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农科技   43年坚持育成国产牛
返回列表
查看: 113|回复: 0
收起左侧

[科技策略] 43年坚持育成国产牛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29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8-29 10: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这是一场长达43年的科研长跑。长跑过程中,有人放弃,有人改行,留下来的抱着把“冷板凳”坐穿的坚韧,培育出了中国自主的肉牛品种。

  8月9日,第二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峰会发布消息称:去年12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导培育的“华西牛”获得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

  这是我国种业翻身仗的又一个重大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说,该品种的育成,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了我国肉牛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标志着我国主导品种自主供种难、只能依赖国外的时代一去不返。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许多科学家大都是用30年干好一件事。而为了选育“华西牛”,我国科学家则整整花费了43年,令人惊叹。

  破解“役用”到“肉用”的难题

  牛位于六畜之首,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农耕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耕牛已经退出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但牛的肉用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居民的牛肉消费量和肉牛业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把牛从过去的“役用”转变为“肉用”,推动我国养牛业由传统养殖向现代肉牛产业的跨越,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道世界级难题。

  刘现武说,近年来,我国肉牛生产总体保持增长态势,生产水平逐步提升。但也要看到,牛肉产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快速增长需要。原因主要是我国肉牛业起步晚,品种生产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养殖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等方面也有待提升。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肉牛生产水平低、肉牛良种覆盖面小、主导肉牛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这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小餐桌,更影响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李俊雅说,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存栏量大,但产肉性能偏低,远远未能发挥出我国肉牛的品种和数量优势。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肉牛产业形成较晚,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萌芽;二是我国本土黄牛长期的役用性能选择,导致国内牛品种肉用性能长期受到忽略,产肉性能偏低;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自主培育品种多为乳用或乳肉兼用类型,虽然推动了我国牛肉产量提升,但其生产效率与大型的专门化肉牛品种仍有较大差距;四是目前已培育的几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还不足以解决整个产业的供种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2002年-2003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学成回国的李俊雅研究员,带领其课题组成员针对我国东北、云南、湖北、山西和新疆等养牛大省进行了调查。他们经过调研、研究、试验,将“三高两广”——高屠宰率、高净肉率、高生长速度、适应性广、分布广,作为肉牛新品种的育种目标,许下了“破垄断局面,兴民族品牌,丰百姓餐桌”的愿望。

  育种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

  在锡林郭勒盟东北边境乌珠穆沁大草原,有一个名为乌拉盖的地区,位于乌拉盖河、斯尔吉河、乃林河流域,那里水草丰美,适于养牛,是内蒙古自治区乌珠穆沁马、牛、羊的主要产区之一,历史上有扎格斯太牛、满都宝力格牛等地方牛种。

  李俊雅团队综合考虑到母牛存栏头数、改良记录情况及工作配合积极性等多方因素,最终确定内蒙古乌拉盖地区为“肉用西门塔尔牛”(2018年更名为“华西牛”)新品种培育基地。

  他告诉记者,“华西牛”培育工作起始于1978年,其培育过程经历了杂交探索阶段(1978-1993年)、种质创新阶段(1994-2003年)和选育提高(2004年-至今)三个阶段。经过43年的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才最终形成了当前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突出、遗传性能稳定的专门化肉用牛新品种——“华西牛”。

  乌拉盖地区的新品种培育基地,记录了他们在“华西牛”选育提高阶段工作的点点滴滴。

  2004年,李俊雅团队开始在那里组建“华西牛”育种核心群,在群内选择公牛开展横交固定,采用核心群、育种群和扩繁群三级繁育体系,将常规育种和基因组选择技术相结合,利用开放式育种核心群模式开展选育。

  随着育种工作的深入,育种群规模不断扩大,先后有湖北荆门、内蒙古通辽、内蒙古赤峰、河南郑州、云南昆明、吉林长春、新疆等地区、场站加入“华西牛”育种体系,实施统一登记制度,开展全国范围的联合育种。

  在“华西牛”的培育之路上,李俊雅团队遇上的第一个难题是,由于肉牛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且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导致肉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

  为此,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率先将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肉牛育种工作实践中,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最终实现了肉牛育种核心技术的“跟跑”到“并跑”。

  从2007年参考群组建至今,该团队测定了生长发育、育肥、屠宰、胴体、肉质、繁殖等共6类87个重要经济性状,目前参考群体规模已达3920头,创建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了我国肉牛育种方向。

  育种初步成功后,李俊雅的团队又迎来了新的推广难题,即“华西牛”的育种群规模较小,严重制约了育种效率和育种进展。

  怎么样才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育种群体规模?团队经过集思广益,最终创新性地把解决方案定为联合育种。

  从2003年起,团队与乌拉盖地区合作意愿强、群体稳定、育种基础好的15户养殖户建立了合作。2018年,他们又在乌拉盖管理区成立了有22户成员的博昊良种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负责“华西牛”基础母牛群和核心牛群的管理,到2022年,全国“华西牛”核心场户达41家,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形成了“华西牛”联合育种模式。

  如今,“华西牛”既适应我国牧区、农区及北方农牧交错带,也适应南方草山草坡地区。李俊雅介绍,成年公牛体重达900公斤,成年母牛550公斤以上,屠宰率62.39%,净肉率53.95%,平均育肥期日增重达1.36公斤,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育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肉牛育种是一个极其漫长且艰苦的过程,仅在选育提高阶段“华西牛”就经历了4个世代的选择,而每个世代需要3-5年时间,在这一期间又要不断进行测定和选育,才将最优秀的生产性能固定下来。

  从40年前选定了研究方向,到20年前走出实验室,常驻草原深处的乌拉盖基地,这个团队对自己的选择从来不悔。面对荆棘,这个团队也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前攻坚。

  在乌拉盖基地的20年间,李俊雅及其团队是乌拉盖牧民的朋友,是老师,也是学生。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来向我们学的。”一位60多岁的老牧民一想起20年前研究团队初来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学怎么选牛,怎么养牛,后来,又教我们怎么选牛,怎么养牛。”

  研究团队在了解了乌拉盖的环境后,就从当地牧户生产问题实际出发,从表型测定和系谱记录等基础工作入手,应用分子育种等先进的育种手段,专攻肉牛生长速度慢、繁殖效率低、表型数据收集难度大、持续周期长等一系列育种薄弱环节,最终育成“三高两广”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

  在乌拉盖,李俊雅团队不仅培育出了优质的“华西牛”,更锻炼出了一支吃苦耐劳,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专门化育种人才队伍,他们秉承老一辈育种人攻坚克难、笃定不悔的科学精神,如今也依旧坚守在乌拉盖,依旧把“华西牛”培育工作作为毕生所向。

  “‘华西牛’是大家畜育种的一个重大代表性成果。”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说,在种群性能上,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的优势;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突破;在组织机制上,成立了育种联合会并以实体形式运行,有机整合了育种企业、科研机构等优势单位力量。

  李俊雅给出一组数据:“华西牛”品种验收通过后,预计到2025年,“华西牛”每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我国肉牛自主供种率提升到70%。到2027年,每年提供优秀种公牛将达到500头以上,自主供种率将达到80%,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他同时提到,新品种的审定通过,仅仅是种源自立自强艰巨任务的第一步。下一步,“华西牛”育种联合体将持续开展选育工作,对标世界主流品种,对“华西牛”进行持续选育提升,完善技术体系及相关标准;开展国际联合遗传评估;完善后续育种机制与市场对接;建设“华西牛”种公牛站和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肉牛育种技术平台。

  李俊雅推算,“华西牛”再经过5到10年选育提升,其生长速度、产肉性能和屠宰性能等主要肉用指标将媲美美国、澳洲等发达国家优秀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华西牛”优秀个体冻精可以对外出口,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育种这条路,道阻且长,但他们选择继续走下去。李俊雅说,“育种工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源:中国青年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388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