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张琦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之路的思考
返回列表
查看: 323|回复: 0
收起左侧

张琦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之路的思考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60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60429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6-9 10: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张琦 庄甲坤 孔梅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从新的历史方位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新时代的本质与核心是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即从大国迈向强国的伟大飞跃。现阶段,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农业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超过18%;根据世界银行公开数据,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万亿斤以上,谷物、籽棉、花生、肉类、茶叶、水果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农业增加值达到约1.29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农业增加值总量的30.9%。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弱等一系列突出难题。例如,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按现价计算的2019年农业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的5.9%、法国的8.9%、澳大利亚的5.8%、日本的23.1%。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完整、全面实现,取决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速度和质量。
目前,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全面夯实现代化强国的农业基础,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学界也掀起农业强国建设的研究热潮。学者们主要是从生产要素的视角讨论了某类生产要素对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作用或路径,例如,罗忠明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了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高鸣等讨论了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基础与战略构想;刘守英强调了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土地制度的基础性作用。
但总体来说,关于农业强国的权威性研究还比较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农业强国是个较为宏大的概念,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单从经济学来讲,也涉及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分支,难以形成较为一致、清晰的概念。本文尝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下对农业强国展开研究,探讨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现实基础、动力源泉和支持保障,由此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推进策略。


二、农业强国与农业大国、现代化强国的关系

(一)关于农业强国中“强”的理解
对于农业强国,可以根据“强”的词性划分作出两种基本解释。农业“强”国中的“强”作动词讲,可以理解为以农业来强大国家;农业“强”国中的“强”如果理解为形容词,则是国家的农业发展能力强,水平高。对农业强国的两种解释,前者强调的是农业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后者强调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与国家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两种解释并不矛盾。目前关于农业强国的研究多采用后一种理解。
笔者认为,如果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通过农业来强大国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如果把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没有农业的综合发展,工业增长或者徒劳无益,或者即便取得了成功,也会导致经济内部的严重不平衡。另一方面,如果超脱农业的经济属性来看,农业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文化是支撑和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持久的力量。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睦邻友好”“扶危济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应时守则”“吃苦耐劳”等优秀农耕文化基因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力源泉。
(二)农业强国与农业大国的关系
农业强国与农业大国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农业大国主要是指农业规模大、数量多;农业强国则主要是指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效率高。农业强国与农业大国并不具有必然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例如,以色列、日本等国家受限于耕地面积,农业规模相对较小,但是依靠发展设施农业、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塑造优质品牌,提升附加值,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生产率。这些国家虽然不是农业大国,但在某些领域是农业强国。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农业规模大,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高,农业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既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强国。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已经是农业大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理应包含农业大国的含义,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就是农业发展从“要规模”“要数量”向“要质量”“要效率”转变的过程。
(三)农业强国与现代化强国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部门,即使仅仅考虑现代化的经济属性,农业强国的内涵和外延也远远不及现代化强国丰富。但是,农业强国与现代化强国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一方面,世界各国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理念都存在差别,通往现代化的道路过程中,会基于自身特点对各个产业的发展有所侧重。因此,现代化强国不一定是农业强国。另一方面,通常来说,农业强国一定是现代化强国。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前提条件。而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有发达的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要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组件”相融,还要有现代化的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环境治理等作为支撑。因此,农业强国一般意义上也是现代化强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成为农业强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现代化强国。并且,我国要建成的农业强国是综合性的,不仅体现在规模上,也体现在质量和效率上。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

基于国际比较总结世界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可以为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基本思路。但是,各国的国情、农情千差万别,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进一步建成农业强国也没有统一的路径。因此,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更应基于自身特色和基础,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走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之路。
(一)建设农业强国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关系
1.建设农业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基础
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第一,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既为人类生存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也为人类生产提供基本的物质资料。农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支柱,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强大的农业,就会严重制约国家整体的发展步伐。第二,农业也是国家安全和国家生存的重要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的福利水平,建设农业强国是应对国内外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压舱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的“稳定器”。第三,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还具有政治、文化、生态等多重属性,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8]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将充分释放农业的多种属性,助力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保障
农业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农业产业的发展问题,其涉及农业、科技、产业、贸易、市场、金融、教育、环境等多个领域,需要多领域协调发力,互促互进。例如,人才、教育强国建设有助于培养、造就农业人才,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解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的难题;科技、网络强国建设有助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解决农业发展科技水平不高的难题;质量强国建设有助于农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
关于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有学者概括为“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四强一高”的特征。笔者认为,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基本特征相对应,农业强国应具有“五强”的基本特征,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农业多功能拓展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国际合作能力强(见图1)。
[color=rgba(0, 0, 0, 0.9)] 11.jpg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决定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强。我国有14亿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要实现如此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目标,首要的问题是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这就要求我国建成的农业强国必须综合生产能力强,要能够保障粮食的稳定安全供给。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决定了我国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要强。现阶段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高达2.45。2013~2021年间,来自种粮收入和其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收入构成的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一直在下降,占比从41.73%下降到34.68%。[10]这就要求我国建成的农业强国必须有力带动农户,尤其是种粮农户增收。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决定了我国农业多功能拓展能力要强。我国不仅要实现物质财富的富裕,还要实现精神财富的富足。这就要求我国建成的农业强国不仅要发挥好农业基础性的经济功能,还要更好地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决定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强。不同于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要求我国建成的农业强国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决定了我国农业国际合作能力要强。我国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要“双高”。


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基础条件

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一方面是因为相较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条件更加牢固了,现阶段建设农业强国具有现实基础、动力源泉与支持保障(见图2)等条件。
[color=rgba(0, 0, 0, 0.9)] 22.jpg
(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的现实基础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为保障粮食供给夯实物质基础
建设农业强国最基本的要求是保障粮食稳定安全供给。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到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可稳定保障。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粮食作物单产386.8公斤/亩,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种业发展迅速,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耕地保护力度持续加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农机装备持续转型升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智能农机装备加快推广。
2.农业经营体系持续转型升级,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征。根据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编著的《2020年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我国户均耕地经营规模仅为7.4亩,因受土地规模限制、使用大型机械成本较高等原因导致“小农”生产难以有效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为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我国通过加快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加速乡村产业集聚,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明显提升。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超过390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2万家,组建联合社1.5万家,培育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乡村产业集聚迅猛发展,农业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3.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绿色导向补贴、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一是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0.35个等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8,比十年前提高了0.052。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2020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比201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比201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三是农业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根据国家林草局数据,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
(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动力源泉
1.农业科技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力引擎
科技创新是农业生产力变革的第一驱动力。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从世界第二方阵跨入第一方阵,农业科技研发力量不断加强。根据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办公室编著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22年)》,我国已建设南京、太谷、成都、广州、武汉等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8个学科群综合性重点实验室、43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34个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累计遴选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300个创新团队,在全国建立了一支5000人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更加健全。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目前全国共有农技推广人员近50万人,2018年来累计推广40余项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发布农业主推技术1926项,建设6000多个示范基地,培育近50万个示范主体。
2.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动力与活力
“三农”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支撑。近年来,我国的土地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不断改革完善。在农村土地制度方面,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并实现法制化;实施并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双层经营体制更加巩固、完善和灵活,微观主体经济自主权更为充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更加多元和顺畅,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效能不断提升。农民收入补贴制度、农业生产性补贴政策体系等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进一步健全。
3.巨大需求潜力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广阔市场
在看到14亿人口“吃饭”问题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应看到大规模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长到2022年的36883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巨大消费潜能的释放。并且,随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全体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会进一步提高,这又会进一步扩大消费总量。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农产品,尤其是优质农产品的消费增长,进一步会带动农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资本投资,多样化、优质化的农产品又会进一步吸引居民消费,形成农产品消费和农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提升,这又为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支持保障
1.建设农业强国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善
我国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中央多个“三农”政策文件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具体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例如,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特别是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详细具体的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一部署阐明了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特征,明确了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方向。同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指明了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路径。
2.建设农业强国的地方经验愈加丰富
近年来,地方纷纷提出建设农业强省、市、县的目标,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等省份均明确提出要建设农业强省。各地在农业强省、市、县的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如浙江省深入推进“种业强省”建设,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启动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聚焦研究、制造、推广、保障四个环节,推进机械强农行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的发展模式。
3.农业强国建设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促进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在人才培育上,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大力培育乡村工匠,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400多万人次,建设农业强国的人才基础更加稳固;在用地保障上,制定新增建设用地倾斜支持政策,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在资金投入上,把“三农”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保障领域,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安排达2.4万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4.8%,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加大涉农信贷投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7.1万亿元,制定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现阶段,人才、土地、财政、金融等要素保障农业强国建设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五、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推进策略

(一)完善发展支持保障机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农业强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关键。一是完善农业人才支撑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强国建设实践,将有志于现代农业及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群体引进来,培育造就专业化、高素质现代乡村产业工人队伍。同时,配套做好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将更多教育资源向综合性农业类专业倾斜,培育复合型农业人才。二是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帮扶机制。出台可持续性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帮扶机制。三是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提升财政投入的效益。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强化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农业助农增收能力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建设,从而将更多农民纳入农业产业链条,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二是横向延伸农业产业链。充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价值,挖掘农业在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创新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例如,开发旅游观光农业,创建农业教育基地、农业科研基地等。三是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积极探索完善“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农业产业运营模式,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合作社联盟,构建和完善多元主体多样化、深层次合作机制,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订单农业、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社会化服务等形式,从而更加充分有效地带动农民增收。
(三)挖掘多元功能价值,提升农业多功能拓展能力
农业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乡村多元价值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要促进农业从单纯衣食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化。一是挖掘农业的政治功能。农业的发展状态决定着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稳定和发展。“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中国人口基数大,粮食不能依赖进口,否则无法抵御较大的天灾人祸风险。因此,发挥农业政治功能首先要保障粮食自给,确保粮食主权。二是挖掘农业的文化功能价值。要注重农产品品牌文化的塑造,增强农业发展的软实力。通过打“文化牌”,向文化符号强烈、地域特征明显的农产品注入文化元素,实现农业升级。三是挖掘农业的社会功能价值。促进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四是挖掘农业生态功能价值。提高农业产业循环化、生态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同时要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重点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利用好稻田、茶园、花海、牧场等田园风光,推动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升级。
(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强。因此,必须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第一,构建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完善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严格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到农业生产全过程投入,规范清洁化生产等技术操作规程。第二,完善农业绿色生产的支持政策。完善有机农业用地和绿色农业用地的保护政策,构建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有效利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第三,推动绿色生产科技创新。加强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以控肥控药、作物育种、产地环境修复等为重点,开展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攻关。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共同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等生产技术的集成研究和应用推广。
(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农业国际合作能力
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适度推进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一是聚焦国内短缺农产品,加强贸易合作。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多边合作,强化与周边国家的粮农合作,坚持农产品进口多元化,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二是切实提高我国粮食海外供应链的安全性。加快培植世界一流的现代国际大粮商、大型跨国农业企业,支持鼓励国内农企融入全球供应链,建设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农业合作示范区等合作基地。三是提升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深化农业领域多双边交流、对外贸易投资、对外援助和技术合作,提高国际贡献度和影响力。(来源:乡村发现转自:《新视野》2023年第3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714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