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郭庆华:新时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思路与建议
返回列表
查看: 871|回复: 0
收起左侧

郭庆华:新时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思路与建议

[复制链接]

7189

主题

7194

帖子

27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4347

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12-9 16: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郭庆华
  摘要:民以食为天,有粮天下安。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谋划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是在当前复杂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对粮食安全的响鼓重锤。“粮食安全”是中国人固有的情愫,如何确保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端牢中国饭碗,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针对当前粮食生产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存在问题思路建议
  粮食是保生活、稳物价、安民心的重要商品,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夏粮种植面积稳定、单产提高,“十七连丰”已成定局。夏粮再获丰收,不仅稳住了2020年粮食生产的开局,也稳住了百价之基的粮价,但这一势头还能持续多久?粮食安全在数量、质量、品种上还存在着哪些隐患?特别是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够强,一些不可抵估的潜在风险隐患不断显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稳固。
  一、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仓廪实,天下安,一个国家只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有能力掌控和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过去是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据统计,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13亿斤,1978年总产6000多亿斤,1996年首次突破1万亿斤,2004年起,我们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2亿万斤,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119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940多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粮食产品日益丰富、粮食供给总量充足、粮食价格总体稳定,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里,正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二、当前影响粮食安全的问题及原因
  粮食连年增产为经济社会事业稳中求进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粮食生产受耕地、自然条件、生产要素的刚性约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快速上升,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粮食供求偏紧的趋势将长期存在,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轻视粮食生产越发严重
  一是粮食安全意识缺乏。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抓粮食生产效益低浪费时间,完全把粮食安全行政负责制丢在一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把位置好、产量高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把偏僻贫瘠的土地变成农用田,虽保持了土地数量,但实际耕地质量已经下降。
  二是对耕地重视程度不够。受经济利益驱使,当基层政府出面征地时,一些农民不关心征地用途,耕地被征用后依靠什么生活,只关心征收方如何给予补偿。
  三是农民种粮意愿下降。由于化肥、农药、工资价格不断增高,粮食生产已进入高成本阶段,特别是受国家对粮食去库存和产区最低收购价调减的影响,种粮比较效益低,不少农民认为现在肉禽蛋奶数量不断增加,食用粮食数量下降,“种粮不如买粮划算”,有的把粮食两季种植改为单季种植,有的对耕作马虎从事,有的干脆放弃粮食生产把耕地撂荒。
  四是粮食生产缺乏专职队伍。近年来,外出打工与种粮收入差距拉大,加之农田分散、碎块化严重,种粮农户无法获得规模效益,青壮年纷纷脱离了农业生产,职业种粮者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受过高等教育的乡村精英也都选择落户城市,谁来种粮、科学种粮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耕地遭蚕食质量下降
  一是耕地面积减少。随着大规模建设用地的需要,一些地方放松了对耕地的保护,用于城镇建设、农户建房、道路扩修的耕地遭到严重蚕食,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1462万亩,下降0.8%,粮食安全潜有隐忧。
  二是耕地退化、质量下降。为了追求产量最大化,粮食生产经营者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造成基础地力下降、土壤中营养物质减少和环境污染。统计数据显示,由于酸雨、施肥不合理等原因,全国40%的耕地土壤PH值处于6.3以下,12.4%的处于5.3以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受风蚀、水蚀影响,每年流失表土0.31厘米,加上长期使用小功能耕地机犁底层变浅,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蓄水保墒能力和抗逆性明显下降。据水利部门披露,因水土流失、盐碱化等导致质量退化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5%,由此每年损失耕地均在100多万亩。
  四是使用污水灌溉农田。随着含有大量重金属、真菌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灌溉农田,造成土壤活性和生产能力降低。国土资源部公开表示,受污水灌溉、生物、重金属、农膜污染的农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6,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30亿斤,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百姓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
  (三)抗灾减灾能力滞后
  一是水资源制约粮食生产。水资源对粮食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当前,我国多地仍“靠天吃饭”,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灌溉能力减退,全国耕地中较为完善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不到15%,由于财政收入有限,难以开展大规模治理。
  二是抗灾能力滞后。极端的气候变化,使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亿多亩,占农作物面积的1/3,成灾率50%,每年因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三是国际因素的影响。由于世界粮食产量的变化、金融资本的炒作而导致农产品现货市场的波动过大,对我国粮食市场尤其是大豆等品种造成了强烈的冲击,2019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达到10609万吨。
  (四)政策扶持不到位
  一是种粮补贴已不适应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当前粮食种植补贴是按照土地承包权直接补助给农户,而真正土地经营者却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加之,补贴范围只论耕地面积、不算单产、品种、质量,既补贴政府收储粮,又补贴自产自用和自销粮,偏离了粮食补贴的初衷。二是配套资金落实难。国家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对农民购置的农业机械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都需要地方资金配套,一些产粮大县多为财政穷县,需要的农业设施购不来,而一些地方申请到的资金,往往停留在公路沿线等示范点和面上,没有起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三是资金筹措困难。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也出现过互助资金,但因组成情况复杂,且额度小、期限短,不少种粮大户不愿去触及,因为资金缺乏,一些农业科技不能得到有效推广。
  (五)粮食储存安全存在危机
  一是仓容设施规模小。从调研的情况看,河南省各县区粮食收储企业因仓储设施陈旧,粮仓建设时间长,部分老仓超期服役,库容不足,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做到应收尽收,结果形成仓满、库满、储存难、去库存难,危及到粮食质量安全。二是地方储备粮规模仍有缺口。按照地方储备粮规模要达到“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要求,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一个县能够满足,都存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口。三是群众不再存粮。目前,群众日需的面粉基本都是经过“配方加工”的,既省事又好吃,加上市场上大米、各类食品应有尽有,镇上的超市、村里的商店随处都能买到,群众基本上不再存粮。
  三、思路与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决不能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压缩或放松粮食生产,要妥善处理近期和长远的关系,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总产、保丰收,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一)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地实则粮丰,粮足则天下稳,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必须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1.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化解优质耕地减少利用过度化、非粮化和伪生态化叠加风险,创新方式落实优质耕地风险管控、质量提升、整治修复、提升效益、协同保护机制,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粮食安全行政负责制,形成“一把手”主抓、“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田面积等纳入考核指标内容,促进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有效的格局,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2.严守耕地保护目标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和根本保障,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就是守住人民群众的口粮底线。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坚决克服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抛却“重工轻粮”的错误观点,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细化指标,夯实责任,层层加压,加强考核,确保耕地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3.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是粮食战略储备落到实处的基础,是永久保住子孙后代的“饭碗田”,新时期耕地保护转型更要强调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强土地耕地质量的改良、改造、保护和提升,杜绝“占优补劣”,集中打造一批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基本农田,确保到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要科学监管开展从管理措施、技术手段、科学认知全链条科技创新,将永久基本农田统一上图入库,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具体户,实现耕地的“定量”“定质”“定位”“定责”,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4.加强中低产田的更新改造。改造中低产粮田,不仅是稳定粮食增长的安全工程,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惠民工程,要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推动粮食生产的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通过对农田改造、荒地开发、工矿废井整理、旧耕地复垦等措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扩大粮食生产创建范围和建设标准,改建一批节水高效、耕作先进、农电配套、抗灾能力强、科技覆盖率高的中低产农田,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中低产农田目标的实现。
  5.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要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2年建成10亿亩“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产安全”的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的要求。各地要结合地域实际,确定建设目标与保障措施,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加大社会资本跟进投入,新建高标准农田要向事关国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倾斜。
  6.健全和完善土地监管体制机制。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广告牌、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向全民广泛宣传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宣传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促进全民自觉珍惜土地、保护耕地;另一方面,建立用地台账,健全监察网络,强化动态监管,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的审批范围,严厉打击和遏制规划外用地、乱占耕地的违法行为,为实现粮食安全构筑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实现粮食生产的集约化发展
  没有农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富强,要实现粮食稳产不但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单位面积和土地产出能力,而且还要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集约化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粮食生产的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积极创办土地流转组织,认真抓好无劳动力和全家外出务工农户承包耕地的流转服务,采用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和代耕代种等形式,促进有限的耕地资源更多地向种粮大户、种粮能手流转,规避良田粗放耕作和撂荒。支持鼓励一批农民兴办专业和股份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培植壮大一批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和联合社,带动广大农户以整村、整乡为单元发挥家庭农场作用。加强对优质品种的育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强化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精准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农技推广机制,把紧缺、专用、优质、绿色品种的生产增加上来,推行优质粮食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努力生产出安全营养、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和无公害的优质粮食,提高优质粮食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完善粮食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建立耕地土壤监测网络,积极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提高土壤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大对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的查处和打击,杜绝一切坑农、害农、伤农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三)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是克服农业“靠天吃饭”,确保粮食高产稳产的前提。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投资等渠道,采取向上争、本级投、群众筹等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小型水利配套设施,使水利设施实现村组通、地块通,不断提高农田灌溉面积。要科学管理水资源,积极做好水土保持、改水改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粮食增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拿出一部分工业利润投入到农业基本建设上,同时,鼓励以集体集资、政府补息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农民购买各种农机,推广合适的中小型机械化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机耕化水平,帮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生产效率。
  (四)改革补贴机制和保险政策
  中央与各级地方财政要针对粮食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实行精准扶持,加快构建新型粮食补贴政策体系,注重由财税为主导向多种政策并重转变,综合利用财政奖励、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扶持措施,增加政策、补贴、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根据粮食播种面积、商品粮情况,对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收储领域的机械设备购置、仓储投资给予支持,让政府重农抓粮有抓头,粮食生产者种粮有奔头。保持粮食补贴政策的稳定性,除落实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要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积极对土地平整、设施改造、土壤修复、种子农药、技术培训和使用农家肥等方面进行全覆盖补贴,同时,把补贴同粮食生产有机结合,全面实施“谁种植补贴谁,谁种粮多补贴谁”,切实保证优惠政策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积极实施农业保险与担保、期货、信贷等金融工具互动合作和深度融合,通过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要素的融入,建立健全规模种植风险承受评估,完善极端灾害性气象条件下保险理赔,实现农业保险精确承保和精准服务。建立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拓宽粮食经营的融资渠道,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在信贷上简化手续和流程,加大贷款额度,延长还款周期,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大型农机具、土地租金等作为抵押担保的条件,破解贷款难题。
  (五)完善粮食流通储备体系
  根据粮食产区和销区的不同特点,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进一步完善不同区域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注重与粮食产区的合作,确保需要时能调进粮源。完善中央专项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粮油储备调控体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加大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有计划地搞好建设和维修,配套建设有影响力的区域粮食物流中心,完善仓储物流体系,发展城乡粮食供应网络和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提高粮食周转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价格预警及监测体系,对县监测预警信息站及基层数据信息采集点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为化解粮食安全提供可靠依据。
  (六)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带来了难度,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吸引一批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青年加入到粮食生产中来,鼓励和引导农村有知识、有头脑、有体力的青壮年,返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要加快形成乡村产业新动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吸引高素质农业人才,带动更多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现代装备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生产种植,根据消费市场新需求新形势,把种粮当作一种工艺,用“工匠”精神去种田。通过田间地头、农民夜校、现场指导、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网络课堂、微信群等多种形式,搞好科技培训,指导农民适时种植,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文章详见:《粮食问题研究》2020年第六期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国粮智谷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4991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