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刘晓曙 黄佳琳(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资产管理人论坛理事;青岛银行研究发展部博士后研究员)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银行经营主要涉及总量、结构与定价安排,那么,本次报告释放了哪些与2021年银行经营密切相关的经济金融发展关键信息呢?
一、总量层面
银行业属于顺周期行业,经营状况脱离不开宏观经济形势。当经济景气程度较高时,银行业会从中受益;当经济景气程度不佳时,银行业也会受到影响。从宏观层面看,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工作安排为银行业发展创造稳定、有利、更可持续的外部经营环境。
首先,重提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为6%以上。对于这一目标,有两点关键信息。一是“6%”的数值,二是“以上”的措辞。要理解这两点,需结合政策层面对目标的定位加以考虑。
从官方表态看,国务院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表示,GDP预期目标的设定,是综合考虑经济运行恢复情况、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因素的结果,要“尽可能做到预期目标在年度之间不要忽高忽低,能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运行”。
从实际数据看,GDP增速目标虽然按年度设定,但主要逻辑却是基于经济的潜在发展趋势,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1994-2011年,GDP目标增速仅经历过3次调整;除个别年份外,实际增速均明显高于目标增速。2012年起,虽然GDP增速特征开始出现一些变化,目标增速梯次下降,实际增速与目标增速明显收拢,但这主要是受“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换挡特殊因素所影响。
从历史经验看,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增速目标的表述主要采用三种形式:①x%,②x%左右,③x%-y%,出现“以上”一词尚属首次。这一变化进一步明确,经济增速目标更多反映对一段时间内潜在增长区间下边界的大致判断,而非对某一年实际增速的具体预测。
我们在《中国:从“三期叠加”到“三周期叠加”》一文中曾提到,到2019年,“三期叠加”所带来的挑战基本已经得到较好解决,经济增速下行态势逐趋放缓,中国经济开始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因此,相较于“6%以上”这样一个目标增速,今年的实际增速存在一定向上空间。
其次,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保持必要支持力度;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关注针对性、结构性安排。
财政政策方面,保持“积极”定位,强调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有三点值得特别注意:①赤字率拟安排在3.2%左右,是2019年2.8%和2020年3.6%的折中;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拟安排3.65万亿元,规模明显大于2019年的2.15万亿元,仅略微小于2020年的3.75万亿元;③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的2万亿元。
总体上看,回归常态仍是今年财政政策的主基调。但对比6%的经济增速目标,今年的财政政策安排还是相对宽松的。当然,财政政策的实际力度还要取决于执行情况,相对宽松的安排有利于为后续预留回旋空间。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着墨不多,主要强调两个方面。
第一、总量货币政策:合理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根据报告设定的预期目标,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由此推算,今年的货币、社融增速应该在9%左右,但不会高于9%太多。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将延续去年7月份以来的边际趋紧趋势,直至有序退出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临时性宽松货币政策回归到常态。
第二、结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发生疫情后,不同规模市场主体复苏情况有所分化,呈现K型复苏特征:大企业总体恢复良好,而小微企业恢复较弱。2020年下半年以来,小型企业PMI基本位于50%的荣枯线以下,明显弱于大型企业。本次报告的货币政策安排明确指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预计后续货币政策会更加注重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
总体而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增速目标的设定、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安排,都有一层“跨周期”管理与调节的含义。不仅关注经济短期波动与逆周期调节,而且重视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更加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这将为银行业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宏观环境,有利于缓冲银行经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二、结构层面
金融的本源在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资源的配置要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从微观层面看,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映射了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几大重点问题。
(一)基建贷款
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是基础设施投资。预计今年基建投资有较大增长空间。
一是财政安排相对宽松,有望对基建投资形成支撑。根据统计,历年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中,政府直接财政支出占比在50%左右。
二是报告也提出,要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些内容也将带动基建需求增长。
事实上,从历史数据看,2004-2017年我国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约为20%。直至2018年,在债务约束机制建立过程中我国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才断崖式下降至不到2%,2019年、2020年增速有所恢复。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的人均基础设施存量明显偏低,仅相当于前者的20%-30%。在民生领域、区域发展等方面,也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有待释放。目前的基建投资水平并不代表合理与合意。
2018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开始稳步缓缓回升。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财政的安排相对宽松,这将对基建投资增长形成支撑。预计今年基建投资还将延续上升趋势,增长5%左右。
上市银行财报显示,基建贷款在商业银行信贷总量中的占比接近30%。基建投资增速的回升为银行信贷提供了投放空间。
(二)房地产贷款
固定资产投资的另一主要领域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目前,房地产贷款(含房地产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在商业银行信贷总量中的占比达到近40%。
针对房地产领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表述。包括强调大城市住房是突出问题;明确对不同性质的住房要区分来看,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要切实增加供给,长租房市场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促进规范发展;首提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但从总体基调看,“房住不炒”仍是根本定位,同时“三稳”目标也是首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反映了政策层面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的态度和决心。叠加前期“三道红线”“房贷新规”等强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预计今年房地产市场稳中偏紧可能性较高,广义房地产贷款也将保持相应节奏。
(三)制造业贷款
制造业投资也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量中,目前制造业贷款仅占10%左右。这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艰巨任务。“十四五”规划指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指出,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对比2019年“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2020年“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表述,预计未来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会持续加码。
疫情恢复以来,制造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也呈现向好趋势。一方面,盈利持续改善。2020年,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6%,高于工业整体3.5个百分点。比较上市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也可以发现制造业企业盈利增速自2019年1季度以来趋势性提升改善。另一方面,不良率有所下降。从上市银行披露信息看,即使是在疫情期间,制造业贷款的不良率也普遍降低。
因此,加大制造业贷款将是2021年及之后若干年的重要工作举措。
(四)普惠金融
小微企业融资一直都是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中的一个痛点。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要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从相关要求看,有以下两点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长的要求由去年的40%回归至30%。对于这一调整,更多的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内在要求,并不必然反映政策层面对普惠金融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二是本次报告还在许多地方体现出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思路更为打开。从根本上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有银行经营小微企业贷款面临信用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的原因,但更为关键的症结还是在于小微企业自身盈利压力大、抗冲击能力弱。
本次报告一方面着眼于降低银行经营小微企业贷款的信用成本、运营成本,提出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等;另一方面也更加关注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例如,提出进一步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减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等,落实优化小微企业减税降费,促进小微企业经营成本降低;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三、定价层面
利率是银行经营的核心变量。在利率方面,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为: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对于“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主要关注点在于控制存款利率、防止高息揽储。保持负债成本合理稳定,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行,是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持银行利润与息差之间的平衡关系,这也是实现金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已经有了一些相关动作,如对靠档计息存款、周期付息存款、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进行了治理。预计今年还会进一步加强对此类产品的监管。
对于“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我们更倾向于将实际贷款利率理解为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从这个角度看,报告可能更想强调降低银行贷款的其他费用,并不必然释放银行贷款利率下行信号。
首先,货币政策逐渐淡出疫情特殊时期宽松状态基本已成大势,政策层面全面降息概率不大。其次,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信贷需求也会有所增长,贷款利率存在内生向上动力。目前贷款利率水平总体处在历史较低位置,2020年下半年较二季度的最低点有小幅回升,但与市场利率回升幅度差距较大。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期也表示,今年整个市场利率在回升,预计贷款利率也会有所回升和调整。因此,未来银行贷款利率进一步走低概率较低,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回升可能性较大。
此外,即便实际贷款利率指的就是名义贷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实现“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这一目标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贷款利率定价要受到格外的管控。与企业更密切联系的价格指数是生产价格指数PPI。受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上半年PPI同比增速急速下行,下半年自6月份开始恢复持续上行。市场预期PPI同比增速将继续上行,至3季度见顶,因此,预计经PPI同比增速调整后的实际贷款利率将大概率呈现不断降低态势。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PPI同比增速止跌回升后,实际贷款利率就已出现拐点转向下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