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王增文(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客观因素:重压、重担、重忧
基层干部承受着来自上级政府和基层群众的双向压力,既要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工作任务,又要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一方面,基层政府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承担上级部门层层加码的任务,甚至需要签署“责任状”,被动地接受上级部门的“责任甩锅”。“责任状”成为“催命符”,使得基层干部疲于准备材料、开会汇报、陪同检查,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直面人民群众,听民声、会民意和解民忧,需要时刻准备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问题,这对基层干部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干部需要不断革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基层减负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层干部仍处于负担重、压力大的困境中。
一是参加会议和整理材料占用时间多。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基层干部不仅需要参加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各种会议,还需要列席与工作无关的会议,为开会而开会、不解决实际问题、不研究真实情况的现象仍然存在。开会前,基层干部准备会议材料、发言材料;会议后,基层干部整理会议记录。这挤占了基层干部办实事的时间,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负担。
二是上级委派的事务和临时性事务多。基层干部需要处理的常规性工作任务量大、涉及面广。同时,负担重不仅体现在“存量”上,还体现在“增量”上,承担临时性事务处理临时性工作打乱了日常的计划。
三是接待任务重。一方面,检查、考核的名目多、频率高,基层干部消耗大量时间陪同检查组、督导组和考核组,为他们做好行程计划,做好接待工作;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还需要应付各种调研组,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协同做访谈,承担很多分外工作。
四是晋升之忧、口碑之虑。基层事务繁杂、工作量大、待遇不高,晋升空间狭小,还需要紧盯考核指标,以防被上级部门问责。同时,在基层干部的考核指标中,“群众满意度”占很高的分值,基层干部一旦不能事无巨细帮助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就可能遭遇差评、举报,这极大打击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使得基层干部陷入“不想为”和“不敢为”的状态。基层出现干部逃离乡镇、不愿意扎根基层和服务基层的情况,加剧了人少事多的窘境。
主观因素:角色错配、计划模糊、本领恐慌
角色定位不准确,职责义务不清晰。基层政府人手不够,财力有限、编制有限,导致基层干部一人多岗、身兼数职,角色定位混乱。除此之外,部分基层干部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磨洋工”“混日子”,出工不出力,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义务。同事间推诿扯皮,部门间互相踢皮球,不能依法履行责任义务,凭经验和主观臆断开展工作,严重制约了行政效率和工作效果。
工作分类不到位,任务不分轻重缓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基层干部需要分清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紧迫工作和不紧迫工作,合理分配自身精力,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缺乏目标导向,不能按照轻重缓急对工作进行有效分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用于上级部署和关注的事情,忽视常规性和基础性事务,对于所做的工作缺乏前瞻性和规划性。
本领恐慌,能力和岗位不匹配。毛泽东在延安学习运动中首次提出“本领恐慌”,主要体现为工作经验不足、知识水平不高、环境适应能力不强以及专业能力不够。基层事务繁琐复杂,群众的诉求愈发多元化,解决的难度不断增大,使得不少基层干部产生“本领恐慌”。能力和岗位相匹配对有效开展基层工作尤为重要,但部分地区和部门在选人用人中常常出现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问题,导致很多基层干部能不配位、德不配位。
摘自《国家治理》周刊文章《基层干部如何有效分配时间与精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