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组织振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数智化建设
返回列表
查看: 350|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数智化建设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14 09: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陈丽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首先应考虑如何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而由于供应链管理的网络化、动态化、系统化、规模化和复杂化等特征,需要补建公共且能够共享的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让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以低廉的成本接入共享模式,并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支撑,帮助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进而应对好国家整体层面的供给侧问题。
  当前我国供给侧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对产能过剩与结构性产能过剩并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需求端增长放缓,供给端出现过剩;另外,低端产业已达到物理上的峰值,价格下降对需求的边际影响几乎为零,相对产能过剩问题凸显。结构上来看,我国供给体系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的供给因创新力与品牌力不足而略显乏力。无论是相对产能过剩还是结构性产能过剩,都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高企,加之外界需求无法消化产能,形成恶性循环。
  企业库存积压问题严重削弱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库存问题与产能问题相互影响,库存积压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受经济的周期性影响。在经济上行周期,产业链下游需求激增,考虑到原材料价格预期上涨与出口形势良好等原因,企业通过增加资本支出、购买机器设备实现产能的扩充;而当经济下行,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国内外需求同时收紧,上行周期扩充的产能无法被需求有效消化,造成了库存积压。第二是由于供需错配,市场化、信息化水平低加之未能建立完善的采购、销售和库存管理体系,上下游企业无法进行高效对接,供需发生一定程度地错配,最终导致库存积压与资源浪费,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供给端与需求端的适配问题。一是内需与外需的转换问题。过去我国供给体系整体上具有外向型的特点,是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但目前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和成本优势的改变,以及中国产业化升级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宣扬制造业回归,中国逐渐丧失外向型供给体系优势。此外,国际疫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需,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国内大循环”的新型内需拉动逻辑。在此过程中,外向型供给体系如何适应外需向内需的转换成为一大问题。二是中低端需求与高端需求的转换问题,目前供给侧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一大原因是供给端与需求端不匹配,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需求端早已升级至高端需求。三是消费外流问题,我国目前供给侧体系大多以普适化产品为主,存在着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导致消费需求外流。
  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存在债务风险。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66万亿元,中国政府负债率45.8%,加之国内社会保险存在的不足,财政风险预期将进一步加重。企业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多数企业部门经营状况较差,债务存在较大风险。中美对比来看,美国企业的整体资产负债率在40%左右,而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70%左右,中国企业债务占GDP总量的150%。企业高杠杆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容易诱发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
  企业创新能力低,技术密集型供给不足。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产出18%,而到2020年占比上升至28%,领先美国十个百分点。但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技术密集型产业较为落后,企业整体创新意识薄弱、能力低下,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不足,“卡脖子”技术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创新能力不足更是造成供给侧无法适应需求端结构调整的原因之一,供给侧受制于国外技术水平、高壁垒行业进入不足、国际竞争优势缺乏等问题与内需外需结构相互制约因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一。
  国外供给侧改革经验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滞涨、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失灵,美国和日本加紧供给侧改革并取得一定成就:
  美国:技术创新与有效竞争的供应链助推供给侧改革
  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滞涨局面的美国,借鉴了供给经济学派经验,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作用使企业充分竞争,技术创新与有效竞争促进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供给侧发展。以美国IBM为例,其“实时”供应链系统体现了技术创新优势,确保物流管理、信息追踪、资金操作和服务等方面的精准、快速,增强了上下游关系联结并推动供给侧问题的优化解决。众多优质企业的供应链改革助推美国取得了供给侧改革的成功,实现了美国经济的转型和再次腾飞。
  美国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意识形态是新自由主义,即放松政府管制,让价格在供给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在新自由主义充分竞争的意识形态指导下,美国企业对供应链的优化改进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进一步助推供给侧改革。美国中小企业经济创新动力不足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滞涨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在高通胀的情况下不断加剧;70年代中后期联邦社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不断提高的社会保险税也对中小企业火上浇油;此外,由于供应链管理不善,采购、销售、库存、资金等各方面专业管理与商业技术不足严重拖累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入80年代,美国不断改革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加小企业信贷途径,加快信息化发展,优化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保障。
  日本:渐进式创新的供应链改革助推供给侧改革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面临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与创新乏力的问题,日本实施了减量经营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指导限制手段,削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生产力,引导并关停工厂。首先,日本采取降低能源消耗的办法,鼓励企业减少雇佣工人、高能耗企业转移海外的方式降产能;其次,政府通过制约与补助的政策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新兴产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政策方面,日本实行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设备注册制度,限制非注册设备和新增设备使用;二是制定准入标准;三是淘汰落后设备、促进设备现代化;四是实行政府补偿,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采取政府收购后报废设备的处理方式。
  日本是东亚乃至世界供应链管理的标杆国家之一,丰田、松下、东芝等企业均具备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最大特征即是渐进式创新能力。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许多日企开始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升级,如索尼、夏普以及大规模零售店KOJIMA、Bic Camera等,众多日本名企通过供应链升级实现了减少库存积压和提高供货效率的双重目标。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日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已经逐步走出最初的单纯模仿,渐渐具有自己的特色,对供给侧改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美日供给侧改革异同点
  中、美、日三国的供给侧改革相同点在于:一是背景相似,各国均在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传统经济思想失灵的境况下,进行变革、谋求经济重振;二是手段类似,无论是中国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还是美国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改革,其基本应用手段仍然是以企业为微观主体,市场为“看不见的手”、政府灵活应用财政货币政策解决供给侧问题。
  中、美、日三国在供给侧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供应链模式不同,各国的供应链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对供给侧的影响亦有所不同;二是国情不同,各国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均与国情、历史具有强相关性;三是主要经济思想不同,美国奉行新自由主义而日本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体现不明显,我国则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供给侧问题与企业供应链关系
  部分供给侧问题可以归结为企业供应链问题,尤其是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都与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密切相关。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网络化、动态化、系统化、规模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中小企业很难或不可能具有较高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引发了每个中小企业的产能过剩和库存增高现状,而中国中小企业数量是4000万以上,无数中小企业的产能过剩和库存问题汇总累积成了各产业的供给侧问题,而各产业的供给侧问题之和最终形成了国家的供给侧问题。
  为解决宏观供给侧问题,首先应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入手,弥补供应链管理短板。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减少产业链中间环节并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盈利方式更加科学,有利于不断提高企业效率,最终解决供给侧难题。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两极分化。其中,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从数量上看,中小企业是市场主体中占比最大的企业群体;从企业活力与创新来看,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中最具活力,最紧跟政策、时代发展方向的企业群体;从生产贡献来看,2018年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以及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然而,虽然中小企业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因其初始禀赋不足,小、散、弱的特点难以剥离,以及国内对经验主义管理方式的推崇,中小企业往往忽视或没有能力做到科学标准的供应链管理,整体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
  相对而言,我国大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较高,分行业来看,工业部门优质的供应链管理集中在汽车、计算机、通讯器材、家用电器等高端制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但与此同时,较多制造业中小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仅追求物流设施优化而未能实现整个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优化,无法和上下游形成高效协同,仍存在巨大的降本增效空间。
  供应链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网络化难度高。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供应链管理理论于中国加入WTO后逐渐发展,目前仍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较之发达国家更是差距明显。目前供应链管理体系存在重点不明晰、企业分类不完整、供应链结构不明确的问题,一些企业未将供应链作为一种战略结构加以应用并考虑增值环节,仅仅进行一些基本的物流管理,尚未形成网联结构。企业的认识度尚浅,网络化构建难度大。
  市场化、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传递较为滞后。由于供应链网络化尚未清晰,中国供应链整体市场化程度较低;由于缺乏相应的服务体系支撑,上下游信息传递不及时、不通畅,价格等重要市场因素的时效性低、滞后性强。供应端和需求端的不适配使得企业无法实现快速响应,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为企业带来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
  中国供给侧新特点及其对供应链管理的新要求
  供应链管理对于供给侧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和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应降低成本、减少库存以提高竞争力。目前,我国供给侧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也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新背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观经济背景赋能供给侧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过程中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点转向结构稳健型经济而非总量经济。同年,我国GDP首次降至7%以下,实现6.9%的增速,印证了中央的战略判断。2014年至今(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中国GDP增速维持在6%以上,彻底告别过去三十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状态,迈向新的经济增长阶段即中速增长阶段。在国内国际新形势与经济整体宏观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供给侧提出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内循环的主体地位要求中国供给端企业保质保量参与国际竞争。在外需增速乏力、内需边际递减,传统生产要素驱动边际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有效实现成本管控、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是目前企业谋求发展的关键之举。
  新结构:产业持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势头迅猛
  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2020年即使国民经济受疫情冲击,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仍高达54.5%,并表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
  中国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供给侧结构的新特点,进而决定了供应链结构的优化方向:其一,第三产业供给侧将成为改革的重点。以往的供应链管理一般强调实物管理,侧重于第二产业的供应链管理,而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服务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必须纳入考量范围。其二,制造业的贡献随经济发展持续下降,产能过剩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以制造业为主的供应链结构亟需破局,只有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进行结构性调整才是制造业企业持续升级免于淘汰的长久之计。其三,第一产业占比下降,农产品供应结构与消费结构需求升级的错配成为第一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农产品自身具有标准化程度低、保质期短、损耗率高等特点,加之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众多,流通环节长,如何精简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其结构对于解决第一产业的供需错配具有重要意义。
  新驱动:淡化要素、投资驱动,创新成新驱动力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供给侧驱动力由要素、投资转变为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深入提升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成供给侧重点。中国供给侧的创新力将从传统的要素资源与劳动力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成为新的最重要的供给侧驱动力,对我国构建国际竞争优势、增强长期稳定发展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其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
  供应链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一环,供应链协同的创新需要制度、技术等多角度创新,引入数智化产业服务体系,从政策落实、行政执行、系统融合、数据支撑、技术扶植等多个维度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是突破驱动力瓶颈的关键策略之一,也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之一。
  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供应链的模式和结构特点决定了解决供给侧问题的关键。大量小、散、弱的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累积成了各产业甚至是国家的供给侧问题。因此,解决供给侧问题,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首先应考虑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问题。因为供应链管理的复杂化等特征,需要补建公共且能够共享的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并没有完善的供应链公共服务体系,没有对各个产业的配套服务,导致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经营状态,采购、生产、物流、仓储无法形成有效协同,产品无法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加快建立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对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的建立,使得企业能低成本应用该服务体系,提高自身运营质量和效率,提升每个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最终解决国家供给侧问题。
  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的特点
  第一,以市场需求和生产供应有效匹配为目标。数智化有效提高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降低环节间成本,提高采购、研发、生产与销售环节效率,使生产供应与市场需求有效匹配。造成供给侧难题中产能过剩与库存积压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供应端与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滞后,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将有效破除生产环节的壁垒,使各个环节高效联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第二,以数字化、智慧化整合产业资源、为产业赋能为手段。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将综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有效整合产品、材料、资金、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将各个环节、各个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对接,加大产业链内产品或服务的流动性,提升产业链整体资源利用效率,高效解决企业供需错配问题,优化产业配置。
  第三,以数字化智慧化为基础,实现技术创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仓储、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新型产业生态。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将通过不同环节间流程、价格、信息等重要要素的优化设置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实现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高效对接,有效促进产业链协同,提高全产业链效率。
  第四,以提升我国各产业国际化竞争优势为国家性战略。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将通过提高产业链整体效能,推动研发生产环节与需求端的有效对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供给质量,有效提高各个产业的国际化竞争优势,为国家性战略赋能。
  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具有两大路径。一是大企业或大企业联盟建设数智化生态供应链服务体系,这是大企业数字化升级并转型为产业服务型企业的路径;二是由创新型平台企业建设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国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两种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的关键点之一都在于从企业数字化视角跳出来,站在产业层面进行思考和设计,包括产业服务体系设计、组织结构适应性设计、商业模式及可行性设计、技术可行性设计、数据建模结构性设计、系统融合协同性设计,国际化服务设计等。
  聚焦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将通过转型升级成为既有公共服务职能,又有自身商业盈利模式的新型产业服务组织,该服务体系能够使企业数字化过程避免数字堆放无效性、信息孤岛化、运营无能化等问题。新一轮的数字化和智慧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能够让大多数中小企业无须花费大量成本进行IT和ERP等数字化建设,以低廉的成本接入共享模式,并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支撑,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最终通过接入企业共同合作形成特定产业的国际化竞争优势。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1年12月第4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300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