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阿坝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思考
姜林(阿坝州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四川省“10+3”农业产业体系、阿坝州“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建设,全州上下始终把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建设作为加快推进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举措。一、主要做法与成效依托区域资源禀赋,突出优势产业、特色产品,以产业升级、功能拓展、带动提升为重点,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建设力度,培育了一批设施先进、体系健全、链条完整、要素集聚、生态高效、产业突出、品牌强劲、带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到2021年底,全州已培育各类园区48个,其中,省星级园区5个、州星级园区16个、县级园区27个。(一)科学规划、梯次推进园区创建。全州积极构建以国家级园区为引领、省级园区为示范、州级园区为支撑、县(区)级园区为基础的四级现代农业园区梯级递进培育创建体系。形成布局合理、梯次推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园区规划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二)产业主导、园区体系培育初见实效。围绕以牛羊、生猪、蔬菜、果业、粮油、药材为核心的“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建设初见实效。各园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突出培育主导产业。培育牛羊养殖类园区2个、粮油类园区2个、果蔬类园区14个、种植类园区19个、生猪类养殖园区1个、特色产业类10个。2021年,全州省、州级21个园区产值达35.8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4%,促进了产业进一步适度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进程。全州的园区总产值呈现出梯次提升,为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培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突出特色、园区产品品牌效益增强。以净土阿坝农投公司为龙头,以园区产品为主体,深入推进“净土阿坝+”区域品牌联动模式,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地域品牌。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三牌共建战略,积极探索区域品牌监管、推介、营销、服务四大平台打造。培育州级公共品牌1个,全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208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4个、有机食品产品35个。(四)强化保障、园区要素构件不断健全。一是创新投入方式强化资金保障。探索建立政策支持、项目包装、市场撬动、资金整合、风险保障“五方协同”投入机制,近两年来,共整合中央、省级资金2.68亿元,州县(市)自筹资金5.1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6.2亿元投入农业园区。探索国有农业投融资平台,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业主”的投入模式,设立乡村振兴风险补偿资金0.91亿元。二是提升设施设备夯实基础建设。着力推进园区设施装备建设,提升园区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益。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6.68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47万亩,牲畜多功能巷道圈351个,农机化生产道路8367.5公里,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6.9万千瓦,实现机耕作业90万亩、机电灌溉36.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配套推广服务。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如在牧区大力推广“3183”现代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农区大力推广的“4218”标准化模式。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抓实高素质农民培训和技术服务推广,着力构建“科技人员到点、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推广和服务新机制。目前,全州园区引进、培育农业科技服务团队229个,并为每个园区配备2-3名驻点科技人员,每年培训园区农牧民15万人(次)以上。(五)培育主体、园区经营力量不断壮大。着力构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全州已有涉农国家级、省级、州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农民专合社1155家、家庭农牧场1285家参与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农牧户46481户,并培育了一批有技术、懂经营的职业农牧民,全州产业发展的经营培育主体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提升和改善。(六)创新机制、园区联农带农更加明显。在园区建设中,全面推行“大园区、小业主”等运行管理模式,构建园区各类主体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龙头企业+N”、“合作社+N”、“产业联合体+N”、“基地+N”的多种联农带农机制。同时探索政府引导,成立具有股权结构性质的村集体经济、专合社参与的合作社总社模式,实现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牧民“四赢”新格局。全州省、州21个园区内辐射带动农民达16.41万人,吸纳农民工就业19807人,实现了园区内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超出全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以上。(七)产业互促、园区产业融合不断加深。全州深入推进园区、加工、休闲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截止2021年底,全州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285个,从业人数达1.54万人,带动农户13251户。如茂县凤仪镇拓展“园村一体”建设功能,把羌脆李农旅融合园区坚持产业园区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以产兴村、以村促产,打造成集园村一体、产村相融的美丽乡村,积极推进产业三次融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我州的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受传统农业、高寒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制约环节因素较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园区的培育、建设、创建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园区科学规划有待完善。首先,由于我州是“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川西北主要生态功能示范区,因湿地、生态红线区、森林、耕地、基本草原占比高,存在园区规划有效利用面积小、散的问题。在当前稳粮保供保产政策下,加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在土地利用上,部分县(市)没有充分与国土空间有效衔接,预留园区扩展空间不足。其次,个别园区规划建设标准还不够高,产业层级较低,只有“基地”的实质,没有“园区”的内涵。个别园区功能拓展不足,先进技术成果集成示范力度不够,只有“园”的内容,没有“区”的布局。园区没有有效构建起“园区+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生产及产品科技含量偏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未全面贯通,致使产业链延伸不足,价值链拓展有限。(二)园区主体与品牌培育有待加强。全州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层次最高的仅为省五星级1个、四星级1个、三星级3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仅有1家、省级8家,主要集中在汶川、红原,全州农业园区总产值尚未突破40亿元,产业主体的优势作用与示范引领还未显现。农畜产品品牌基础较弱,缺乏市场竞争力和生产带动力,品牌体系尚未构建完善,“净土阿坝”区域品牌尚处于培育期,统筹拉动效应尚未充分显现。(三)园区培育保障要素有待健全。全州农牧业现代农业园区培育缺乏体系政策支撑,在园区投入方面,过度依赖政府投入,市场主体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相对不足,全州投入财政资金2.65亿元占全园区总投入的48.94%,市场主体投入不足,缺乏针对园区经营主体的专项金融扶持政策;在园区营运管理方面,园区管委会没有起到实质管理作用,没有专职园区管理机构,全州所有县(市)均未设立园区管理专职机构,如:需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还需要在管理架构上重视和发力;在园区土地利用管理、土地(草场)流转方面没有相关政策支撑,需在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四)园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更新替代进程慢,基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找不到”“吃不准”等问题依然存在,特色产业在空间布局、品种结构等方面还不够优化,后备特色产业储备不足。在产业类别上,粮食类等商品率低、产出效益低的产业在种植业中占比偏高,在西部地区和高半山农村表现尤为突出;在产业增量挖潜上,荒山荒坡治理和生态修复与发展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林下和立体种养开发利用不多,饲草产业和粮改饲推进较缓,种养模式依然较为传统。(五)园区产业融合度有待提升。我州现代农业园区的主导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在“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的种养循环模式上还体现不够;农畜产品分级包装、初精加工滞后,农产品“大路货”销售和畜产品活体销售仍然偏多,优质产品运输损耗和贱卖、畜产品副产物利用不充分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休闲农业设施配套不完善,深度和多元开发不足,经营模式单一,与文化旅游业融合还较肤浅,带动特色产业转化升级还不显著;电子商务基础薄弱,向城郊乡村落地困难,集散处理、冷链物流、专业配送等业态发展缓慢,增值链条较短。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与建议立足特色产业,建好示范园区;推进体系建设,建好质量园区;发挥科技运用,建好科技园区;强化组织保障,建好增收园区。特提出如下建议。(一)完善规划布局,着力增强园区发展的引导力。按照“一屏四带、全域生态”的总体布局,建议把现代农业规模与效益、品牌与价值、供给与需求统筹起来,以点带面推动“6+N”高原现代特色产业梯次发展。提前谋划,进一步形成园区科学布局,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围绕 “培育特色、优化拓展、强农兴牧、提质增量”的发展思路,立足自然区位、生态承载、基础设施、市场发育现状,注重与土地综合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宜居乡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整治等规划统筹衔接,有机衔接国土空间、交通建设、文旅发展等规划,结合阿坝州“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阿坝州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及“6+N”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国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和州县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建议开展新增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现有园区规划的修编工作,特别是有创建国家级园区潜力和基础的县(市)更应对标对表及时修编。同时,建议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施跨乡镇、跨县域联合规划布局。鼓励建设专业园区、特色园区,实现产业集群、错位发展,提升园区产业拓展力。(二)加强品牌培育,着力增强园区发展的竞争力。把园区作为品牌培育的“孵化器”。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做优“净土阿坝”品牌,着力形成阿坝州高原特色品牌效应。建议全面推广“净土阿坝+产品品牌”子母品牌联动模式,13县(市)共享共用“净土阿坝”品牌,让农牧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同时,支持和引导园区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注册自有商标,提高园区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扩大园区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三)加强机制创新,着力增强园区发展的源动力。一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资金作为引导性扶持,主要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引导群众加大自筹投入力度和园区内外社会资金及企业大户参与园区产业培育和生产设施建设;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要完善园区考核办法。建议全州、县(市)统筹成立相应的建管机构,配齐编制、人员,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园区日常管理和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出台全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园区建管考核,将园区的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三要完善园区支撑体系。建议政府统筹抓好园区建设在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基础建设、项目推进、园区创建、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撑工作,保障园区培育、建设、创建的顺利推进。同时,建议进行阿坝州现代农业园区条例的立法必要性征求意见,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健康发展,规范园区建设和管理,发挥园区在乡村产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四)加强结构调整,着力增强园区发展的持续力。按照产业、园区、企业、市场、规模和品牌六个培育的要求,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六项任务,推动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水平的重点任务和路径,打造一批“绿色、特色、高效、活力、智慧、开发”的现代农业园区,做大擦亮阿坝农业金字招牌。一要实施基地建设。提升粮、果、菜、药等种植基地生产能力,优先安排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良种化、标准化、设施化、绿色化生产,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提升畜禽养殖场建设水平,新建或改扩建圈舍基础设施及疫病防控等附属设施,提升智能化养殖水平,推进种养循环发展。二要实施农产品加工物流。开展产地商品化处理、初加工、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强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三要实施农业新业态发展。发展农产品电商,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农旅融合、景区化打造。四要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强化园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开展品牌认证和培育宣传。五要实施科技创新。建设重点产业专家工作站,引进专家服务团队,推进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开展园区骨干技术人才培训。六要实施改革创新。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积极推进园区产权、土地、投入、金融、人才、创业创新等改革举措,完善各类支持政策。(五)加强产业融合,着力增强园区发展的延伸力。坚持农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和全域旅游建设统筹推进,强化园区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农业+”、“旅游+”功能。建议把园区的建设与休闲农牧业发展相结合,结合地域特点,以本地农牧业生产为基础,展现地域风貌与民俗风情的山区采摘、净土康养、认养等农旅融合发展方式,丰富产业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同时,建议积极拓展现代农业园区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新型功能,大力开发园区二、三产业,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六)加强补短扶弱,着力增强园区发展的硬实力。现代农业园区考评标准的各级指标涵盖了园区建设、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标对表,不断完善园区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促进要素集中、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集群效应。进一步加强园区排灌设施、产业道路、电网通信、饲草料基地、牲畜暖棚、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促园区水、电、路、渠、网等配套设施落实到位、提档升级。着力改善园区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和农业综合产值;建议大力推广应用钢架大棚、喷滴灌、温湿调控设施等先进使用机械,搞好园区农机具配套服务,不断提高农业设施生产、机械化装备、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升装备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