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广平县南阳堡镇后南阳堡村乡村医生刘贵芳:目前基层乡镇卫生院和乡村诊所,很多民众常用药品不在报销范围内,希望医保政策能继续下沉到基层,增加基层乡镇卫生院用药目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学坤:推行农民退休制度,让65周岁以上的农民能够“洗脚上田,老有所养”,充分享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成果。
织好农村社保安全网 中国农村杂志社评论员 两会期间,农村养老、医疗等问题,再度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农村社会保障,关乎我国民生安全网兜得牢不牢,关乎乡村振兴基础打得稳不稳。加快补齐农村社保短板,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全国上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加大力度补实农村社保短板,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有了提高。
“老”,不只有所养,还要养得安
让农民老有所养,是我们一直探寻解决的民生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加速建立完善,农村老人每月领到的连年上涨的养老金,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的真实反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使得家庭养老这一农村主要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立足国情农情,中央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农村居民养老服务体系取得积极进展。各地通过引进资本、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模式,大力发展互助养老服务。北京市平谷区筹建“区、镇乡街道、村和家庭”四级医养联动的功能和结构体系,满足不同类别老人的医疗、护理和养老需求;南京市谷里街道引入专业组织构建农村多元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江西省新余市的农村老人每月只需花200元就可以在村里的“颐养之家”吃饭住宿。
辛勤劳作了一辈子的农村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病”,不仅有所医,还得医得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守护农民的健康,就是要让农民看得起病,消除因病致贫的“因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
几年来,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看病报销再也不分“城里人、乡下人”,农民医保补助水平逐年提高,看病负担明显减轻;新农合转诊住院患者实现了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报,适应了农村人口流动的现实需要;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相关保障制度衔接不断深入,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补充保险等制度的联动报销机制日益健全。我国保基本、全覆盖、守底线、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各地致力于提升农村医保服务能力,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江苏省徐州市牵头成立了“淮海经济区新农合协作组”,实现区域医疗卫生协作、新农合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河南省开封市建立起医保扶贫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一站式、一窗口、一单制”县域内直接结算。
从“一人病、全家贫,小病拖、大病熬”,到“少花钱、治好病、不怕病”,折射的不只是农民生活态度的变化,更是增进人民福祉的生动写照。
“贫”,不但有所保,还需保得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发挥农村社保的兜底功能非常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围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等内容,逐步推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
增强农村社会救助能力,努力兜住贫困群众脱贫基本生活底线。中央统一部署,地方行动见效。广西南宁市创新工作方法,开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低保家庭入户核查及低保申请无纸化审批改革,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完善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贵州创新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建立起救助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增强了“兜底脱贫”功能。
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18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其中有1693万人已顺利脱贫。今年年底,全国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将告完成,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覆盖率将达到100%,医疗救助实现应助尽助。
“三留守”,不止有所助,还应多关爱
关心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农村“三留守”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围绕留守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卫生健康、思想情感等实施有效服务。
应该看到,全国各地在关爱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386199”这个充满苦涩和无奈意味的群体代号正在逐渐消匿。多部门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和专项行动方案,着力解决697万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为“留守娃”撑起保护伞;就业创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精神关爱、权益保护等,留守“半边天”在全社会的关爱帮助下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城乡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让“夕阳红”得以安度晚年。
关爱弱势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我们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又迈进了一大步。
今年是振奋的一年,也是困难的一年,正因为此,保障民生的意义才更加凸显。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我们相信,只要全国上下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攻坚克难,定能织好农村社保这张安全网,兜住亿万农民稳稳的幸福,最终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来源:中国农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