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影视剧的传播实践与集体应答
返回列表
查看: 81|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影视剧的传播实践与集体应答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1-14 09: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贾毅,男,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教授,广东省影视产业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激励人、鼓舞人、感召人,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这表明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执着追求和行动方向。这一思想将深入中国的各个领域,并成为重要指引。“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各行各业要在把握好“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踔厉奋发,持续探索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关于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经典现代化理论、经济发展理论、政治发展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依附发展理论等,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众多社会科学领域。其中文化领域肩负重任,义不容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影视业具有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领域。马克思始终把“精神生产”放在社会生产的总体视域中来审视。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是一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影视剧是能够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构成模块,扮演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阐释、广泛宣传、凝心聚力等重要角色,还是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践行领域。影视作品如何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是核心点;视听符号如何发挥其表述功能、传达功能和思考功能,是关键点。近几年,我国出品了大量以真实的中国人、中国事为原型的中国故事影视作品,取得了高上座率、高收视率和高社会评价,不仅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深度参与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大量现实题材剧目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和“中国的中国式现代化”搬进银幕,书写中国现实的温暖。影视界出现了“温暖现实主义”“积极现实主义”“建设性现实主义”“参与式现实主义”等表述,从中可以透视影视领域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态度和行动。本文以近几年国内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影视剧(即高票房电影、高收视电视剧以及获奖影视剧)为研究对象,论证影视作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效果。
一、高质量影视剧以“高度和温度”的思路应答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国家各个领域、各个区域,关联各类群体和人物个体,故事素材极为丰富,关键是如何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地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从鲜活素材到动人故事的转化。习近平要求:“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影视剧需要在明确政治站位的高度下,探索具有国家高度和个体情怀的叙事思路,创作生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时代优秀作品。1.国家站位与国家叙事的思路“国家站位”是指影视作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国家需要为当下方向。“国家叙事”是围绕多层次真实议题展开的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政治性传播,其目的是对内凝心聚力、对外展现国家形象,在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叙事是一种观察和解释人类行为的“隐喻”,有组织性的叙事原则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提供着“意义”。国家叙事逐渐形成了故事、话语、情境和文化等语境范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在国家站位的高度下,通过影视剧的国家叙事,对内强化国家理念、文化自信、社会共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动员;对外展示国家形象、民族文化、社会经济,推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真实认知。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国家叙事进入复杂的国际场域之中,站位与视角尤其重要,形成了“讲故事—广传播—话语权—中国式现代化”的良性互动生态。叙述好故事,既是文化软实力的“资产”,也是战略性的“配资”,将有效传递中国主张、中国态度、中国价值、中国情感。2.百姓视角与知音交流的叙事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百姓视角,是指通过身体下沉和视角扩展,收集百姓素材、百姓题材,以贴近大众的思想编码,创作具有高度对称性的百姓作品;知音交流,则强调作品与受众平视性、亲切性沟通。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范式,包含着广大民众的真实行动、真情实感。尤其是近年一些具有时间跨度的影视剧,如《人世间》《梦中那片海》等,涉及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创新创业等主题,伴随着中国普通人事业、生活、情感变化的点点滴滴,呈现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很多受众能跟随剧中国家的变化和主人公的成长,或寻找到“拟态的自己”,或感受到“现实的自己”。在开放性的影视文本中,镜中我与现实我形成情感互动。如果受众有机会积极思考某种视觉表达中形象的内容,并将它与自己的处境相联系,那么其中的符号系统将成为持久的记忆,这种记忆能够改变受众的态度。每个主体以自身生活质量和空间变化与影视剧中的变化形成一致性对应,产生情感共鸣,推动价值观的进一步认同。

3.正视问题与激励引导的叙事思路当代中国影视剧一般并不回避社会问题,但剧情中心是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阐释现实—探索路径—实现目标”的叙事模式。故事的发生往往是戳中社会“痛点”,努力改变现状的进程中激发受众“泪点”,曲折转变后带来“沸点”,过程中塑造出各种身份人物并刻画出符合他们的时代精神。例如,面对乡村贫困的现实,通过技术扶持、环境治理、提升教育等路径,最终实现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面对社会黑恶势力,警察、检察官、法官不畏惧错综复杂的物质和情感进攻甚至生命威胁,提升社会正义。影视作品在直面现实生活种种矛盾、问题的同时,向社会传递克服困难的勇气,创造未来生活的希望,“温暖”成为最终传播的情感符号。人的情感与媒介情感同构,媒介塑造一种怎么样的情感,人的心理就会趋向何种情感,情感本身承载着各种价值的复杂思想。在从国家到百姓、从问题到改变的叙事思路中,影视剧将“他者空间”“本我空间”和“美好空间”艺术化重构,融合式呈现。“他者空间”包括历史的和当下的,受众即使没有类似的空间经历,也会以听者的身份被触动。“本我空间”呈现了自己身处空间的故事,个人能够感同身受。但两者最终呈现的都是“美好空间”,这个空间可能是事实性已经存在的,也可能是未来即将出现的。三个空间中包含了社会现实空间和社会精神空间,包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事、景、情和客观现实、未来世界、价值信念、行动指引。空间一直都是政治性的、战略性的、意识形态性的。尤其是在移动媒介时代,影视剧传播的符号不仅随时流动于人们的精神空间,也充斥于社会空间。
二、高质量影视剧以“复合报道”下的议程设置应答中国式现代
化中国式现代化是需要全体国民齐心协力、集体行动去完成的伟大构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一恢宏的顶层设计和全民工程,从思想上高度统一和全面认知,是首要任务。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大众传媒虽不能直接决定大众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在影响公众应该思考什么问题上却异常成功。因为,媒介不仅能告知大众重大事件和议题的范围,还能通过筛选、展示、合并等形式实现注意力聚焦,通过标题、篇幅、重复率等方式突出某话题在新闻议程上的显著性,而这些传播技法则会直接影响公众对于事件的认知。大众媒体能够通过“议程设置”,使希望社会关注或重视的话题获得优势地位。影视剧不仅自身具有议程设置的能力,还扮演着“元媒体”“元舆论”的角色,激发大量关联信息,如电影《满江红》在微博、抖音、快手的热搜话题总数就达到1743个,累计在榜时长达到1679小时。因此,影视剧肩负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重点设置并立体化解读的国家责任。1.肩负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报道”的重任特别报道通常用于报道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引起广泛关注或具有特殊价值的事件、现象或人物,具有深入性、全面性、细致性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文艺作品关注和助力。近几年,大量影视剧内容取材于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事件或人物,陆续把镜头对准社会各领域,如司法、医疗、教育、安全等,“关注”问题与不足,也“报道”探索与进步。一方面,社会不仅需要对焦点问题的关注和解读;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集体学习和记忆。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社会对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医疗改革的深思;电视剧《扫黑风暴》把镜头对准了社会真实存在的黑恶势力,同时向社会传递了党和政府“扫黑除恶”的决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初衷;电影《我本是高山》根据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展示了教育工作者坚定的党性和职业精神,在成为时代记忆的同时鼓舞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
2.肩负着对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报道”的重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动态过程,其中,既有硬性的要求指令,也有柔性的情绪情感;既有客观世界的外在变迁,也有精神世界的内在升华。因此,不仅需要“消息报道”和“新闻事实”,还需要“丰满故事”和“深度解读”。影视剧以情理结合的故事叙述,扮演了对社会现象“公共化阐释”的角色。近年上映的很多优秀影视剧,都源自于对某一社会新闻的深度挖掘,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影视再现”,成为新闻报道之外的“深度报道”。如讲述乡村体育教师筑梦学生勇夺世界冠军的电影《点点星光》,讲述检察官维护司法正义的电影《第二十条》,展现记者担当的电影《不止不休》。一方面,将价值新闻转化为影视剧,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报道”,本身就是选择性的议程设置;另一方面,在深度解读中,让老百姓更深入知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党和国家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影视作品的大众性和传播力决定了其“深度报告”往往能引来社会的“深度讨论”。尤其是在自媒体碎片化信息纵横而意义难觅的数字媒体时代,通过深度阐释与讨论引导大众对国家政策和社会现实的深入理解十分必要。
3.肩负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报道”的重任系列报道是针对重要、复杂的事件或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剖析,展现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决定了其一定是在多方协同下动态建设和日趋向好的,这就需要媒介持续观察发现其中创新与发展的点点滴滴,并成为创作素材融入影视作品,从而使影视剧对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能够特别关注、深度报道,还能够连续传播。例如,一系列影视作品持续关注“创业”这一时代命题,电影《中国合伙人》《一点就到家》《奇迹笨小孩》,电视剧《创业时代》《鸡毛飞上天》《赤热》,等等。还有很多影视剧虽然不以创业为故事核心,但也会对其浓墨叙述,像《人世间》中的周秉昆创业开书店、开饭馆,《山海情》中马得宝创业种蘑菇、干建筑。这些作品涉及培训、IT、电商等多个行业,传递出几代人的拼搏精神,其中很多都是大众熟知的故事背景,如新东方、义乌小商品市场等,持续向社会释放中国市场的创新活力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前景。刚刚兴起的微短剧,制作周期短,投入成本低,投放市场快,具有将社会新近变化迅速融入剧集以及持续追踪的更大内容生产优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就推动大量创作者围绕“旅游”这一主题开展创作,取景地频频跟随微短剧的热播而“出圈”。
4.肩负着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外报道”的重任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人民协同共建的现代化,也是关乎世界发展的现代化,不仅要内部行动,也要外部认同。尤其是面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国际舆论,更需要让世界认识客观、真实的中国和中国式的发展思路,要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在和平、生态、安全等诸多方面是实实在在地投入、真真切切地负责任。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再次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影视作品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无不被世界各国重视。例如,《流浪地球2》在IMDB上一共有232条评论,其中,10分的有115条,占比49.5%9分的有37条,占比15.9%。大多数观众对片中传达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情感高度认同,“故事中,各国政府的合作、世界宇航员为人类的牺牲,都传递出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影视剧作为艺术作品,具有广阔而灵活的编创空间以及从传播起点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优势,不同的符号组合方式和对议题的排列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空间性特征,是全中国的现代化;具有时间性特征,是继承与发展的现代化;具有主体性特征,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具有客体性特征,是社会各领域的叠加式发展与进步;具有互动性特征,包括主体与主体的互动、区域与区域的互动、行业与行业的互动等。当前的影视剧从“议题选取”到“焦点解读”,从理性的“观点设置”到感性的“情绪设置”,以多角色定位、复合式手段和润物细无声的故事传播滋养大众,不仅全面深入连续地宣传了中国式现代化,并且在积极温暖的现实思考中展现出“现代化的何以中国”。
三、高质量影视剧全面应答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
近年出品的一大批影视剧全面呼应和传播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同时成为一个“表征”主题,包含“象征”意义、“政治”意义和“认知”意义,扮演了中国式现代化具体特征的认知中介角色。1.用作品满足巨大人口规模的文化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人口规模巨大蕴含着主体性、空间性、文化性等多种内涵与外延,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能优势,也是共同现代化的复杂现实。影视作品肩负着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群体文化需求的重任。一方面,以主题多样、类型丰富的作品满足不同圈层的文化需求。以电影为例,有保家卫国的战争片《八佰》《长津湖》,有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有展现家国情怀的剧情片《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有《中国机长》《中国医生》这样感动中国的人物剧情片,也有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喜剧片《你好,李焕英》、犯罪片《孤注一掷》、励志片《奇迹·笨小孩》等。在受众呈现出“分众化”和“个性化”的当代,文化产品必须在高质量的前提下具有多元背景和广阔张力,才能对称性地满足各个群体。另一方面,以凸显区域文化和特征的作品传播丰富的中华文化,引发区域文化自豪感,因为每个地方的人都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家乡是“中间的地方”或者世界的中心。在电视剧领域,《珠江人家》紧扣广东的美食、药材、粤剧等文化精髓,《繁花》展示了上海海派商业文化、方言美韵、代表性街道,《梦中的那片海》记录了北京青年记忆中的生活往事以及从保家卫国到创新创业的时代拼搏精神,《我的阿勒泰》展现了新疆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民族文化、精神风貌以及新疆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此类作品在地理和文化的多元符号中,从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双空间勾勒出时代进程。

2.积极引导和展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带着全体国民齐步走的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置于重要位置,通过创新性战略举措,解决国家平衡性发展问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教育、就业、养老、住房、安全等诸多百姓关心的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对于这种信心、这种决心以及有效推动,影视作品有义不容辞的宣传和鼓舞重任。一方面,影视剧反映了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山海情》《最美的乡村》《大山的女儿》《我和我的家乡》等一批优秀影视剧,从不同故事背景、主题视角和典型人物,体现了国家层面振兴乡村的政策和决心。这些作品紧扣国家的思想脉搏,通过办教育、治理沙地、种蘑菇、直播卖货、干部担责等故事,清晰而感人地呈现了乡村振兴的五大路径,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作品往往以普通人的视角叙述“我”的“家乡”以及家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多方面的蜕变。另一方面,硕果的取得是全体国民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感人过程。例如,电影《奇迹·笨小孩》讲述了一个20岁的年轻人为了让妹妹过上更好的生活,与一群平凡人组队创业,共同追逐幸福的故事。电视剧《人世间》通过讲述一群普通人在近50年时间里的生活变迁,展现出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善。影视剧中克服困难的过程,都映射着中国式现代化来之不易,但只要“每个你、我、他”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成功。
3.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都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与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并行提高的过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能为物质文明提供支撑、动力甚至发展的方向、道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满足大众日益提升的文化品位,亦能有效传播时代需要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近几年,诸多影视作品都积极展示和传播着社会各类群体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内涵。荧幕形象中的主人公,因为在各个领域的积极向上和坚持努力,传递出鼓舞国民的正能量。例如,《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讲述疫情之下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保障人民生命,普通百姓之间彼此关爱、传递温暖和希望的故事;《长空之王》《中国女排》展现了不同行业的“中国战士”,一代代的拼搏换来国家在某个领域的飞跃;《八角笼中》《热辣滚烫》《送你一朵小红花》以拳击、格斗、抗癌为中心,展示主人公在一次次拼搏和挫折中不断突破自我,呈现了困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鼓励。这些影片传递出的奋斗精神、关爱精神是当代中国的真实写照。

4.提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政府的决心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世纪以来,人类工业文明持续发展,物质财富增长,但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生态美学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生态建设不仅是对大自然本身的保护,更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构筑。在生态保护方面,电影、电视的视听语言传播优势突出。一方面,影视作品能够传播大自然本身的俊美与灵动,能够让受众用眼睛触摸自然,用耳朵感受自然,用身心贴紧自然,将自然的物理世界与人类的情感世界进行化学反应。例如,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以中国三个野生动物家庭为主线,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中心主题,为了寻找到中国最美的自然风光和富有特色的物种栖息地,剧组就用时一年半时间。另一方面,影视作品能够将生态保护的意识和决心植入故事。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县委大院》等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生态提升、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挑战,剧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植树造林,有党的好干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这些作品让受众真切感受到美丽家园不仅存在于“视界中”,还存在于“心灵中”,青山绿水不仅是每个人的真实家园,还是情感家园,在呈现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质疑和阻力的同时,展示了党的决心和信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以多种符号表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主张中国式现代化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代化。习近平围绕新时代为什么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道路等,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国坚持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推进现代化,造福中国,利好世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这是历史积淀与总结、时代涌动与需要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以大格局、广胸怀致力于整个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决心。对于影视而言,虽然“战争”与“和平”是永恒的主题,但“战争”是无可奈何的过程,“和平”才是最终应该传递的信号。近几年,中国的影视剧体现出中国人敢于打硬仗、打大仗的勇气和热爱和平的立场以及赢取和平的目标。电影《金刚川》《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志愿军:雄兵出击》等以宏大的场面,展现了志愿军战士在严酷环境下的英勇无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中国的底气。《战狼2》《红海行动》《万里归途》等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地都在国外,展现出中国军人在危急时刻关爱中国公民也援助他国公民的世界和平胸怀。电视剧《和平之舟》中的“和平方舟”号更是成为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服务的“生命之舟”。这些故事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气度、国家力量,同时暗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理念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和动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习近平强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四、中国式现代化影视剧传播的立体价值与提升空间
现代化既是一种激励人建构的想象,也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还是一项集体向往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有的现代化,是态度,是立场,是目标,是适合中国全面性、全局性、全民性的现代化,是全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它既是空间上的“并联”,也是时间上的“串联”;既是对继承传统的“守正”,也是面对新形势的“创新”;既是硬实力的“展示”,也是软实力的“托举”。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整体“诠释”,也需要点状“凸显”。近年,高质量的影视剧以中国式话语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形成多维度、全过程的呼应,体现出“整体—局部—个体”的空间层次、“历史—当下—未来”的时间层次以及“你—我—他”共同奋斗的主体层次,以一种较具仪式感的媒介传播方式,立体式传播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奋斗过程和伟大成就,强化了大众的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同时较好地体现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互动并行的传播逻辑,践行了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政策、制度的科学指引,还需要情感的认同和激励,情感是重要的能动要素。习近平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与此同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问题必须通过人的行为的动力来解决,其中包括情感行为的动力作用。而情感沟通和日常陪伴是影视作品的主要功能,影视剧就是典型的“常规化动能调节剂”和“用形象表现的机制”。近年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中国式现代化“群像”和“具像”同时呈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体动员宣传册”“集体行动记录本”和“集体情感回忆录”,满足了中国式现代化当下广泛宣传与领悟、深入理解与实践的基本需要,彰显了中国之美、奋斗之美、发展之美,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认同。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式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影视作品通过故事讲述和视听美学传播这种文化的同时,也助力其整体生态的建构,包括政治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等。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当下影视剧的传播现状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影视剧对外传播的实际效果与理想预期存在差距。例如,2019年至2023年国内票房排名前50250部电影中,中国故事电影共63部,其中海外票房千万元以上的只有11部,而且除迪士尼制作的《花木兰》外,其他电影票房均不过亿元,这说明观影人群非常有限,限制了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国际化传播范围。二是影视剧特别关注和深度传播的领域还有局限性。对过去五年的高票房影片进行分析,发现行业题材主要集中在军事、司法、航空、体育等几个领域,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各行各业共同进取的现代化。三是影视剧对中国式现代化传播的系统性仍不足。虽然近年影视剧对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群体性传播,但影视产品长周期、市场化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媒体对新闻报道在框架设定、传播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的系统性精准把控。四是影视领域存在博眼球的低俗内容和快餐文化,充斥着各种霸总和离奇反转的短剧就是典型代表。大众媒介的低质量传播不仅直接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精神文明,更全面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展示。面对这些现实境况,加强“有组织传播”成为重要提升路径。影视管理部门通过政策、资金、奖项等调节手段,宏观调控影视生产,进一步强化影视作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传播和实际传播力。传媒人要充分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的最新指示,紧抓新质生产力,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目标,出品更多数量、更多类型、更多领域、更多主题的文化精品,用品质作品来创造和传播中华文明,让国民能够在“身临其境”“声临其境”“情临其境”中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编辑:沐紫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4年第10期“新闻与传播栏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像传播”专题,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