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块一人多高的液晶大屏竖立在绿油油的水稻田旁边。通过这块大屏,不仅可查看附近400亩水稻肥料、农药、用水等实时数据,还可以通过打开附近20多个摄像头,实时查看稻田的排水闸、进水阀、水位仪等设备和画面。 这是位于浙江嘉善县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稻田的场景。作为长三角首个低碳智慧稻田,这里改变了过去几千年来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不仅靠数据种地,而且亩均稻田碳排放当量和传统模式相比,可减少超过20%。 不靠天吃饭,靠数据吃饭 长三角首个低碳智慧稻田来了 对农民来说,祖祖辈辈种水稻主要靠天吃饭。不过在竹小汇种田,靠的不是天,而是数据。 孙利利是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水稻项目负责人。昨天,孙利利打开手机,查看附近水稻田基地各个地块的田间病虫防治情况。一旦系统提示某个地块需要进行病虫防治,孙利利就通过手机下达任务到田间生产人员,无人机开始在相关地块执行病虫防治。 打药就是门技术活。对农民来说,以前是自己田里发现有病虫害或者政府告知将有病虫害开始打药。“现在,稻田的高清摄像头自动对虫群进行检测,当虫群达到一定的密度,系统就会感应到需要打药了。”孙利利说,不过什么时间打药也是门学问。比如蚜虫,一旦老了外面会有一层硬壳,打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系统会根据虫群的最佳时间下指令打药。”孙利利说。 科学打药不仅提前预防,效果更好,而且农药的使用量也明显减少。比如以前一亩地用药要花170-180元,现在150元左右就够了。 不仅病虫防治,在竹小汇低碳智慧稻田,什么时候该灌水、什么时候该施肥、哪里该施肥,这些再也不是凭经验来操作,而是由云+数字化系统来发出指令,更高质量地种好水稻。 比如施肥,以前靠人工无差别施肥。现在,无人机先对水稻进行监测,哪里长势好,哪里长势不好,会形成一张图谱。第二次用无人机施肥时,就可以根据长势图谱针对性地施肥和补肥,而且还减少了人工和肥料成本。 以前人工施肥一亩地大概需要130斤肥,现在一亩地只要115斤左右,而且都不用人工施肥。 数字技术降碳 可实现亩均减碳20% 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稻田背后,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研发的低碳稻作技术。 昨天,中国水稻研究所与阿里云举办的低碳稻作技术合作发布会上透露,作为长三角首个低碳稻田,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田在不减产的前提下,可实现亩均稻田碳排放当量较传统模式减少超20%。 “甲烷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达25%。而我国稻田每年甲烷排放500万-800万吨,占全国种植业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丹英说。 为了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甲烷排放、能源消耗,以及减少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用量,中国水稻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研发了低碳稻作技术,并在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稻田落地。 目前,除了核心区400亩水稻,还辐射了周边1500亩,总共1900亩。 该方案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提出的水稻生长模型,并基于阿里云的云计算、IoT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重点建设一个低碳稻田数字孪生平台,联动精准灌排、无人农机、绿色防控三大智能控制系统和水、气、土三个在线自动检测体系,由云+数字化系统来指导水稻种植工作,实现大幅度减碳。 通过采用新技术方案,西塘镇竹小汇低碳智慧稻田可减少灌溉用水30%-50%,稻田退水氮磷含量消减30%,甲烷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30%以上,可实现亩均碳排放当量减少超20%。 据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测算,引入低碳稻作技术,1亩稻田甲烷排放降低6公斤左右,按照甲烷和二氧化碳当量1∶25的比例,能够少排大概150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若在长三角1.2亿亩水稻田推广开来,可减少约18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效果突出。 发布会上,中国水稻研究所与阿里云宣布共同推动低碳稻作技术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服务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协助长三角一体化与低碳发展。 “发展绿色农业、低碳农业是大势所趋,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数字技术与专业农业知识的融合创新,将有助于中国农业实现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王丹英表示。 阿里云IoT业务总经理何云飞表示,阿里云一直践行绿色的发展理念,作为领先的科技公司,阿里云希望协助各行各业采用先进技术及简单易用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碳中和目标。(来源:都市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