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薛艳杰: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反复强调大食物观这件事?
返回列表
查看: 112|回复: 0
收起左侧

薛艳杰: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反复强调大食物观这件事?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70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5 09: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薛艳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从聚焦粮食安全到在粮食安全基础上树立大食物观,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居民食物结构变化以及全球食物安全形势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大食物观的概念内涵、重要意义及实践探索,还须持续深入地学习与思考。

科学理解大食物观的概念内涵

“大食物观”是与“粮食观”相对而言的一种食物安全观,也是在粮食安全战略基础上拓展升级形成的食物安全战略,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从食物种类角度看,大食物观所涵盖的食物不仅包括我们过去一直强调的“主食”——粮食,还包括多种重要的“副食”,如蔬菜、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干鲜瓜果等。树立大食物观,意味着要增加食物保供种类,构建品种结构更加丰富多样的食物供给体系。

从食物来源角度看,在大食物观理念指导下的食物产地不仅有耕地,还有森林、草原、海洋等多种资源空间,不仅来自传统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等资源,也包括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树立大食物观,意味着要扩大食物来源,面向山、水、林、田、湖、草等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

从农业结构角度看,大食物观不仅要重视和支持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等生产任务要求的农业产业,而且也要着力发展保障“油瓶子”“奶罐子”“肉案子”“果盘子”等重要副食品的农业产业。树立大食物观,意味着要树立大农业观,健全完善对生产食物的农、林、牧、渔等各行业的支持制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使区域大食物产业充分发展、协调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良性循环、绿色发展,促进农业食物生产系统可持续转型。

深刻认识树立大食物观的重大意义

第一,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中,蔬菜与谷物的差距逐渐缩小,2020年食用油、蔬菜及食用菌、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干鲜瓜果类、食糖等的合计消费量约为谷物消费量的1.9倍。可见,许多副食品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日常刚需型重要食物。在此背景下,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大农业、大食物”观念;之后“树立大食物观”被写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现在,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

由此可见,树立大食物观是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到新阶段后,根据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树立大食物观,意味着我国要建立更高质量的食物供给体系,不仅保基本,也保多样性,不仅让人民吃得饱,还要实现膳食结构均衡合理、营养健康,对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更有力地保障我国食物供给安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自2015年以来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事实胜于雄辩,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并且让十几亿人口实现了从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之问。但是我国人口总量规模大,耕地人均拥有量少,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态势,今后随着城镇化继续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趋紧,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还将增大。树立大食物观,多途径开发、多产业协同拓宽食物来源,增加食物种类,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可以减轻粮食安全的压力,更有力地保障我国食物供给安全,使我国食物供应链更为强劲、更具韧性,对我国构建更可持续的食物生产系统,实现长期食物供给安全具有更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三,为合力应对全球食物安全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力量。

近年来,疫情、极端气候、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对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严重冲击,导致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明显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1年,全世界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已达8.28亿,比2019年疫情前增加1.5亿。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供需形势将更为严峻,食物安全是人类要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因此也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发展议题。

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目标2旨在“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包括到2030年,消除饥饿,确保所有人全年都有安全、营养和充足的食物,消除一切形式的营养不良等具体目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关注和支持的重点也不仅是粮食安全,还包括营养需求和膳食结构合理性等问题,是涵盖更广泛的食物安全概念。我国在实现粮食自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世界粮食安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树立大食物观,概念内涵与国际视角更趋一致,有助于深化国际参与度及国际合作,也有利于在更多方面开展中国探索实践,为合力应对全球食物安全挑战,实现联合国消除饥饿、改善营养状况、促进可持续农业等目标,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准确把握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原则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地区正积极探索践行大食物观,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重要原则:

一、保障生态安全是前提。

地球上绝大多数植物源及动物源食物的生产,都高度依赖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自然环境各系统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且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产出能力等都是有限度的,短期内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问题往往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能修复。践行大食物观,要求向各类国土资源要食物,必须有限度地取、有节制地用。无论开发利用方式的选择,还是种植养殖规模、密度的确定等,都应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前提,严格保护资源环境,不能过度开发利用。要充分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物生长的生命周期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休养生息,着力推行绿色、循环等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农业食物生产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粮食安全是基础。

践行大食物观,并不意味着粮食就不那么重要了。目前在一些特大超大城市,仅蔬菜的消费量就已经超过粮食,菜、肉、蛋、奶、果等的合计消费量更是明显超过粮食,呈现主食不主、副食不副的消费格局。但是,粮食是满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刚需型食物,即使消费量下降,但战略地位不可动摇,就如同空气、水等一样,一旦短缺,就会引发严重危机。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根基,是大食物观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而言,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因此,践行大食物观,仍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切实保护好粮田,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基础上,保障重要副食品有效供给。

三、因地制宜发展是依据。

践行大食物观,并不是各地区都要建立大而全的食物生产体系、生产结构,最重要的发展依据是因地制宜。在完成“米袋子”“菜篮子”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他可调节、可开发的国土资源,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结构,扩大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的农业食物生产供应体系。充分依托本地农业食物生产的基础与优势,根据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重点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农副食品种植和养殖业。此外,各地区可根据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资源条件,积极探索农业食物生产的新技术、新方式,开拓农业食物生产的新空间、新资源。(来源:乡村发现转自:上观新闻 微信公众号)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4903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