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陈锡文等: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返回列表
查看: 233|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陈锡文等: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61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8-6 09: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陈锡文 韩俊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节点上,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2020年后,中国将把减贫事业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统筹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平稳有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挡,政策不留空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为抓手,推动健全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工作格局。一是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省、市、县党委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二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引领,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统揽脱贫地区具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带动建设项目和具体工作举措统筹部署推进,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三是强化考核及结果应用。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范围,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加强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健全脱贫成果巩固拓展长效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2020年后,要在过渡期内下更大功夫,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一是保持政策整体稳定。设立5年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政策调整的节奏、力度、时限。投入力度不减、帮扶队伍不撤,各级财政投入要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衔接要求相匹配,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二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充分利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检测平台。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做好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人口,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优化完善制度性兜底保障政策,合理设置保障标准,健全兜底保障政策对象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三是巩固“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果。坚持现行脱贫攻坚目标标准,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全力支持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方面尚存在的突出问题,防范风险,提高保障水平。
  强产业稳就业全力改善民生
  产业发展既是增强脱贫摘帽地区发展基础、增强造血功能的主要依托,也是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信心的重要途径,使贫困地区真脱贫、脱真贫,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和引领,稳定加强发展扶持政策举措,引导和支持以县为单位,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规划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实施种养业提升行动,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发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发展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从注重政策支持到更加注重利用市场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从注重项目争取到更加重视特色优势,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产业差异性,集中力量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二是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从注重外在驱动到更加注重依靠内生动力,大力培育和引入具有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增收致富。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脱贫地区在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继续支持扶贫车间优惠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三是强化抗风险能力。完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做好财政金融投入服务政策衔接,支持人才培育和科技创新,专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提高贫困地区产业抗风险能力。此外,对于脱贫攻坚期形成的大量资产,应分类摸清底数,明晰产权关系,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
  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完成了960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有效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下一步,要针对不同安置方式,因地制宜,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一是多渠道促进就业。大力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和增加就业,如强化就业培训,采取劳务输出、以工代赈、乡村公益岗位等手段稳定增加就业,夯实搬迁群众适应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二是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集中安置区的道路、水电、通信、公共活动和服务场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从教育、医疗等方面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进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对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特大型安置区的配套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加强大型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安置点社区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提供一体化、均等化服务保障,做好社区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增强群众心理归属感,促进社区融入,确保群众既能住上新居所,又能过上新生活。四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培育县域产业,逐步缩小搬迁群众与所在地居民收入差距。
  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在为低收入人口创造更多参与产业、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机会、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持开发式帮扶,激励他们勤劳致富。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继续提供扶贫车间和助残员、护理员、生态护林员等各类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在计算有劳动能力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时,扣除必要就业成本。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进一步调整低保认定条件,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加大低保标准认定省级统筹力度。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的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织密织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健全养老、儿童、残疾人福利等各项民政帮扶政策,构建综合性政策保障体系。
  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贫困问题的根源,西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完成重点地区的乡村振兴与长远发展,必须通过持续性扶贫开发,扎实打好帮扶组合拳,让脱贫县在乡村振兴中不落后、不掉队,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对重点地区开展分类帮扶。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并鼓励各地在脱贫县中自主选择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健全完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监测评估机制。二是坚持和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继续坚持并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在保持现有结对关系基本稳定和加强现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结对帮扶关系,做好省际帮扶关系的衔接,防止出现工作断档、力量弱化。保持资金投入力度、干部选派交流力度,加强劳务、产业和消费协作,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三是优化协作机制。继续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帮扶,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加强乡村振兴中的央企力量,发挥更大作用优势,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组织动员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来源:经济学书吧)
  本文节选自《中国脱贫攻坚的实践与经验》一书的总论部分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24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