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也会强调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7日,央行行长易纲的最新表态,透露了中国货币政策方向。
就在4天前,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刚刚就货币政策发声。他称,央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有进有退”。这也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行首次回应市场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质疑。
业内相信,下半年,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还将继续发挥作用,而总量政策工具上,降准的概率可能大于降息。
总量与结构性工具轮番上阵
回顾上半年,面对持续演变的内外部环境,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逐步加大,总量与结构性工具轮番上阵,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上半年,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上缴结存利润,释放长期流动性。4月,金融机构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部分城商行与农商行再多降0.25个百分点;上缴8000亿元结存利润,相当于降准0.4个百分点。
两次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1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行10个和5个基点;5月,5年期以上LPR再度下行15个基点。
央行同时推出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继出台了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新增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出台了23条政策举措,完善房地产金融政策。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操作呈现数量+价格、总量+结构的特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稳增长目标强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更大。
市场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基本面向好趋势未变,随着各项举措落地落实,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中国经济将实现较大幅度反弹。
结构性工具会否新增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也存在部分担忧与争议:结构性工具过多使用会否弱化总量工具?
对此,陈雨露6月23日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结构性工具既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够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
“宽信用目标下,以再贷款为主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既有优惠利率也有定向额度支持的量价特征,且能形成基础货币投放,在2020年疫情后经济修复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明称。
4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近期国常会及央行多场重要会议均提出增加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储能等。
明明表示,综合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各类专项再贷款,今年有接近1.3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可供使用。后续结构性工具仍有新设以及新增额度的可能性。
“后续增量工具重点关注新增再贷款,也可能强化服务业贷款增量政策。”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央行将继续通过增加再贷款额度促进信贷投放、缓解疫情冲击、保市场主体。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称,下半年可能会选择性增加普惠小微、普惠养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三农、交通运输与仓储物流等领域结构性工具的再贷款额度,再贷款利率也有下调的空间与需求。这可以实现降成本与调结构的作用。
“央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意的水平,与总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陈雨露表示。
降准降息空间还有多大
上半年,降准、降息“多箭齐发”,下半年降准、降息空间还有多大,是市场最为关注的。
易纲最新发声再次提到,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实现就业最大化目标。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认为,降准和降息对于稳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未来仍具有一定空间,可结合经济复苏情况和实体经济所需合理施策。降准可以释放长期资金,不仅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且使银行拥有充足的资金配置专项债券来配合财政政策发力。
他还表示,未来应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释放LPR改革潜力,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
连平认为,下半年降准概率大于降息。“稳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只增不减,可能会加大总量工具的基础货币投放力度,有望再次降准缓解银行资金成本压力,但鉴于海外货币紧缩,国内下调政策利率会更为谨慎。”
不过,也有观点称,下半年总量宽松工具如降准、降息较难再现。
“货币政策仍将以结构性调控为主。”李超认为,货币政策着力点下一阶段首先仍是推动信贷和社融增长。预计全年新增信贷规模22万亿元(增速11.4%);坚持“四箭齐发”宽信用,制造业贷款、减碳贷款、基建贷款、按揭贷款四个领域信贷有望放量。(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