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张红宇: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返回列表
查看: 887|回复: 0
收起左侧

张红宇: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19-9-18 11: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张红宇(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1、 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特征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1年以来,现代农业发展从纵向横向两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最近中央各大媒体都在集中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也有机会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阐述了我对中国粮食问题的相关看法,我的核心观点是:中国依靠自己的资源、依靠自己的供给解决了自己的需求问题;粮食安全是国之重事,粮食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天我再次从两大方面给大家展示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特征:
(一)横向角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就显著
  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超过我们对于传统农业的认识,在方方面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成就。这个成就可以归结为五个大的方面:
  1、实现总量安全
  在粮食、肉类和水产品等方面,我们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了我们对于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依靠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提供了世界25%以上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201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连续9年超过1.2亿斤,连续4年超过1.3亿斤。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58亿吨、2018年中国的总人口数13.95亿人,中国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2018年全球的粮食总量26亿吨左右,全球总人口数74亿人,全球人均粮食产量350公斤,中国人均粮食产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22公斤。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肉类生产大国,2018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一共生产了8517万吨,中国人均占有61公斤。全球去年的肉类共生产了3.2亿吨,世界人均肉类占有量43公斤,中国人均肉类占有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8公斤。中国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水产品生产大国,2018年全年通过捕捞和养殖获得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469万吨,中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6公斤,而去年全球的水产品总产量为1.7亿吨,世界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3公斤,中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3公斤。中国利用世界上9%的耕地、6%的水资源,解决了世界上20%的人口粮食主要农产品供给。我们的粮食、肉类、水产品不仅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人均占有量分别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22公斤、18公斤和23公斤。
  我们比较自豪的是中国的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我们水产品产量在全世界堪称范例,水产品产量常讲两个70%:第一个70%就是在中国的水产品产出里,70%以上是养殖性水产品;第二个70%就是全世界的养殖性水产品,70%左右是由中国养殖出来。2018年中国的水产品总量6469万吨,其中,通过养殖所获得水产品5018万吨,占中国水产品总量的78%左右。而5018万吨的养殖性水产品,占全球养殖性的水产品64%左右,换句话说,全球每养殖的三条鱼,其中有两条是由中国人养殖出来的。这表明了两点:第一,中国的养殖能力非常的强大;第二,全世界野生的水产品资源可供捕捞的空间越来越小。从历史的纵深来看,世界范围内的野生水产品资源状态,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几十亿年,我认为没有什么几何数量级的变化,但从捕捞能力来看,近10年、100年和几千年前是几何数量级的变化。
  现阶段中国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再到广西,任何一个沿海渔业县的捕捞能力,都超过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全国的总捕捞能力。这很容易理解,1949年的渔船依赖人力或风帆驱动,现代渔船都依赖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或者其他机械提供动力,捕捞半径多达成百上千海里,而在70年前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的渔业捕捞并无此类能力。另外,中国的捕捞能力在增强,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没有闲着,由此来看,我认为中国的水产品的养殖能力和供给能力在全球堪称范例,我们在养殖方面为了解决我们吃好的问题,确确实实下了大工夫。
  2、满足质量需求
  在满足数量安全以后,农业发展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对农产品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绿色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解决了我们从低端到高端,从粮食到肉类、从肉类到蔬菜、到水果、到水产品、到其他农产品的多元化需要。这与40多年前完全不同,40多年前农业的主要目标就是以粮为纲,所有的耕地资源都聚焦于种植业,所有的种植业都聚焦于粮食生产,然而并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现阶段我们不仅在农产品总量取得安全的同时,在多元化、品牌化、差异化方面,也满足了13.95亿人口不同层次的需要。
  3、产业多元化
  40多年前有的产业根本不存在,现在这些产业遍地开花;有的产业原来星星点点,现在无处不在,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三种表现,表现在多产业、多业态,层出不穷。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这种农业表现出来的新业态,在很大层面上改变了农业有边有形、平面发展的物理形态或者区域状态。现在的农业,山、水、林、田、湖、草,六篇文章一起做,农业已经由有边有形,变为了无边无形,由平面向立体伸延,甚至已经由单一的物质供给,成为由物质供给向非物质供给延伸。
  2018年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实现了8千亿元人民币的增加值,相当于在6.47万亿元的农业增加值的12%,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吸纳解决了10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互联网+”2018年实现了1.37万亿元的农村网络零售额,相当于6.47万亿元农业增加值的21%,吸纳解决了3000万以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中,农产品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实现了3千亿元的零售额。农业内部的就业能力通过新业态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充实,生产性服务业过去是依附产业,现在越来越演变为独立完整的产业,帮农民种地,帮农民卖东西,帮农民塑造新的农产品形象,也赋予了我们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广阔的想象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在2018年达到了2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原本属于传统行业,但在今天焕发了新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和农业增加值的比例大约是0.7:1,而现在的比例是2.3:1,在2018年农业增加值是6.47万亿元,而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营收入已经超过了15万亿元。这些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对于提升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延长农业的产业链、解决农业效益和就业问题,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坚持绿色发展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业要为国民经济提供蓝色的天、干净的水、绿色的土地。事实上,农业发展到今天,怎么样减少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怎么样通过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近年来,各级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自觉性都在不断地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迸发。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森林覆盖率是非常低的,1978年森林覆盖率仅仅只有12%,而2018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了23%,在福建、江西和浙江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此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化肥农药实现了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其使用量在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6023万吨,到2018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到5653万吨。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每年40亿吨的动物粪便,每年10亿吨的作物秸秆,在早年间都是非常有用的资源,而后一段时期被认为是包袱,怎么样把包袱变为财富?从提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再到今天从无害化处理又演变为资源化利用。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也罢,还是配合添加剂发酵形成猪、牛、羊饲料,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每年10亿吨的作物秸秆一把火烧掉的问题。通过规模化的养殖,有效解决了动物粪便转化为有机肥,还田使用,使土壤得到改良。近几年这方面的实践案例层出不穷。
  5、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由于农业在总量、结构、新产业、新业态上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产业脱贫解决了贫困问题,通过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坚定的支撑作用。2018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而2012年我们的贫困人口高达9899万,再经过今年和明年的努力,到2020年12月31日,中国将向全世界宣告:按2010年贫困标准的绝对贫困人口如期脱贫,820个国定贫困县如期摘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在脱贫攻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1978年中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去年中国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是39251元,相对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3.33的历史最高点,2018年缩小到了1:2.69,成绩是明显的。
(二)纵向角度:现代农业已进入4.0时代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越来越有了4.0版的雏形。70年的新中国建设, 41年的改革开放,在进入新世纪的第19个年头,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演变,也在不断丰富。农业无论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产业形态来看,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现代农业1.0版:建立稳定基础
  如果说农业有1.0版,我认为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29个年头。当时农业发展也提出“四化”发展,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以及化肥化。当时,农业的“四化”的主要目的是集中所有的资源,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强调以粮为纲,强调全部的农业资源聚焦农产品产出,在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全体农民抓粮食生产,却全国人民吃不饱肚子,国民经济处于几乎崩溃的边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粮食年总产量大约为1亿多吨,到1978年,我们的粮食产量大约是3.04亿吨,总产量在29年里增加了1亿多吨。成绩表面看算不错,但是相对我们不断增加的人口总量,我们的粮食安全并不牢固,当然这29年为现代农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基础。
  2、现代农业2.0版:解决粮食问题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上个世纪末,我认为现代农业具有了2.0版的特征。由于人民公社的体制被破除,农业从生产和流通的角度来看,市场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分工分业,原来的社队企业发展为乡镇企业,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的背景之下不断转移,农村和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吃饱肚子的感觉。到了90年代以后,农业资源不断地向外流动,资本资源和其他资源也在向非农产业流动,经济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局面。我以解决粮食基本供给为标志,将这一时期作为现代农业的2.0版。
  3、现代农业3.0版:多元化发展
  从2001年开始到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前,我认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3.0版。现代农业的3.0版是在我们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业多产业、多业态在不断地释放,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在新世纪以来10多年间发展的势头蓬蓬勃勃。
  4、现代农业4.0版:农业功能延伸
  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我认为现代农业进入4.0版,从农业功能角度来看,农业功能已经由单一的物质供给功能,越来越多地转向在提供物质供给的同时向非物质供给功能伸延,其中,其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被空前地重视,文化传承的功能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出,这是农业新功能的不断释放。供给功能本源不变,甚至供给功能在不断强化的同时,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的功能不断地凸显,农业的就业功能、收入功能也保持稳定。从业态来看,农业由单一的物质产出,向非物质产出转换,也就是说,农业存在着物质供给功能,也存在着文化传承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维护功能,这种农业与工业的结合、农业与文化的结合、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农业与商业的结合、农业与生态的结合,使现代农业有了4.0版的概念。
  我关于现代农业4.0版概念的提出及其阶段划分正确与否,在座各位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批判,但是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外延,可不可以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去分析,这是很重大的问题。对于在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关于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的分析,是可以成为各位研究选题的视角。
  2、发展现代农业任重而道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农业自己与自己对比,应该属于鲜花盛开,获得了巨大成就,用自己的资源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用自己的供给解决了需求问题。但是农业发展到今天,相对于工业发展、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增长,农业大而不强是基本表现,既有长期挑战,也有近期困难。从长期挑战来看,在国际和国内两大背景下,大而不强有两个不同的表现。
(一)国内角度:农业仍然是短板
  从国内来看,“四化”同步,农业仍然是短板,而且表现非常明显。随着不断上升的国力、不断增强的工业能力,我们的农业尽管与自身相比进步明显,但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工业产值增长相比就显得捉襟见肘。2018年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GDP总量高达90万亿元人民币,占到了全球GDP总量的16%以上,按2018年1:6.66的平均汇率计算,2018年的GDP总量达到13.6万亿美元,我国13.95亿人,人均GDP达到9753美元,而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仅只有156美元。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大国、世界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大国、世界最大规模的外贸顺差大国,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由中国创造,三分之一的重工业增加值由中国创造。钢铁、水泥、铝合金、平板玻璃这类资源化的工业产品,中国总产量世界第一、不少资源性工业产品甚至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全世界生产16亿吨钢,中国生产了其中9亿吨,全世界生产40亿吨水泥,中国生产了其中的24亿吨。从高端工业产品来看,全世界去年生产了20亿部手机,中国生产了其中的18亿部手机,这代表了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全世界最繁忙的10个港口,7个在中国,这表明中国的强大贸易能力。中国强大的工业、贸易和建设能力,这就是中国在全球扮演的角色。
  但是相对我们的工业和宏观经济的表现,农业大而不强,国内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仍然偏低。1978年中国的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是1:7.5:5.8的关系,换句话说,一个农民仅仅相当于七分之一的工人劳动生产效率,接近六分之一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效率。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农业劳动力不断向其他产业转移,农业从业人员数不断降低,这是件大好事。1978年中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比高达70.5%,到2018年40年间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已经下降到26%,每年下降约一个多百分点,这个成绩是非常大的。农业劳动力在整个劳动力构成中占比不断地减小,致使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地提升。然而,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仍然低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2017年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比例仍然达到1:4.5:3.8的关系。尽管农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农业劳动力基数太大,相对于二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仍然偏低,是工业的4.5分之一、是服务业的3.8分之一。2018年90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总量中农业GDP是6.47万亿元、农业GDP占比已经下降到7.19%,但是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仍为26%。换句话说,三份劳动力创造一份增加值,这本身就是导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的重要原因。
(二)国际角度:与发达国家对比有明显差距
  从国际来看,中国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肉类,水产品和粮食产出大国,对此我们感到自豪。我们在人均占有量上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这个平均数包括了非洲国家、南亚国家等全球最贫困的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或者与世界强国、农业强国相比,中国农业有明显差距表现得非常突出。从资源化农业角度看,我们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包括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美国的粮食产量,虽然每年数据变化不一样,但是美国每年仅玉米就生产了3.5亿吨—4亿吨,加上小麦、水稻的产量大约是4亿吨—4.5亿吨,美国的人口总量为3.2亿人,因此,美国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大约处于1200公斤—1500公斤之间。俄罗斯每年的粮食产量大约1.3亿吨到1.4亿吨,俄罗斯的人口总量为1.4亿人,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每年1000公斤。由此来看,美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中国的3倍,俄罗斯是中国的2倍。从肉类角度来看,中国肉类年人均占有量是每年61公斤,美国肉类年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超过100公斤,发达国家,包括欧洲的大国的人均肉类占有水平也远远超过中国。
  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明显的差距表现在在中国农业的对外依存度方面,比例越来越高,竞争力越来越弱,整体来看,跟资源型的大国相比,无论是粮食还是肉类还是水产品,特别是在粮食方面,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中国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粮食、肉类、水产品产出大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粮食和肉类进口大国,当然水产品我们是出口大国。通过对中国粮食概念进口口径的计算,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及豆类在内,2017年是历史进口量最高的年份。其中,大豆进口了9553万吨,加上当年进口的谷物2559万吨,两者共进口了约1.21亿吨,相当于2017年粮食产量6.61亿吨的19%。去年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我们手中的武器之一就是农业减少对美国的农产品的依赖度、减少美国大豆的进口。尽管如此,去年也仅仅减少了749万吨大豆的进口,大豆进口量仍然达到8804万吨。相应地对谷物也减少了进口,但是进口量也仍然达到2050万吨,两者相加1.085亿吨,相当于去年粮食总量6.58亿吨的16.5%。那么按照中国的粮食概念,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加薯类,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高的年份已达到了19%,低的年份在去年也达到了16%,再加上三分之一的棉花、三分之一的糖料,以及相当一部分植物油都依赖国际市场的供给。因此,我们通过计算得知,如果我们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替代全部农产品的进口,那么中国需要新增8亿亩的耕地或10亿亩播种面积,中国耕地总量18亿亩,总的经济作物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共25亿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占到了中国耕地资源总量的30%以上。从播种面积来看,如果这些农产品全部用自己的播种面积来生产,则需要10亿亩播种面积,种大豆就不能种玉米,种玉米就不能种水稻,资源的紧迫状态越来越严峻。因此,相对于我们的农业的总量,我们的粮食进口依存度会越来越高。
  201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尽管在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贸易额仍然达到4.6万亿美元。中国的外贸顺差在2016年达到5500亿美元的基础之上,2017年减少到4200亿美元左右,去年再度减少到3500亿美元左右。从中国经济总体来看整体上来看,我们有35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也罢,4.6万亿美元的贸易进出口总量也罢,都表明我们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大国和顺差大国。但是从农业角度来看,2004年我国农业第一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达到40亿美元,到2018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168亿美元,占4.6万亿美元总贸易额的4.7%,由此来看,占比并不高,而且这个占比会越来越低,则说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因为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依赖第一产业,不是经济发达的标志。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学对于农业讲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贸易贡献,现在讲中国的农业一般不讲外汇贡献,因为不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赚取更多的外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168亿美元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我们出口了797亿美元,进口了1371亿美元,产生了57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我国进出口贸易每年贸易顺差3500亿,如果没有农产品贸易逆差,中国去年的顺差应该超过4千亿美元,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农业相对于工业而言,大而不强,在国际上缺失竞争力。
  总之,相对于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等资源性农产品大国,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但还不是世界农业强国。2017年、2018年美国出口农产品贸易额超过14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2018年出口农产品贸易额为797亿美元,是美国的一半多一点。世界第二个农产品出口大国,也并非中国,而是欧洲的小国荷兰,2017年荷兰的农产品出口额917亿欧元,而前年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707亿美元,去年是797亿美元,不及荷兰。要比单项产品,欧洲的丹麦,500万人每年产出生猪2500万,一人5头猪,是全世界最大规模或者说生猪出口能力最强的国家。所以我说农业大而不强,不仅仅表现在资源性农产品,还表现在重要农产品产出方面。
  除了长期性挑战,近期我国农业还出现了一系列需要正视的短期挑战性问题。
  1、农业稳定性不强
  第一方面,粮食稳定并非唾手可得,换句话说,粮食生产能力还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对待。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6.61亿吨,2018年的粮食产量是6.58亿吨,去年的粮食产量较前年有所减少,今年粮食早秋也是减产的,但如果粮食三年不能保持稳定增长,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比较复杂。猪肉的价格相对去年同期增长速度过快,尽管有非洲猪瘟等问题,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粮猪安天下,重要农产品的供给现在所出现的波动非常值得观察。
  第二方面,农业的投入波动起伏,也是非常值得观察的现象。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事实。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表明中国的经济质量在不断地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是从增长速度的角度来看,全部社会资本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前10年、20年间每年保持10%、20%,高的年头甚至30%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仅增长5.9%,但是农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7年增长12.3%,表明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投入农业的积极性远远高于投资二三产业的积极性。过去搞农业的企业继续搞农业,伊利、蒙牛、希望、新希望等企业在做大做强;另一方面,IT行业,钢铁行业、煤炭行业都在投资农业,阿里巴巴、京东、万达、恒大、碧桂园、华为等开始介入农业的新闻层出不穷,甚至拼多多也表达出要搞农业的想法,因为他们认为农业是一片值得深耕的海洋,大趋势如此。但是从阶段性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负增长,当然这跟很多地方政府对于执行相关政策采取“一刀切”有直接关系。从农业的信贷角度来看,也是值得观察很大的问题。2017年全社会贷款余额125万亿元,其中,对于农业的贷款余额30.9万亿元,占比25%,占比较为可观。到2018年,全世界贷款余额增长到140万亿元,农业贷款余额由30.9万亿元增加到33万亿元,占比却由2017的25%下降到去年的不到24%,我们不能轻视这一个百分点,它代表着几万亿元的投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农业的投资出现波动值得观察的。
  2、农业的结构调整非粮化和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
  我到各地调研总是问,农业结构调整做什么,到贵州去,大家讲增加葡萄、核桃、猕猴桃种植;到河南去,葡萄、核桃,猕猴桃;到山东去,同样是葡萄、核桃、猕猴桃。好像全国除了葡萄、核桃、猕猴桃没有别的事可干。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结构调整单一,非粮化的现象非常突出,同质化的现象突出,我很担忧粮食生产基础还稳不稳定。
  3、现代农业对于农民收入的作用并未凸显
  农民收入偏低,是我们认真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43元,城乡之比1:2.56。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绝对差距24634元,相对数额差距1:2.69,甚至高于40年前1978年。甚至还有1660万的绝对贫困人口,贫困标准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2300元,这个标准到了2018年大约是2955元,离三千元还有45块的差距。2955元贫困标准是很多从事证券、金融、期货、贸易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为什么收入差距有如此之大?这与中国“四化”同步中农业是短板短腿、城乡二元的机制体制间矛盾和结构问题,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彻底化解有高度的关联!
  农业大而不强,表现还是非常突出。从国内来看,有长期的问题,从国际来看,有长期的问题,从当前来看,也有短期的压力更需要警惕。
  3、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的现代农业经过70年的发展,经过41年的改革开放,经过2017年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发展到今天,越来越走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这条独特的道路基于我对现代农业的观察,从纵向、从横向两方面的观察,也基于我从国际到国内看到的挑战性问题,我的结论是:相对与美国的规模农业和日本精细化农业,中国农业应该走出不同于规模农业和精细化农业的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最简洁的表达就是多元化,多元性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怎么样弘扬我们好的成绩?怎么样克服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我以为有两个“坚持”,五个“多元”,三大“改革”。
(一)两个坚持
  1、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绝对领导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乡村振兴战略管长远,管根本,管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意义表现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党必须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在刚刚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再一次讲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极端重要性,中国要走自己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必须遵循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走出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大前提。
  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置,在要素配置,在资金投入以及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要强化、凸显优先的理念。为此,我在今年4月9日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的署名文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文中,全面阐述了我学习中央关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的心得文章。
  在理念、制度、政策、保障、举措四个方面坚持把农业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一,理念优先。什么叫理念?理念就是天花板,没有比理念更高的空间,理念是顶层设计,是上层建筑。把农业农村摆到优先位置,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农业从业者和全党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牢牢树立的理念,我们的方针政策、战略部署、保障措施都要在认识层面上把农业农村摆到突出的位置。
  第二,制度优先。在理念优先的前提下保障制度优先,包括土地制度、资本制度、劳动力制度以及公共服务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制度。近年来,土地资源交换制度、劳动力资源分配制度都存在不优先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农业农村还很不优先。最近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其中有很多有利于农业,体现农业优先的制度安排,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两者不平等的问题。
  第三,政策优先。公共服务政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政策要有利于农业农村健康可持续。
  第四,举措优先。保障措施要优先,什么是保障措施优先?农业农村农民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抓三农工作,《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县委书记主要工作精力要放在抓农村工作上。
(二)五个多元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我刚才给大家报告的多元化:资源禀赋多元、产业类型多元、经营主体多元、政策要素多元和贸易格局多元,也是我对现代农业多元化的五个观察视角。
  1、农业资源禀赋多元
  我为什么讲第三条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相对于美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东部、西部、中部看都是规模农业,而日本除了北海道稍显特殊以外,农业都呈现出精细化的特点,所以,在国家农业格局上,美国是规模化,日本是精细化。但是中国农业到东北去看,可以看到美国农业的影子,到上海、成都、广州等地郊区去看,可以看到日本农业的影子,而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去看,农业又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这是第一个多元。
  2、产业类型多元
  由于农业资源的禀赋多元,决定了农业的产业选项多元。中国是世界唯一的工业产品门类最齐全的国家,而中国同样是农产品生产品类最齐全的国家。我们一想到美国的农业就想到美国的棉花、大豆、玉米,而到中国不仅仅想这些,还可以想到中国的蔬菜、猕猴桃、樱桃、葡萄、核桃,还可以想到中国的猪、牛、羊、禽、渔业里面的捕捞、养殖,中国农业什么产业、什么产品都是齐全的。不仅传统农业门类齐全,而且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在全球范围看,也是门类最多样化的,就此而言,资源禀赋决定了第二个多元,即产业类型多元。
  3、经营主体多元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有如此众多的,不同的所有制、组织架构、群体数量的主体,除了有2.6亿普通农户以外,还有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有国有或民营农业工商企业。比如,北大荒建设兵团是国有的,但更多的是民营和私营工商企业。中国有大规模的农场,小规模的普通农户,以及属于合作性质的集体组织架构,有国有制的组织架构,当然也有民营的组织架构,全世界很难找得出类似于中国有如此多元化经营主体的国家。这个多元也决定了我们针对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产业产品都能有合适的经营主体与之对应。也决定了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定位。
  4、贸易格局多元
  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和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农业贸易往来关系。中国是开放的国家。中国一贯秉承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即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国际资源、国内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农业贸易格局也是多元的。
  5、政策组合方式多元
  中国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产业怎么样提升竞争力?怎么样发挥比较优势?贫困地区包括边远地区怎么样实现弯道超车?这与农业政策组合方式高度相关,比如在东北地区,特别强调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方式,而在其他多数地区的农业特别强调怎么样发展绿色农业,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怎么样促使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地释放?不同产业发展的政策组合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东北更多的依靠价格支持;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为了促进茶叶生产、水果生产、药材生产,在农业保险方面可以设定更多的保险险种,可以扩张农业保险更多的覆盖面,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避免农民在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出更多的问题。
(三)两个持续提高
  1、持续提高对农业的投入
  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又到了历史关头,我所谓的历史关头就是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巩不巩固,我们的生猪供给稳不稳定,农业投入稳不稳定?由此来看,持续增加对于农业的投入,明确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无论怎么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的重任必须牢牢的把控,我们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必须坚持。中美经济贸易摩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芯片问题,我们认为芯片是大国重器,我对此也深以为然,但是如果芯片是大国重器,那么吃饭问题更是大国重器。所以我在《焦点访谈》访谈时最后一句话讲,“粮食安全是国之重器”,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持续增加对于农业的投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守住底线,坚持理性,中国的吃饭问题不依靠国际粮食供给,要有把握。中国关于粮食安全两句话,第一,谷物基本自给,第二,口粮绝对安全。尽管在粮食大口径的概念上,我国近两年来有16-20%的粮食对外依存度,但进口的粮食品种主要是大豆,而大豆进口目的是来解决吃好问题,此外,豆粕还用以解决猪、鸡、牛口粮问题,所以大豆严格意义上不是我们所谓的粮食概念。撇开大豆去年进口的8804万吨、前年的9553万吨不论,去年进口2050万吨玉米、小麦、水稻,占整个粮食消费需求量的3.9%,95%以上的谷物都是自给是没有问题的,而小麦、水稻进口仅为600多万吨,仅占当年粮食产出总量的1%不到,因此,口粮绝对安全也是没有问题的。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求建立在藏粮于地的五条底线,具体如下:第一,18亿亩耕地任何时候都不能少;第二,16.5亿亩的谷物播种面积任何时候都不能减;第三,8亿亩的水稻小麦口粮播种面积不能少;第四,10亿亩的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不能少;第五,粮食生产功能区要解决95%以上的口粮,解决90%以上的谷物。
  同时,藏粮于技,原来亩产1000斤,现在亩产1500斤要靠袁隆平等科学家,这是我们国家农业的骄傲。杂交水稻、超级稻、海水稻,不管叫什么名字,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了不得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粮食安全在于怎么样增加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增加对于粮食的投入、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2、持续提高社会资本对于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发挥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对于农业投入的积极性。这个方面潜力很大!万达、碧桂园搞农业,京东养猪、养鸡等等,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在10年前很难想象,所以还是应该发挥工商资本在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
(四)三大制度
  1、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要不断地完善承包地的三权分置,不断地推进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还有很多的文章可做。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盘活用好县域范围内闲置的学校用地、工厂用地包括废弃地,用于新产业、新业态,以及返乡创业。但是在土地制度上有三个前提:第一,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能私有化;第二,坚持农地农用,不能非农化;第三,坚持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不能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前置条件。总书记反复讲,不管怎么改,不能把集体所有改垮了,不能把耕地减少了,不能把粮食的生产能力改没了,不能把农民的利益侵犯了,这是底线,这是基础。
  最近,全国人大修改了《土地管理法》,针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宅基地制度有一些改革举措,要落实好。重要的是土地制度改革,一定要慎稳推进,我们的生猪为什么最近出现问题?一个原因是非洲猪瘟,另一个原因是不少地方对畜牧建设用地进行了过多的限制,制定了许多“一刀切”的政策直接相关。改革是篇大文章,但是改革必须慎稳推进。
  2、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
  多元化的经营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相伴而生。现在有60万家家庭农场,218万家农民合作社,还有115万家各种各样的公益性和经营型的社会化服务主体,此类新兴经营主体加起来大约400万家,培育新兴经营主体,一方面小农户的利益要认认真真的保护好,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现在全国6.2亿普通农户,不可能在10年、20年、甚至50年以内消除,要让小农户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有获得感、参与感、安全感、幸福感,这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对于其他的经营主体,就有一个定位的问题,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在粮食生产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合作社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工商资本在高端、品牌、差异、个性小众化农产品生产方面,有它先天的优势。此外,多产业,多业态也要靠工商资本去促推,去带动农民、提高农民、发展农民、组织农民,最后富裕农民,聚焦改革,实现新经营主体的健康成长。
  3、聚焦人力资本的提升
  人力资本提升聚焦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坚持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第二,还培养造就一批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有文化、会技术、懂科技、会管理的新兴职业农民。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第一爱这件事,第二具备工匠精神。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跟工业一样,没有工匠精神,没有对某个事物钻研刻苦的精神,是做不好相关工作的,由此来看,不担心农业后续乏人的问题,我担心是从业者有没有能力胜任现代农业的要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农业的应用实践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农业的认知范围,过去农业会种地就可以了,现在不懂数学、不懂物理、不懂化学、不会计算机恐怕是不行的。怎么学?以应对现代农业所带来的复杂多变、各种各样的复杂形势需要人力资本,在这个方面增强本领非常重要。
  4、结语
  给在座的各位同学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多读书。我们到了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读书越多越好,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上,而不是谈恋爱等事情上。
  第二,多实践,要接地气。真正的理论,真正的政策产生于我们在实践中的认识,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广阔的农村地区。
  第三,多思考。读了一肚子的书,看了山山水水,看了村村寨寨,脑袋里面有多些问题,比如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什么地方。如果这个范围太大,那么就关注所选的专业和选题,土地问题也罢、经营制度问题也罢、产权问题也罢、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也罢、农业金融保险问题也罢,选项很多,怎么样在实践中寻觅到更好的答案?还要经过脑袋里面的反复思考。
  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是一篇大文章,中央各部门最近一直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借用这两句话,我们最大的初心是什么?为人民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最大的使命是什么?学好我们的知识,为人民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以此共勉。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