展,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避免割裂对立。故此,应在发展理念、投资偏好、要素投入、市场准入、监管治理等方面着力破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障碍,加快构建公平、开放、有序的制度环境,着力形成导向鲜明、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更有助于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力。

  二是把握好生产性服务业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系。随着全球各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程度的日益加深,其跨境融合度也呈现更为明显的加速提升趋势。实现生产性服务业自立自强,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融合度的逐步提升,来自本土的生产性服务投入占比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这说明在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保障方面,我国正迅速缩小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产业融合主要依靠本土资源,对国外生产性服务业资源的利用相对不足。已有经验充分表明,依托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须重视更好联通国内和国际市场,同时注重分类施策,对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采取不同的融合策略。从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产业效率的角度出发,对于追求技术领先的高技术行业而言,其效率提高应更多依靠国内生产性服务业自立自强;而对于追求效率提升的产业而言,不但应加强与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更应提升跨境融合水平,实现更充分的国际交流合作。只有坚持自立自强与开放发展相结合,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优质资源,才能更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从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支撑和保障。(来源:经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8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