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波 方典昌(潍坊市科学发展研究院)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各地进行了大量研究,纷纷出台规划和政策,强化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对乡村振兴的热情也逐渐高涨,但应冷静思考,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乡村振兴需要从根本上吸引农民的注意力、积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是主阵地,农村是主战场,农民则是主力军,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上升到战略高度。在此方面,日韩、南方先进地区都有成功经验。当前部分群众对乡村振兴不了解,有的成为旁观者,个别的甚至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阻力。产生这些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但根子是群众的获得感不强。实际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基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财政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但群众对这些“普惠性”举措感受不强烈。主要是我们在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方法上欠妥当,基层政府有时干预过多,农民群众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局外人”。破解这一局面,应尊重市场规律,以市场化的办法将农民融入乡村振兴中,让农民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获益者,最大限度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如,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新村运动”,政府坚持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起步阶段就是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开展桥梁、河堤、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的热情。同时,注意具体工作的推进与乡村振兴总目标的一致性,乡村振兴不是每一个村庄都振兴,不是同步推进、平均用力,应在科学研判城镇化和乡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系统、集成、片区化的思路适度超前谋划工作,分区域、分阶段有序推进。
乡村产业现代化不能把精力放在人口回流上
乡村产业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从全国范围内看,乡村空心化现象普遍存在,应当说,农村人口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人口回流上,而是树立“该谁干就谁干”的理念。这就涉及到乡村产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问题,可从乡村产业现代化的两个标志层面考虑:一是乡村产业能够跟城市产业竞争,二是乡村产业能与国外农业竞争,要想实现这两大目标,只能靠工商资本力量。没有工商资本力量介入农业,就不能与城市产业、与国外农业竞争,而农村产业一旦引入工商资本,就意味着引入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就能形成农业全产业链,对农村生态、文化、社会治理、扶贫开发等领域产生全面的溢出效应。目前工商资本下乡热情日趋高涨,从乡村振兴先进地区的发展实践看,工商资本下乡逐渐显现出破解乡村发展“人地钱”困境的潜力,我们应把握这一发展大势,把工商资本下乡作为农村产业现代化的骨干、引领力量。
同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业长期以“大国小农”的形式存续并发展,小农户在我国农业农村中占主体地位,将是长期的历史现象。一家一户的小农户也可以实现现代化,日韩模式是小农户现代化的典型代表,被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的“寿光模式”是成功趟出小农户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路子的典范。小农户的现代化主要走家庭农场的路子,主要涉及两大方面因素:一是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同,家庭农场需要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家庭农场的竞争力问题,目前不仅难以与城市产业相竞争,在国际上也没有竞争力,原因是开放程度不够。我们应统筹国际国内各类要素资源,将小农户融入世界开放发展大格局,提升小农户的效益和竞争力。简言之,实现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可以工商资本力量为骨干,以小农户为代表的家庭农场为主体,这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两个主要方向。
土地政策应在保障功能基础上向产出效率方向倾斜
土地问题对乡村振兴先行地区不是最迫切的问题,但一定是乡村振兴面上最关键的问题,像工商资本下乡,制约因素很多,最大障碍是土地问题。从更广层面看,土地问题历来是农业农村的核心问题。中国现行土地政策很好,能够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没有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在城市周边形成巨大的贫民窟,这是中国土地政策值得充分肯定的地方。但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同时,也限制了效率、阻碍了土地流转。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方式,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等是现代农业对经营方式的内在要求。越是规模化经营,对土地的需求越高。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家庭农场,德国平均规模为100公顷、美国180公顷,我国大约10公顷左右。解决不了土地问题,就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就没法实现现代化。当前我们主要通过三权分置来解决土地流转问题,这种方法能够推广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成功经验。但总的看,仍需进一步强化改革。当前很多村党支部书记等乡村振兴基层力量不清楚、不了解三权分置。从乡村振兴先行区的发展实践看,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突破工商资本,引入工商资本的关键是土地。土地问题解决不了,就会限制工商资本进入,阻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解决好土地问题,工商资本进入会更加顺畅,极有可能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爆发点。
开放应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开放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历史地看,在中国双轨制开放进程中,农业多年来都是受保护的重要领域,这对农业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负面影响就是农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新时代开放正从双轨制变成全面开放,这其中不能没有农业的全面开放,以开放促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已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乡村振兴先行地区看,新一轮开放大潮正在深入影响着乡村的角角落落,因此当前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应在开放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谋划。当前推进农业开放发展的重大平台是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在山东设立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目标是加快农业开放发展步伐,补齐农业开放短板,以开放引领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此外,还考虑到山东农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将我国农业现代化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转型跨越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全面实现阶段五个阶段,其中,江苏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山东处于转型跨越阶段。在山东设立国家设立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能够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样板。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应深刻把握开放发展的鲜明主题,特别是高度重视国家设立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和引领性作用,把综试区打造成全面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农业自贸区”。一是充分借鉴国内自贸区发展经验,积极复制,应推尽推,同时加强与山东自贸区各片区在制度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合作。二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注重对标学习以色列、荷兰等农业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经验和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市农业优势资源走出去。三是注重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畅通企业问题反映渠道,调动起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把企业的堵点痛点难点作为制度创新的突破点,不断提高企业的获得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