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八月的赣鄱大地,天高云阔,水天一色。 8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代表共同见证一年一度的科技盛事——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的启动。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出席启动仪式;易炼红、张务锋、殷美根共同启动科技活动周,并向创新中心依托单位授牌,向科技特派员小分队授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贾骞主持启动仪式。随后,国家局召开了全国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工作经验交流会。 2020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江西南昌启动 李雯雯/摄 本次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以“科技创新促发展、兴粮兴储保民生”为主题,围绕落实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的重点任务,聚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积极宣传粮油科技创新成果、优质粮油营养健康知识,以及疫情防护、物资储备、能源储备、应急救灾等科普知识。同时,开展科技成果、科研团队、科研机构与企业“三对接”以及人才供需对接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粮油产品需要,充分发挥粮食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在保障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五年,正值粮食和物资储备‘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好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张务锋在全国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全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提高站位,着眼长远,深化对第一动力、第一资源的认识,深化对科技和人才工作规律的认识,深化对挑战压力与发展机遇的认识,在战略全局中把握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工作,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断开创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的新局面。 科技支撑 全链条促进节粮减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在此次经验交流会上,张务锋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藏粮于技”,聚焦节粮减损、适度加工、副产物高效利用、新粮油资源开发等方面,减少流通环节损失,提高粮食利用率。 2020年全国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江西南昌召开 李可/摄 江西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守好国家储备、端牢国人饭碗贡献了积极力量。江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喻志勇表示,江西省大力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工程,充分发挥粮食科技创新主导作用,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培养各类人才,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加快推广绿色生态储粮新技术,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经济实用的绿色生态储粮之路。 江西省南良荆山粮库的4号仓房是粮库应用浅层地能低温储粮技术示范仓,里面存放了今年新收获的水稻。粮库主任刘建荣介绍说:“浅层地能低温储粮技术是一项绿色储粮技术,有利于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生长,减少粮食损失和药剂使用,延缓品质陈化和劣变,达到安全、保鲜、生态储藏粮食的目的。”据了解,该技术是通过利用地下浅表层100米约18℃的低温冷源,在浅层地能专用设备内的一系列采集、加工、转化、输送等复杂过程,转变为粮食降温所需要的合理温度、湿度的冷空气,然后在粮堆内与粮食颗粒进行冷热交换,通过整仓降温机组和表层控温机组结合使用,可将粮食温度全年维持在平均15℃以内的低温状态,从而降低粮食的呼吸强度。 在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现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展示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吸引大家前来围观。其中,“横向通风成套储粮新技术”成果累计推广仓容300多万吨,保水降耗效果明显。科学研究院粮食储运研究所所长张忠杰介绍说:“平房仓横向通风储粮技术以粮堆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实现绿色储粮、节能增效、质量安全和品质保鲜目标,具有进出粮效率高、储粮水分损耗少、储粮安全水平高、劳动强度显著降低等优点,有利于提升储粮水平、促进节粮减损,目前已在七大储粮生态区广泛应用。”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从技术研发应用、标准规划等方面指导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减损,构建粮食产后损失评估监控体系,在重点物流节点建设高水平中转仓容,实施老旧粮仓改造升级。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补助100多亿元用于“危仓老库”粮库维修改造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仓储环节的节粮减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表示,拟将节粮减损纳入正在立法的《粮食安全保障法》,继续开发节粮减损新技术,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利用率,深入推进全链条、多环节、系统化的节粮减损。 创新驱动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张务锋强调:“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消除‘孤岛’,贯通链条,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在科技活动周现场,展位上摆放的营养油、糙米米粉、粗粮等各种全谷物健康产品赢得驻足群众的关注。国家局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副研究员刘明介绍说:“针对糙米、全麦、杂粮等健康谷物营养丰富,但口感粗糙、不好吃、不好做、不好存等问题,我们采用生物和物理加工技术,研发多项专利技术,开发出全谷物挂面、糙米米粉、同熟化全谷物米、全谷物预混合粉等营养主食产品。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江西谷伊家食品公司、湖南粮食集团裕湘食品公司及廊坊众博康谷食品公司等企业产业化生产,这些成果的转化对于加速延伸产业链、提升粮油产品价值链、促进节粮减损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作为粮食行业公益性科研单位,国家局科学研究院一直深化院企协同创新,2019年度成果转化同比增长83%,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今后将继续聚焦国家需求,加强协同创新,聚揽创新团队,聚集创新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为保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要坚持目标导向,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优质粮食工程,着力推动绿色仓储、粮油加工、先进装备、高效物流等领域创新,加大粮食品质保持、营养产品开发、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研发力度。”张务锋在会上指出。 山西农业大学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以杂粮功能化为主攻方向,以“资源+政策”双优势,在杂粮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正成为区域战略所倚重的高水平科创平台,对特色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开发了即食小米粥、富硒小麦系列产品、即食杂粮米、杂粮速食面等产品,并联合忻州杂粮产业发展中心打造山西忻州“中国杂粮之都”,并为“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提供服务,帮助开发富硒小米。 近两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积极支持各地搭建创新平台,形成了辐射带动效应。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集中建设小麦、玉米、大豆三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拥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50家,全省年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带动了粮食行业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伟华表示,接下来将持续用力,抓紧抓实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工作,用好优质粮食工程重要抓手,突出产业发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高油酸花生油加工技术等国家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发力,突出发挥平台引领作用。 人才保障 积极培养粮工巧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张务锋指出,要贯通“选育管用”环节,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人才队伍。坚持党管人才、以用为本,珍惜用好现有人才资源,改革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快建成三支优秀人才队伍。即: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一支钻研科学技术、善于创新创造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技艺精湛、技能高超的技能人才队伍。 张务锋参观2020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现场展览 李可/摄 近年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抓队伍、强素质,在创新引进机制、加大培养力度、优化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广东局实施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三年行动,建设“科技兴储”专家库,通过政策引领、内挖潜力、外引人才等多种方式,努力打造一支复合型管理团队和信息化服务团队,着力保障监管职能落实落地。 当前,全国各级各类涉粮涉储院校有40多所,覆盖了从职业教育到本科、研究生各阶段。这些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催生创新成果、营造创新氛围、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和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技术技能型粮工巧匠,主动适应科技进步对人才的新要求,全面推进和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学校党委书记万玉青介绍说,该校建设“五个1”工程,包括建设1个基地,即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产教融合育人基地,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1支团队,现已打造出复合型粮食专业群教师团队;实施1种模式,以校企联盟为基础,粮食工程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生入校即入企,实习即就业;开展1项行动,在赣南老区开展粮食储检专业定向委培扶贫扶智行动;辐射1个专业,粮食工程专业群多点辐射。 此外,河南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作出重要贡献。自建校以来,先后有20多万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向大江南北,在粮油食品行业默默奉献,为国家和地方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作出应有贡献。学校副校长朱文学表示,该校始终以培养粮食行业所需各类人才为己任,全力培养行业急需人才。近年来,根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以大粮食、大产业和大储备理念为指引,不断调整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形成了集粮食储藏、粮油加工、仓厂建筑、物流、机电装备、信息、经济、管理等于一体,覆盖粮油食品全产业链的学科专业群,有力支撑了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的人才培养。依托学校学士、硕士、博士完备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行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全面培养学科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粮油食品领域高级专门人才。(来源:2020年第9期《中国粮食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