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文/Jie Hu etc.
译/于晗 引言
科技公司、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之间复杂的合作与竞争,促进了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崛起。这三个市场参与者采取的战略和立场将继续塑造金融科技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角色,确定行业发展的步伐,并决定更广泛金融生态系统的最终构成。中国的金融科技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将金融科技定义为金融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程序、流程或产品,并对金融服务的提供产生重大影响。金融科技在中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化、“互联网化”和“智能化”。信息技术与金融在这三个阶段的结合,提高了金融业务效率,创造了新的服务模式,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也给监管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壹
三种创新模式
要了解金融科技行业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就需要仔细研究界定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三种创新模式。迄今为止,科技创新在中国金融体系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创新的方向、性质和作用将取决于科技公司、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如何定位彼此,以及它们在未来如何开展竞争与合作。
(一)自上而下模式
这种由监管机构引领和规划的创新模式主导了第一阶段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只是简单地执行监管指令。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大量资源升级战略基础设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使行业和监管机构顺畅协调。然而,它不适合自发的、持续的创新,因为监管机构可能难以掌握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而且与行业参与者相比,监管机构对技术的了解较少。
(二)自下而上模式
这种主导了第二阶段发展的创新模式是由科技公司驱动的,这些公司利用IT技术改变金融服务交付和流程。科技公司大多为私营企业,它们被鼓励进行创新,从而推动金融转型。一些公司在早期阶段超前于现有监管框架进行创新,从而创造了可能的风险来源,助长了这些风险。此外,科技公司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可能会威胁到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益,导致地盘之争。由于一些科技公司在进军金融业时不具备必要的牌照,或者缺乏适用的牌照,现有公司往往在这种对抗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混合模式
这种创新模式在第三个发展阶段逐渐演变,其特点是科技公司、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这种模式仍然处于实验阶段,是不成熟的。能否结合前两种模式的优势,扬长避短,取决于三方的合作与探索。以往的创新动力似乎不适合金融科技的长期发展。因此,该混合模式能否成功,将对中国金融科技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贰 第一阶段:金融计算机化
在自上而下的创新动力的推动下,中国金融业在1984年至2003年间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完成了支付系统和银行内部业务管理系统的计算机化。
金融科技驱动转型第一阶段的主要重点是升级银行的分类账和支付系统。与此同时,银行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并增强了客户体验,包括在ATM机上存取现金和转账、使用信用卡购物以及跨银行和地区存取款的能力。
计算机化为未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自上而下的创新模式是当时中国的自然选择。由于监管机构的主导作用和传统金融机构的执行作用,这一发展阶段没有任何监管摩擦。
叁
第二阶段:金融互联网化
2004年,第三方支付产品支付宝的推出,标志着中国金融业新时代的开始:在接下来的10年里,几乎所有的金融活动都在网上进行。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宝刚推出时,中国还没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相反,中国人民银行以注册的形式特别批准了支付宝的业务,反映了当时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的相对宽容的态度。
通过自下而上的创新模式,科技公司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和云计算技术来支持金融业务,推动第二阶段的创新。在逐渐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巨大潜力后,传统金融机构也在这一阶段迎头赶上。起初,监管机构是宽容的,对这股创新浪潮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然而,当P2P借贷的风险浮出水面时,监管机构开始介入,并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来探索金融科技的监管方式。
精通技术的互联网公司在第二创新阶段引领潮流。虽然传统金融机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时间很长,但由于缺乏对互联网应用的了解,它们落后于科技公司。
从商业角度来看,分类账、客户和流程是受金融科技影响最大的三个领域。支付服务向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延伸,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迅速成为主流,重塑了支付行业的格局。获得先发优势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锁定了相当大份额的客户访问时间和数据。接触、选择和服务线下客户已不再是服务提供商的优先事项,客户的屏幕时间变成了更有价值的资产。更多的服务被转移到网上,很快,客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处理几乎所有的金融交易。随着在线和移动业务活动的数量增多,大量的业务流程也被重组、简化和优化。
尽管这一变革浪潮带来了普遍的利益,但支付服务的变革和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平台的兴起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最大。与此同时,监管机构遵循鼓励创新发展的原则,在探索与创新保持同步的创新监管措施的同时表现出观望态度。这种合作态度为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有助于金融科技在第二阶段取得巨大成功。
肆
第三阶段:金融的智能化
智能技术的采用是当前创新阶段的决定性特征,D-BASIC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日益深入, 许多过去由人类执行或人类无法执行的任务现在已经自动化,技术的普遍使用催生了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服务提供商现在更全面地利用了所有D-BASIC技术:大数据(Big Data)、区块链(Blockchain)、人工智能(AI)、安全技术(Security-technology)、物联网(IOT)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虽然移动支付是重要的垫脚石,但金融科技创新者的最终目标是夺取金融皇冠上的明珠:“资金配置”——即借贷、股权融资等,将资金从投资者转移到集资者。因此,货币配置的转变成为当前创新阶段的主要焦点。尽管在第二阶段测试的P2P借贷模式以失败告终,但在第三阶段进行的其他创新,如小额贷款、银团贷款、在线互助和区块链驱动的供应链金融,迄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行业领军者看到了这些领域的巨大潜力。推动当前创新阶段的动态模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的混合,其定义是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不断变化的合作与竞争的相互作用。因此,随着新的商业环境的形成,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都竞相在这种“新金融”中站稳脚跟,确保生存。监管机构面临着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即在战略上鼓励创新的同时降低创新带来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影响公众的风险。与此同时,他们必须平衡科技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益,并调和两者之间的任何冲突。
伍 一个平衡之举:监管机构的作用
理论上,监管机构的使命是保护非专业借款人和非专业投资者,为所有行业参与者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任何可能影响公众的风险。
然而,在实践中,监管当局面临着多个目标之间的权衡,这些目标有时存在竞争关系。其中最突出的包括:(1)鼓励和促进创新;(2)识别和防范创新风险,特别是系统性、群众性风险;(3)发现、禁止和惩罚以创新为幌子的违法行为;(4)控制金融生态系统演变的速度,以防止过于激进的创新可能导致的系统性失衡;(5)平衡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的利益。
虽然有效权衡这些目标似乎是不可能的,但中国监管机构创造了一个有序和有利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了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
(一)平衡点正在倾斜
2014年末,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获得牌照。2015年,另一家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获得运营许可。两家银行不允许开设实体网点,只能发展线上业务,包括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它们的获批表明,监管当局对于使用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领域创建新的商业模式持鼓励态度。
然而,2015年底,出于对远程开户的资金可能会引起法律和安全方面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和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对网上开立银行账户进行了严格限制,减缓了它们的发展速度。
2019年和2020年,监管机构再次干预,表现出了对银行存款外流的担忧。2018年以来,互联网银行和类似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一直在以接近市场利率自律机制设定的上限利率竞争存款。监管机构于2019年叫停了这一做法,这种行为令业内专家感到困惑,因为利率竞争并没有违反他们的规则: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宣布取消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
监管机构更积极地监督科技公司活动的另一个例子是银团贷款。银团贷款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金融机构(银行或小额信贷公司)提供的融资,每个机构都提供专业知识、客户、信息、风险控制模型和资金。监管准则要求银团贷款的每个参与者提供不少于贷款金额的30%。这一规定不利于互联网银行和网上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加入者,因为它们的资产负债能力通常较弱。
监管机构似乎认识到,将科技公司排除在贷款之外不仅会给科技公司造成损失,也会给中小型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其中许多机构无法单独访问客户,也不具备必要的数据和分析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发展技术辅助贷款领域,其中一个参与者不提供资本,而是为客户获取、信用分析和定价管理做出贡献。目前,监管机构似乎愿意为技术辅助贷款敞开大门。然而,技术辅助贷款领域中参与者的角色和责任以及薪酬结构的开放性问题尚未解决,监管的不确定性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二)监管机构的演变:开放性问题
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已经进入一片未知的水域。科技公司、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互动将决定中国金融科技能否保持强劲势头,能否解决中国金融体系深层次的瓶颈问题,能否弥补金融资源不匹配造成的长期不足,从而为中国实体经济注入新的血液。
随着利益相关者塑造一个新发展的金融生态系统,他们需要解决一系列重要问题:
1.科技公司是麻烦制造者吗?
P2P借贷业务的崩溃或许表明,科技公司的金融创新是金融界的一个麻烦之源。然而,大量的案例研究和数据表明,由科技公司驱动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整个金融行业。虽然P2P贷款业务确实造成了一些社会风险,但并没有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2.大型科技公司会成为系统性风险的薄弱节点吗?
尽管科技公司提高了资本流动和配置效率,但它们也可能加快存款在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银行之间的转移。如果它们确实导致金融体系迅速而大规模的重组,可能会带来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同时,这些公司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其产品可以接触到无数的小客户,从而使广大公众暴露在金融风险之下。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理解。
3.金融科技创新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创新者有三类:传统金融机构、大型科技公司、以及中小型科技公司。要确保金融科技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这三个群体都必须继续致力于创新。尽管拥有适当的牌照对确保金融服务的安全提供很重要,但监管机构不应不加区别地施加可能阻碍创新的限制。特别是要消除不必要的障碍,鼓励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金融创新和转型。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是,传统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几乎没有给中小型创新者留下喘息的空间。然而,这些较小的参与者往往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如果他们找不到生存和繁荣的方法,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将受到影响。
4.如何平衡数据使用和保护?
这个问题不仅是对中国的挑战,也是对全球社会的考验。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解决隐私问题的同时平衡数据优势的争论日益突出,这可以归因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带来的数据爆炸。数据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经验告诉我们,规范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规则可以决定整个经济体系甚至整个社会的兴衰。这些问题必须由学者、法律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在进行深入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后,在法律上非常审慎地加以解决。
5.监管如何促进创新?
中国目前正在努力构建一种满足数字金融需求的新型监管体系。监管机构正在采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框架来区分数字金融和传统的线下金融。这种新模式将使监管机构能够监督所有的金融业务,加强监管的一致性,并试点“沙盒监管”,以增加监管机构和创新者之间的互动,使监管机构能够继续对新技术做出反应。
金融科技对监管体系提出挑战,但技术创新也可以增强监管能力,提供防范金融风险的保障。传统的金融监管旨在防止或至少控制风险。随着新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逐步实施,未来的金融监管体系需要专注于促进发展和创新,以实现包容性创新和审慎监管之间的动态平衡。
陆 展望与结论:新金融的兴起
中国金融业和监管机构预计金融科技的发展将在未来五年内进一步加速,以D-BASIC为代表的领先技术将继续推动金融创新,在服务实体经济需求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它们将重塑中国金融体系,创建具有以下特征的“新金融”体系:
(一)新的经济效益
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将提高金融系统的弹性。新的风险控制系统将更有效地应对欺诈、洗钱和资助恐怖主义等经营风险。与此同时,大数据带来的无担保信贷服务将有助于降低信贷风险,实现反周期信贷,并解决流动性和市场风险。
金融科技创新还将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增强金融包容性:(1)将服务扩展到此前未被发现的群体,如微企业和客户,这些群体对传统服务提供商不具吸引力,因此常常被忽视;(2)改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平衡;(3)将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延伸至中国以外的欠发达地区;(4)提供包容性、便捷性强的跨境金融服务。
此外,金融技术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升级。在数字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能够应对未来就业挑战的将是现代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新的金融体系齐头并进,为了促进消费、就业、创业,中国需要推动线上数字贸易和线下商家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化治理提供途径。
最后,新金融助推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2014年初,联合国环境大会启动了一个名为“可持续金融系统设计”的项目,讨论如何利用数字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2016年,中国倡导并反映全球共识的绿色金融首次被纳入G20议程。金融科技在推进绿色金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效率、安全性和数据真实性。
(二)增强用户体验
金融科技将加速向无设备(不依赖于智能手机)、无意识(随时随地)和智能(人工智能驱动)的金融服务转型。开放银行模式的广泛采用将催生“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或“无处不在的银行”的数字解决方案。银行越来越多地向第三方开放其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和数据,以便他们能够向客户提供基于场景的服务,包括支付、信贷和保险。
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将提高服务和流程的安全性。中国在这些技术方面的专长为其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支持。2019年,微信和支付宝支付服务的资本损失率分别为0.00001%和0.000006%,远低于其国际同行的0.2%。
(三)新的竞争动态
在传统的金融服务中,技术主要是为了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未来,金融企业首先将是一家技术公司,技术系统将通过结合AI、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金融体系,发挥主导作用,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在以资本为中心的旧金融服务业中,资金曾是最关键的资源资本。在新金融中,数据是最重要的资产,也是新金融体系的核心。没有数据,信贷、支付和风险控制等服务和流程就无法流动。中国有机会也有能力比其他国家更快地建立一个全新的数据系统,为其新的金融服务提供动力。
未来,将会出现更加开放的数字金融平台。这些平台将支持金融机构接触他们的用户,并转向基于场景、数字和智能的服务模式。开放平台将使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供不能自行开发的金融机构使用,并得到自主和安全的工具和控制的支持。同时,公私联盟将探索数据共享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解决隐私保护问题。正是这种新的开放和整合形式,将使系统利益相关者能够释放数据的价值,为金融的未来铺平道路。
(四)结论
在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相对较短但创新丰富的历史进程中,当前的转型时期是最激动人心的一章。随着中国金融生态系统的重塑,竞争和合作模式正在改变,所有利益相关者现在必须确保中国不断发展的金融业将继续推动创新,同时履行其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核心职能。保持这种平衡对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市场至关重要。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将继续扩大其全球足迹,它们未来的创新不仅将造福国内用户和企业,也将造福世界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