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沈建光 徐天辰(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京东科技集团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21年中国外贸迎来“开门红”。以美元计价,1-2月出口飙升60.6%,进口增长22%。尽管疫情期间中国发挥强大供给能力,以出口填补全球供需缺口,但同比逾六成的增速是2007年海关公布同比数据以来最高,这一点值得关注。
强劲表现能否持续?出口动能是否将转换?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诸多工作目标与出口密切相关,如“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并对推进多个双边、多边经贸协定提出进一步要求。探究此次出口“开门红”的成因,并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外贸政策部署分析,有助于厘清2021年及以后中国出口的动能所在。
创纪录增速如何达成?
出口的供给层面主要受今年“就地过年”安排的驱动。2020年初,由于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中国采取严格防控措施,部分经济活动暂停,前两个月出口下降17.2%,因此存在低基数的一次性因素。
但即使剔除基数效应,在“就地过年”安排下,去年四季度取得的两位数增长表现也能够延续。今年年初疫情总体已经得到控制,但局部仍有复发风险,各地提倡居民春节期间尽量“就地过年”,减少人员流动和集聚,因此企业能够较早开工并交付出口订单。
出口的需求层面得益于外需全面回暖。分国别出口几乎全线增长,对美国、欧盟、东盟、日本出口分别增长87.3%、62.6%、53.0%、45.5%。这背后存在两重因素:
一方面气温开始回暖、疫苗接种加速,发达经济体逐渐走出秋冬疫情,经济活动景气度上升。至今年2月,摩根大通全球(除中国外)制造业PMI 达到55.1,服务业PMI达到53.0,均为疫情爆发以来最高值;从其他出口国的表现看,2021年前两个月韩国出口增10.5%,越南出口增23.3%,亦对全球需求复苏构成印证。
另一方面,海外财政刺激再次扩大消费需求。2020年12月美国通过900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推动美国零售额1月同比增长10.8%,为1994年3月以来的史上最高增幅。一旦增量需求无法由国内生产所满足,那么通常需要进口来填补。对比美国,欧盟、日本近期并未推出进一步财政扩张的方案,这可能也是中国出口全面上升、但对美出口领涨的原因。
海外防疫需求和房地产繁荣仍是出口的两大主动力。分品类看,1-2月出口增速全面高于2020年四季度,其中增幅突出的仍是2020年表现抢眼的防疫物资(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增60.8%、塑料制品增82.5%、医疗仪器及器械增75.3%)和地产家居(计算机增80%、家用电器增93.7%、家具增81.7%、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增122.1%)。
疫后时代出口动能何在?
总体而言,中国供应链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弹性,“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目标超额完成。对于海外经济体而言,中国出口的作用尤为突出,例如我们曾经分析过,2020年中国占各国进口比例全线上升,而美国甚至可能出现了为规避关税而少报自华进口金额的现象(见《中美贸易数据“倒挂”的背后》);此外,中国出口还起到了稳定美国通胀的作用(见《中国出口如何成为美国通胀“稳定器”?》)。
在此背景下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在全球从“抗疫”转向“免疫”、经济动能切换之际,如何理解下一阶段的出口动能和政策取向?在我们看来,全年中国出口增速或呈现“前高后低”,60.6%的增速不可持续,但全年仍有望取得两位数增长。而在数据背后,需要关注三点结构性转变:
首先是从“量升”到“质变”。应当指出,疫情的供给冲击具有特殊性,伴随全球疫情逐步缓和、制造业活动恢复,部分受疫情推动的出口可能难以维持高增。例如,除疫苗之外的抗疫物资需求可能下降;随着库存极度吃紧,超低利率驱动的海外房地产繁荣终将回落,家居产品出口将面临压力;劳动密集型生产或恢复外迁,影响中国相关出口。在此背景下,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加工贸易”,进出口“量稳质升”,这意味着接下来出口的发力点将不再是加工商品,而是高质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特别是在疫后海外迎来新一轮投资周期时,资本品和中间品有望成为中国出口的核心动力。
其次是以多边体系促进外贸发展。2020年,在稳住外资外贸的同时,中国还在对外开放领域取得超预期突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亦在这一方面提出诸多部署,如推动RCEP生效实施、签署中欧投资协定、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和积极考虑加入CPTPP。从贸易的角度来说,推进上述协定的谈判、签署和实施,将有助于推动关税成本下降,实现原产地成分互认,促进与其他缔约国的经贸一体化,而另一方面经贸协定中的约束性规则也能够反向促进国内改革。
再次是改善出口的不均衡问题。出口强劲增长的背后,亦存在着失衡问题。从品类看,抗疫、居家受益程度明显高过一般消费品;从出口厂商看,不同规模企业的受益程度也大相径庭。PMI数据显示,大、中、小型企业的新出口订单指数明显分化,2月大型企业读数为53.5,而中型企业只有42.9,小型企业更是滑落到35.1,接近中国疫情初期的谷底水平。疫情冲击导致部分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大型企业出口占比提升,其影响可能进一步传导至收入端和需求侧,损害经济复苏动力。在我们看来,政策层面应加紧落实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强对中小外贸企业信贷支持”,提振贸易整体活力,避免中小出口企业的生存困境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