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专家观点 柯炳生 张红宇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农民问题。2004年至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以“三农”工作为主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今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月12日,新京报、郑州全媒体联合举办了“实施乡村振兴,激活‘三农’发展”主题沙龙,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原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雅民农牧有限公司职工赵昭等人进行座谈。专家和代表们从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土地制度等方面,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话题1:粮食安全为何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张红宇:粮食安全关系到中国13.95亿人吃饭问题,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习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讲粮食安全有特殊意义。河南是农业大省,这些年的粮食产量一直占到全国的1/10左右。河南粮食稳住了,全国的粮食就有稳住的可能。
中央一直提出,谷物基本自足,口粮绝对安全。实际上,谷物方面,2017年的进口量占当年产量的4.53%,2018年的进口量占当年产量的3.4%。口粮方面,小麦和水稻的进口没有超过1000万吨,去年、前年的粮食进口都是1.2%左右的水平。所以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做得到的。
柯炳生: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现在我们肯定不会挨饿了,但还面临很多挑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总需求增加。我们对直接的粮食消费,比如吃主食需求增加不多,但对肉禽蛋这些粮食转化产品的需求是增加的,最终粮食需求总量是增加的。
2004年以来,我国基本属于农产品净进口国,进口数额不断扩大,去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张家祥:要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我认为要加大科技投入,还要把农业生产水利配套搞上去。我们调研发现,很多省份、地区种粮都是靠天收成,灌溉水利基础设施达不到。
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还要给予适当的粮食价格保障。改革开放40年,一些生产原料价格、产品价格都上涨了几倍、几十倍,唯独粮食的价格依然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价位。
张红宇:另外要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一个家庭种10亩粮食挣不了什么钱,但种到100亩粮食,他的收入一定会上来。这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现在,上海松江家庭农场平均规模143亩,浙江平均规模大约是97亩,江苏大约是100-300亩,这都是所谓的“适度规模”。
规模经营的同时,要完善社会化服务,提供从工厂化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全套服务,使我们的农业,特别是粮食专业化、规模化,通过这方面的努力,使我们粮食生产降低成本,具备规模效益。
话题2:为何要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柯炳生: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农业土地“三权”分置,除集体所有权外,还要把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分成承包权和经营权。通过“三权”分置,农民可以只转移经营权,保留承包权。万一农民进城务工失业了,回到农村后承包权还是他的,他还可以保障基本生活。
这体现了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赵昭:我的理解是,国家为了保障农民最基本的利益,进行土地“三权”分置。因为承包权一直在农民手里边,以后你不种地了,但是你可以入股,农民变股民,保障自己的利益。
张红宇:深化农村改革关键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强调三个底线,第一,不能把土地集体所有改垮了,不能私有化;第二,不能把土地用途改变了,不能非粮化;第三,对进城务工的农民,不能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为进城落户置换代价。这是三条底线,给农民群众吃下一个“定心丸”。
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倡导土地经营权要有序地流转。截至2017年底,全国承包地流转面积5.12亿亩,占37%。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再从事承包地的经营工作,而是将经营权转给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但是农民的承包权还是有保障的。
因此,土地流转是双赢的:农民获得租金收益,新型经营主体有了规模经营的可能。
总而言之,土地问题一定是一个稳定的问题。“三权”分置下,实行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因此,我们的土地制度还是非常稳定的,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老百姓吃下“定心丸”的,也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话题3:如何发展乡村产业?
张家祥:乡村振兴,就要产业振兴。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区域的实际,不能盲目跟风,千篇一律。
就拿我们村来讲,我们处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保水质的任务非常艰巨。所以,我们那个区域就以生态发展、污染防治、水质保护来考虑怎样谋划产业发展。软籽石榴不用那么多农药化肥,可以保证水质,也适合我们那里的水土和气候,我们就选了它。
现在我们发展软籽石榴的生态产业,村里5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一个公司经营。在我们村的带动下,周边16个村已经种植软籽石榴达5万多亩。
现在,我们正把目光聚焦在生态观光旅游方面,力争用3-5年时间,把我们这里打造成渠首万亩石榴庄园的核心区,生态产业的形象区,产业发展的示范区,让外地的游客到渠首能吃到优质石榴,能品尝到丹江的鱼。
柯炳生:除了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也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比如有些地方种大枣,除了枣的加工,枣树园也可以搞点旅游,这就能让一、二、三产业比较好地融合起来。
但有的地方种小麦、种玉米,自己办厂子,加工面粉、做面条、速冻饺子,对技术的要求可能就比较高。所以也可以农民合作社种优质小麦,与郑州的小麦加工企业合作,交给他们加工,搞订单农业。
张红宇: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这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对于河南来说,延长农业产业链的一个关键是,农业打头,工业产品打尾;粮食打头,食品打尾。河南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最发达的省份,2018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的增加值远大于农业增加值。
此外就是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这些年,我们在观光旅游休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等方面方兴未艾。有的产业十年前星星点点,现在无处不在。比如“互联网+”10年前基本没有,现在则在很好地通过线上的方式解决农产品营销问题。2017年,农产品电商营业额达到1.25万亿元,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19%-20%。
话题4:如何将人才引进乡村?
赵昭:我是2008年回乡养殖肉牛的。之所以回乡创业,是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有农村情结。看到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家乡的那条老街却30年没有任何变化,我觉得这样下去农村太没有活力了。
2012年我们牧场规模扩张,聘请技术人员的时候发现,开高薪也没人愿意来。因为农村不发达,大家认为待在农村太寂寞。随着农村的水、路、网等基础设施越发完善,村容村貌也有了改进,方方面面的吸引力都在加强。一些在外务工的人感觉到了家乡的生机和发展潜力,就愿意回来了。2015年开始,不断有人主动打电话给我,希望到我们的农村企业来工作,或者想和我们合作。现在我们团队里80%的骨干都是“80后”。
国家层面也是在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我希望以后有更细致的方案出台,在人才遴选、教育培训、职称认定、后期激励等各方面出台一个比较完整的政策,吸引更多人才。
柯炳生:人才有三类,一是带领农民干,就像赵代表一样带着大家干,农村很需要这样有情怀的、优秀的企业家。二是帮助农民干,包括各种科技人员、社会服务人员,还有一些农业局的干部。他们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做农业机械推广等工作。三是自己干,像国外一样,夫妻俩、兄弟俩开一个农场,自己干自己的,这也是职业农民未来的发展方向。
乡村振兴中,最需要的是领着农民干的人,他们眼界很宽阔,很多还有“三农”情怀。有了这类人才,需要什么资源都可以整合,需要技术、管理人员都可以聘请。所以这个前面的带动人是最关键的。
话题5:如何提高脱贫攻坚质量?
柯炳生:习总书记提出,2020年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脱贫的具体措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业扶贫,是造血,可持续的。另一类是其他方面的,各种社会保障、搬迁移民等,都是输血,相当于起到一个兜底作用。
对那些有资源的、有劳动能力的地区,首先要把产业发展好,实行产业扶贫。我就接触过一个和张代表类似的产业扶贫的例子。四川凉山州的会理县,号称中国最大的软籽石榴生产基地,有八九十万亩,平均一个农民有两亩地种了软籽石榴。如果没有软籽石榴,用两亩地种玉米和马铃薯能挣到多少钱,可能现在都是贫困地区。但因为有了这个产业,会理很早就脱贫了。
张家祥:归根结底,脱贫攻坚是要让农民有固定收入,这就必须产业兴旺。通过发展产业,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我们的软籽石榴产业,目前看经济效益很不错。而且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用时长。村里有很多年龄大的人,不能再外出打工了,他们可以在种植软籽石榴的公司里上班,锄草、施肥、修剪、浇水、采果,一年到头基本都有活干。
赵昭:在扶贫过程中,我们做的事大概分两种。第一种是用工扶贫,我有产业、有企业,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只要企业在、产业在,这些有工作的人就能长久脱贫。第二种是技术帮扶,比如我们现在做的废物资源化利用,用牛粪和秸秆种双孢菇。村里人可以到我这儿来学习,学会之后,我可以给你提供原料,你回去自己种,获得收益。
话题6:如何让农民生活得更好?
张家祥:教育是农村的突出问题。有些县从农村学校选拔优秀教师,这样一来,农民会误认为留下来的都是水平相对差一点的老师。为了培养优秀子女,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省吃俭用,送子女去城里上学,导致很多农村的小学办不下去。
其实现在办校条件都很不错,主要是留不住人才。我们希望优先发展乡村教育,通过提高工资、教师轮岗等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张红宇:今年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一位农民代表讲了八个梦想,其中就提到了想让孩子上好学校、想找好医院看病、想要好的生态环境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给予热烈回应,说这八个梦想讲得非常好。
政府要针对农民的想法,在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教育、医疗救助、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补齐农村的短板。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把优秀的师资吸引到农村去,把优秀的医疗资源、包括全科医生吸引到第一线去。什么叫农业农村优先?大学毕业生到乡下工作一个月5000元,城里一个月3000元,这就叫优先。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水、电、路、气、房、网,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还有教、科、文、卫、保这些社会事业,方方面面都应该加大投入。比如我们的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主要就是解决厕所、污水处理问题。城里为什么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城里有专门的经费、专门的人员。农村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些问题都应该摆上议事日程上。
柯炳生:在所有问题里,有一件事情我觉得是最难办的,那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如果城乡能够并轨,会有长远意义。但这非常难,因为它不是一次性地投入,每年都要投入,实施起来非常艰巨,要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