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填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洼地”
返回列表
查看: 1277|回复: 0
收起左侧

填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洼地”

[复制链接]

7189

主题

7194

帖子

27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4347

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5-28 15: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玉池村村民马慧娟:加强村一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建议财政适当提高村级文化协管员待遇,保证专人专款;招聘有学历、有才艺、有能力、有干劲的新型文化协管员入驻村级综合文化中心;针对村级文化协管员建立业绩加考核制度,并指派各地相关部门实行监管督查,保障基层文化工作顺利开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徐利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建议政府在资金投入、管理水平上都能有所提高,同时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文艺人才走进农村,参与到文化兴村的工作中来。
填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洼地”
中国农村杂志社评论员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乡村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几年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送文化”到“种文化”,顺应了发展新形势,回应了农民新关切。
  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不断夯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人力、财力、物力的有机结合,是规划、资源、制度的有效统一,要按照一体化推进的思路,突出重点,聚焦关键,坚持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两手抓两手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稳步增长,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国“三馆一站”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约49.5万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超过80%的县实行了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进乡村的步伐不断加快,展示传播新时代优秀乡村文化的阵地更加完善。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多个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等一系列标准的颁布出台,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目前,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基层文化阵地已经成为广大村民参与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场所。
  软硬兼施、内外并重,乡村这块公共文化服务的“洼地”正在迸发蓬勃生机。
  传承与转化并行,不断丰富优秀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从乡村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为公共文化产品创作提供了内容源泉,是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宝贵财富。
  各地在加强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时,注重开发与保护并存,坚持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协同发力,加快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有的地方依托传统村落、古建筑、遗迹等文化遗产,引导群众致富思源、崇德向善;有的地方大力推动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它作为一个鲜明的传统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既传承弘扬了祈盼丰收、欢庆丰收的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统,让农民以节为媒,释放情感、寻找归属,又推动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不断激发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断适应时代变化,既要送出能够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丰富产品,还要帮助农民播下文化创作的“种子”,提高“造血”能力,为打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增强内生动力。
  “送文化”要送得精准。为有效解决“文化送到门上,但没送到百姓心坎上”的问题,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回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的地方依托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种文化”要种得扎实。要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为宗旨,结合工作实际,大力培育农民的文化观念和创新意识,帮助乡村建立文化内生机制。有的地方定期邀请专业舞蹈、戏曲、美术、健身老师下村进行面对面辅导、培训,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有的地方通过农村文化示范户和学习型家庭的评选,树立榜样典型,促进了农民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热情;有的地方通过农民欢乐节的举办,打造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公共文化供给新模式,增加了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精准对接,“送”“种”结合,让文化进得去住得下,为乡村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凡益之道,与时同行。今年我们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的双重考验,提振信心无比重要。只有不断改善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不断提供满足农民新需求的文化产品,不断提振乡村精气神,我们的乡风文明才会蔚然成风,乡村振兴才会朝气蓬勃,“三农”这块压舱石也才能愈发稳固。(来源:中国农村网)

国粮智谷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