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王小川
春节前后多地出现的农产品滞销,对农户收入产生了不小影响,也将农业靠天吃饭的弱质属性更加凸显出来。种得好是基础,卖得好才是关键。农户的“落袋为安”,总是面临着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等未知风险。尤其是对奋战在脱贫一线的贫困农户来说,农业生产的任何一次非预期性波动,都有可能将他们再次推向贫困渊沟。
要想对抗风险,加大农业保险力度无疑是个好选择。近日,银保监会发文强调,要深入推进保险扶贫,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开展“农业保险+”等农业保险模式。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帮助贫困户稳产保收的重要手段,从保成本到保收入,从保大宗到保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不断的迭代升级,赋予了扶贫成果一定程度的弹性,兜牢贫困户稳稳的“幸福”,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准公共品属性。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风险保障规模等都有长足进步,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其发展依然面临着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等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比如有的地方财政补贴长期落实不到位,有的农险机构产品保障水平不高缺乏吸引力,有的贫困户对农业灾害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等等。要想在新时代提高保险金融的扶贫兜底作用,就必须尽快破除发展“拦路虎”“绊脚石”,加快改革创新。
要积极落实财政补贴政策。为鼓励农户投保,各级财政对农户保费都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但很多地方财政补贴政策没有很好落实。保费收集不到位,保险公司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贫困农户提供风险补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这是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山高路远人稀,带来的就是高企的运营成本、营销成本、人力成本和较低的客单量、利润率,保险机构在农村的运行成本远高于城市。作为市场化运营的金融产品,指望着保险机构长期“赔钱赚吆喝”是不现实的。
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一揽子税收优惠政策,持续为农险机构健康前行“打气减负”,让农险机构敢赔、愿赔、赔得起。要加强资金运行监管,将财政保费补贴拨付给真正签定和履行农业保险合同的保险机构,避免保费补贴浪费“漫灌”,确保精准“滴灌”,将财政补贴用准、用足、用好。
要努力提高赔付保障水平。所谓农业保险,无非就是通过实现农业灾害损失在空间、时间上的均衡分布,防止个体农户因承受农业风险致贫返贫,这也是国家下大力气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原因。很多用户不愿意参保,主要是因为农业保险赔付水平不高,“大忙帮不上、小忙不值当”,再加上一点侥幸心理,农户自然觉得其可有可无。
要实现设计初衷,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让农险赔付真正“解渴、管饱”,关键时刻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才能真正“保”到点子上,“保”到农户心坎里,让农户放心种、愿意保。
同时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尽快推广移动查勘、微信投保、卫星定位、遥感等高新科技,多从农村农民实际出发提升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让数据多跑路,让贫困户少跑路,避免其在繁复手续中“迷路”,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只有不断适应农户较高保障的需求,农业保险才能真正做到农险为农、农险护农,为“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要设法扩大财政补贴范围。发挥农业保险的防贫作用不能靠闭门造车,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要更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困人群,对贫困地区开办的覆盖面广、增收明显的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可以根据预算资金安排和实际开办情况,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对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实施范围,发挥农业保险对地方特色扶贫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要加强农业保险与财政补贴政策的统筹衔接,各级财政的支持政策应有所侧重,根据地域特点和农业生产周期动态调整。像陕西眉县的猕猴桃,甘肃静宁的苹果,既是当地致富的拳头产业,也是带贫帮贫的重要抓手,要对有投保意愿贫困户的全覆盖,为贫困户稳步脱贫提供风险保障。只有金融服务踏踏实实“沉”下去,扶贫产业才能痛痛快快“俏”起来。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硬任务,无论是防止脱贫人口因故返贫,还是帮助贫困农户稳产增收,重视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作用都很有必要。这既是为贫困农户脱贫系上了“安全带”,也为涉农金融机构再辟农村市场新蓝海提供了工作思路和操作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