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行动过程视角下的贫困地区产业兴旺发展
返回列表
查看: 496|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行动过程视角下的贫困地区产业兴旺发展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007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4-14 15: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谭佳


  实践困境与突破选择
  ——基于鄂西南N村产业个案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和发展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更加有效的深度的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是一个重大且具有意义的现实课题。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提出为中国消除乡村贫困供给了现实可行的方案,但是随着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采取更为有效、更为合理的扶贫方式,这成为许多学者的探索研究的视角。
  总的来看,目前关于贫困地区的扶贫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扶贫思路:一是参与性的多元扶贫。这一思路在于多元,构建政府、企业、农民的多元参与;二是资源整合的社会扶贫。这一模式主要指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广泛调动整合教育、社保、交通、卫生等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到乡村一级,如N村落实的卫生部门“五位一体”,水利项目的“两免一补”,就是最好的印证;三是行业类专项扶贫。这一研究侧重于认为以某一行业为着力点,比如金融类,仅仅突出该行业在扶贫开发中所起的作用。

本文无意对所有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进行研究,仅仅通过实地调研、个案分析,重点论述产业扶贫这一扶贫模式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发展阶段。黄国勤(2020)认为,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历程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传统产业发展缓慢发展;第二阶段,1978-2000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三阶段,2001-2011年,新型产业不断涌现;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乡村产业“绿色”转型。二是存在问题。李东慧、乔陆印(2019)认为,精准扶贫发展框架下产业扶贫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的选择上、隐性配套带来的地方社会压力、责任连带关系、产业同质化等四方面降低了产业扶贫的实际成效。刘芳、徐兴文(2019)也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困境,资源配置陷阱、产业发展“双低”难题、帮扶企业的“三高”困境,面临的多重矛盾。三是解决对策。蒋辉、刘兆阳(2020),认为亟需从优化结构、完善发展平台、健全动力机制、培育发展主体等方面构建完善的乡村产业政策体系。 事实上,产业发展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已经较为成熟系统,为本文的从行动-过程视角的研究提供可鉴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材料来源于鄂西N村产业发展的多个实际个案。N村是一个2017年市级层面脱贫的行政村,由750余户家庭及2700余人组成(其中,贫困户285户915人,未脱贫4户7人,贫困发生率0.26%),在为实现脱贫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三大合作社(分别为:蔬菜合作社、小水果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主体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带动”效益的双促进,产业发展取得了实际成效。2018年N村正式步入脱贫成效的巩固提升阶段,拟打算与A集团合作,利用N村的水上旅游资源,建设水上运动公园,但这一项目在历经接近两年的积淀之后,暂且尚处于停滞阶段;另外N村正在规划扶贫车间的建立,但是目前也处在征地刚完成阶段,离修建完成到真实受益仍需一定时间。在这个N村扶贫事业发展的巩固提升阶段,该村的产业项目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后扶贫时代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本文试图通过N村的产业实践,透视扶贫产业发展的方向,以期为贫困地区通过产业实现致富同步迈进提供可行的借鉴与路径经验。
  二、架构逻辑:N村产业发展的过程分析
  产业发展所存在困境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因而也需要从生活世界的视角,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把握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而不是仅将贫困地区产业要发展局限于理论和方案的制度化。因此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与理解N村的产业发展逻辑过程,是本文行文开展有效的论述的基础。
(一)清晰化和简单化的产业发展
  N村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初期,利用已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即发展起来的柚子和柑橘,以及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发展了低山茶叶、应季蔬菜,应用而生了三个农业型的合作社。
  蔬菜合作社。该合作社自2013年发展至今,为了实现转型发展,转移当地老弱妇女等劳动力,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具体做法为:充分发挥土地优势,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耕种西红柿、辣椒、马铃薯、白菜、茄子等农作物;并流转土地800亩,建设蔬菜基地500亩(流转土地300亩),马铃薯种繁基地300;发展散户120余户,修建田间机耕地路3公里。目前该合作社以辐射了4个行政村约300户农户入社,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18人。
  茶叶合作社、水果种植合专业合作社。这两个合作社的负责人属同一人,是一个专门的运营机构,这两个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为:合作社免费统一向农户提供种苗、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农户负责茶叶、柑橘柚的种植管理,生产成熟之后合作社负责包销。这种合作化社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组建是一种共同承担经营风险的特色产业形式,既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政策和资金,也改善了产业发展条件,是一种当下许多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N村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发展形式。
(二)搁浅的环节
  已有的三个合作社在N村发展规模算是数一数二的,但是这种以农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模式就很容易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茶叶合作社在2019年,就出现了茶叶供大于求,导致许多农户采摘的茶叶无销售出路的现象。2020年因疫情影响和茶叶合作社负责人的更换,导致茶叶种植户茶叶无法销售,不得不将茶叶贩卖给其他村的专业合作社,本村居民私下有怨言。因此,要想从产业上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不仅需要大规模生产、广阔的销路、科学的管理,还需要从其他途径想办法,比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应对措施和机制。
(三)转变中的视野
  前期的三个传统合作社的模式虽说带动了绝大部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有所增益,但是并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增收模式。因此,N村近年来一直打算寻找其他出路。2018年当地政府招商引资一个企业入驻,打算利用N村天然的水资源以及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打造水上运动公园,该项目得到了各级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后期一些土地利用的制衡和生态红线、天然林的影响,该项目一度搁置,甚至有传言“不搞了”,但好在各个责任主体的积极沟通,2020该项目就会正式的投入建设。这是N村在转变中寻求发展的一条旅游发展之路。据悉该旅游项目的大概可以辐射两个自然小组。
  另外,企业的深加工是一个地方吸引人才的、留下人才的必由之路,N村在多方建议下决定采取“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目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湖北里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道湾集中安置点投资450万建设土豆精深加工扶贫车间,已完成征地和设计等前期工作,一旦这个企业修建成功,那么受益的将会是整个镇以及邻镇。
  三、 贫困地区产业兴旺发展的实践困境
  近年来,一些贫困地区通过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利用本地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培育发展了不少特色产业项目,短期内辐射带动了贫困户拥有稳定的收入。然而部分地区在产业规划选址上、部分贫困户在参与产业过程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理所当然”“先入为主”等消极发展信念,严重的制约了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的初衷,也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的长远增收渠道和产业兴旺目标的早日实现.
(一)选择与确定:资源供给配套完善客观加重企业的机会成本
  产业的落地生根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空想的架构,还需要一些现实的资源供给的保障。产业发展的基本资源供给包括: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源以及资本类,这些要素的配置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讲往往缺一不可。但从当前现实来看,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亟待解决资源供给保障问题。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而言,储备及拥有的资源丰富完善程度是产业发展的最初一步。但是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地理自然条件的恶劣,气候、温度、土壤等会影响产业的选择,尤其是对一些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合作社、厂房而言;另一方面是因为自然的限制,基础设施,比如水电路网等方面尚未达标存在“短板”的现象,再加上农户本身的思想文化水平不如富足之地,无形之中思维的固化模式与自身条件的显性差距造成了整个贫困地区资源要素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客观上对企业主体的扩散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加重了企业在选择确定产业地址、规模以及方位上的机会成本。
  以N村的茶叶合作社为例,初为一个企业下面分化的合作社之一。成立之初的区位优势就很明显,国道旁、村委会毗邻。附属在这个企业下面的还有一个农家乐,就位于合作社100米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接,“在这儿,能吃饭、能买特产”,管理人说道。真实情况也是这样,2019年之前,合作社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2019年开始,农家乐被封了,原因则为:用地不规范。至此之后来往散客就少了,合作社的茶叶零售额也日渐下滑,成本与产出不匹配了,一年除了茶叶旺季有专人负责,其他时间都为茶叶管理人负责管护、村委会负责下发肥料等,初步估计每年营业时间为4到5个月。这样缺乏配套服务支撑的合作社收益就会大打折扣。
(二) 运营与管理:参与主体内卷化无形扩增产业发展变动成本
  按照阿列克谢.汉密尔顿等人的观点,政府治理越趋向基层,其公共资源越容易为记得利益者所“俘获”,少数族裔和穷人收到的保护与获利则越少。这类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精英俘获”,意味着大部分资源的使用与收益被少数精英掌控,到贫困群体的部分就大为消减。在扶贫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产业项目委托方、实施主体和客体之间按流程与形式来互动,管理运营成本就会存在很多可变因素,而实际成效还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在贫困地区,如果政府给予的外部援助有限,那么在多维度的贫困因素影响下,贫困地区无法建成一个稳固的产业,也就无法摆脱贫困。因此面对这种情形,政府必须综合考虑以促进贫困地区有可持续的增收渠道,要遴选可靠地企业入驻本地区,在招商的过程难免不会加入一些运营管理成本。而后在企业筹建之初充足的自由资金这一缺口就由金融扶贫主体填补了,但是归其根本这种银行也具有商业性质,在向企业主体提供金融扶贫帮扶时也必然会追求自身利益,这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享受政策福利的同时,承担了绝大部分市场风险。另外从长远规划来看,致富龙头企业在“费心费劲”的建设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某种支持占有市场。但是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会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就会将大部分希望寄托于当地政府,以至于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间接就会导致农户在与企业合作的时候缺乏足够应变能力,长此以往,农户的资本与资产性投入就会有所损益。复杂的“四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会使企业在运营与管理中存在许多难以协调的困境。
(三)实施与效应:产业联贫带贫弱化导致产业发展缺乏竞争
  通俗来讲,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方式目前被认为是最大程度利用资源的最合宜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户所占有的基本生产要素得到了市场化的最大利用,而合作社或者企业也能以较低市场交易成本来实现经营目的。因而这种模式能被广泛的应用在各地的基层扶贫实践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在这种典型的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政府行政主体会为了最快的实现农户增收而将资金或者用贷款的红利来激励企业在本土进行发展,而农户则将部分土地、劳力流转给市场主体。事实上,基于这种政策目标,无论市场主体的收益如何,农户尤其是贫困会一定会获得股权收益分红以及必要的使用租金或者劳务输出带来的按劳收入。这种贫困参与产业价值链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尽管现在倡导的这种合作社带领下“造血”式的扶贫,但是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当前贫困人口的脱贫形式主要靠“政府注入”式扶贫,客观上忽视了长效的产业规划设计以及体系的进程,造成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不明确,返贫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下,农户的参与度实属有限,可获得的收益也微不足道。以N村茶叶合作社为例,N村2018年共到位股权收益扶贫资金23万元,根据实际按年6%固定回报率投资市场主体,这个市场主体在N村而言就是23万全部注入茶叶合作社,村与贫困户再按2:8的比例分配股权总收入。具体而言就是股权收益分红农户23户,每户40元/月,480元/年,而村集体经济1380元/月,这就意味着合作社每年需支付22320元。但是实际上,40元的收入对个人或家庭来说,现金收入甚微,对改善生活状况并不能起着实际性的作用,致使生活陷入困境。
(四)扶持与调整:产业持续效应漏出造成产业陷入路径依赖
  基于资金、劳力等基础性资源与绩效考核理念的制约,最初的产业选择总会倾向于见效快、投资小或已初具规模的企业进行资本的注入,但是贫困地区以农业这一类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其存在的短板,很难依靠自身的不断努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生产要素融合,纵使资本的注入,规模不大、销路不够,也难以长期得到持续的投资。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建设,单一传统的产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实发展需求,造成产业发展的不能提质增速,这就要求及时对产业发展实践项目进行验收与评估,对不符合实际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后续的扶持与调整,使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能够持续以高速度高质量的方式运行,摆脱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桎梏,继续发挥其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带动作用。
  N村的几个合作社每年都会在政策的扶持下有去东部沿海地区--浙江进行一次关于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或者电商类的培训。据统计,N村的合作社基本上实现了不低于一次的集中专业课程培训。N村蔬菜合作社管理人曾道:经过培训,大概对我们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还是不能让现有的电商大渠道停留在摆设阶段。但是这诉诸实施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合作社业务繁忙无专业负责电商的工作人员、程序复杂让人望而生怯等都是目前摆在解决之路上的现实困境。
  四、产业兴旺发展的创新整合与突破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站战略,重点在产业兴旺。产业扶贫就是通过盘活当地扶贫资金,助推扶贫项目的开发,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也能隔绝返贫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振兴大计。因此农村振兴发展需要可持续产业的支撑,而产业兴旺发展的创新整合需要一些符合现实需求的突破选择。
(一) 基础遴选: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产业,增强布局的合理性
  农村基本资源要素的存在是有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有条件能够实现振兴持久性发展。因此新结构经济学主张经济结构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要根据要素禀赋发展产业,这样的产业是比较有优势的。在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战略,需要综考量各地区的发展基础,依据本土特色注重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切勿随大流片面强调产业而忽视了产业实际,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出现产业“落地不见效”的困境,产生“典型很好,但我们学不来”的态度。
  因此,最能实现的产业发展初衷的方式,就是在产业选址、遴选布局之初,充分了解该地的资源优势,明确什么能发展什么不能发展,进而挑选出资源能最大化利用,投入成本低,能符合市场波动的优势产业。这样有选择性的产业发展构想,是很合理的投资选择,也是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因此,要想摆脱产业“水土不服”“质效不匹配”的现实困境,理应进一步依托资源要素,规范扶贫产业的遴选、布局等,破除基础壁垒,给所有能发展的贫困地区一个可以脱贫致富的现实选择。
(二) 规划引领:整体谋划适宜的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路径,提高产业的可持续性
  整体谋划适宜的扶贫产业是扶贫项目实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真正有效且具有市场活跃度的产业必须是从申请、选择、确定、经营到调整的完成产业行动过程。
  因此,在特色产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径,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因地制宜,即该产业项目实施的具体区域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条件,不能盲目引入其他地域的成功经验;二是当地群众的发展意愿。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得到百姓的接受,符合实际且可持续的项目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市场潜力,即选择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项目。纵观一个成功的项目在规划制定之前,都离不开参观学习,组织的重视,也离不开产量的支撑和可靠销路的保障。由此可见,较好的扶贫项目是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有特定的规划并确保执行的保障。
  另一方面,社会大背景下的各种风险随处可见,随时可能爆发,提高对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根本方式。因此,追求产业兴旺的目标,就需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能单单局限于“数字脱贫”,既要将土生土长的种植业、养殖业考虑在内,也需要发展现代社会成型的乡村休闲旅游等新型农业;既要以农民为主要经营主体,也离不开其他媒介的介入,比如“党建+合作社”、“小作坊”、“扶贫车间”等基本形式。这样多业并举、互促互进的乡村产业才能符合产业兴旺的要求。
(三) 主体培育:拓宽能力建设渠道,激发产业发展自立性
  国家政策的扶持导向下,将大量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到贫困乡村,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但乡村产业的振兴与兴旺并不是一盘散沙,需要加强各方主体之间的合作,用共建共享共促进的发展理念搞好政府、金融主体、市场主体、农户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政府和职能主体要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国家财政资金、先进科技技术的投入,充当“调和剂”和“工作队”,引导和组织市场主体、农户之间的产业经营平衡,在规划制定、政策支持、项目审核、资金兑现等方面履职尽责,在促销增产方面为企业想办法,实现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的落地开花,到村到户到人;市场主体根据乡村独特的地域条件,借助优惠的发展生态环境,深化改革、整合资源,盘活乡村产业发展的要素,进而实现在乡村发展产业的独特价值,带动乡村产业的兴旺和乡村贫困人口的致富增收;农民通过各类劳动力职业培训,增强自身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中的应对水平和参与度,有效解决企业的人才、技术供应不足的现实瓶颈。
(四) 多元升级:全面探索协调发展之路,提升产业空间效应
  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就包括产业的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于什么是融合,怎么融合?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难题。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 “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从N村的发展实际来看,必须继续整合资源,通过融合实现产业的兴旺。一是发展基础化的特色养殖业、种植业。贫困地区的产业除了政府等大力扶持的形式之外,以农民为主题、农村基本生产环境为依托的现代农业才是产业兴旺的理想选择。因此,可利用太阳光照足、土壤结构一半属紫色红沙土这些独特的气候、温度、土质,继续扩大规模性的发展茶树、桔柚种植;生猪、山鸡等畜牧养殖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一年下来也可以创造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得经济收益。二是已有产业的升级优化。发挥N村的镇级窗口优势和交通条件,在特色养殖业、种植业的基础上,继续谋求与加工企业的等的合作,发展果蔬深加工,打造电商贸易平台,增加产业的知名度与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三是发展休闲旅游类的第三产业。充分利用N村的渡口以及自然河道景观,继续做好旅游发展,河边垂钓、民宿都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可以逐步打造成一个“网红景点”。
  五、结语
  所谓的乡村发展,不单单是指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子,也不仅仅局限于条条宽阔的道路,而是乡村建设的本质:更能符合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但是如何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乡村发展空间,是当前乃至之后很长一个时间内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些乡村发展之所以成效不在,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就算发展了个别产业,但是前期规划不到位,后期管理欠佳都削弱了产业的带动效益,反而使农村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尽管在产业项目实施中期试图扭转局面,但是面对大部分成功典型案例,“学不好,学不会”的现象也不乏少数。究根结底就在于没有找到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
  产业兴旺是产业发展的期望目标,定会存在较长的历史周期。客观的讲,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资本投入较少的贫困地区发展的限制将会更多,必须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予以及时有效的调整。N村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走向实际上代表了现有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常态,基于发展带动的目标,第一步要根据要素禀赋结构,选取优势企业入驻开发;其次则需要整体规划各种项目的可发展性;同时,利用现有契机,大力培育产业相关主体;最后在产业发展中随时调整。协调同步发展,提升产业的空间效应。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2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