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方明:走出疫情困境,在乡村建设转型中探寻突破路径
返回列表
查看: 173|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方明:走出疫情困境,在乡村建设转型中探寻突破路径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7722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31 09: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方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2022年,疫情如翳,让我们暂别田园牧歌,再历沧海桑田。从年初封控到年末放开,艰难剞劂的一年终于走完!辞旧思新,让我们回顾在颠簸中依然前行的2022年乡村建设,并以再迎春山姿态展望2023年!

一、2022年乡村建设回顾

4月,住建部财政部公布了2022年40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每个给予5000万—7500万的资金支持;4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40个2022年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获得中央财政补助;5月,全国推进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10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2022年百个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近期,2023年涉农投入的大部分已按2022年规模提前下达到省里。12月,文旅部公布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湖南、陕西、宁夏等多个省份确定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或行动方案;浙江省公布了两批共339个未来乡村名单,探索了未来乡村的九大场景。……

2022年,乡村也遭受了灾痛,经历了多次破防!4月,长沙城乡结合部自建房发生垮塌事故,造成53条鲜活的人命遇难!7月至8月,南方省份遭遇持续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8月,全国现存最长古廊桥,宁德屏南万安桥突遭大火,毁于一旦!受疫情影响,一些地区农作物烂在地里,许多人失业返乡啃老“吃余粮”。特别是当前奥密克戎的冲击下,一些农村地方缺少医生和医疗物资,尤其是很多留守老人境况实在堪忧!

过去二十年,全国大力开展乡村建设,经过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阶段,实施了大量建设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以大刀阔斧的姿态走完了乡村建设上半段路程,下半段该迈出怎样的步伐?尤其是如何继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如何让乡村在满足全社会需求中前行,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


二、乡村人居建设的迷茫与转型

乡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虽已有目共睹,以前乡村建设基础很弱,建什么都是对的,通过大踏步往前建设,大部分短板都补齐了,但是也有一些乡村建设过于超前超规模,存在偏差。

乡村人居建设的十字路口下,未来怎样科学前行?下一步乡村建设谁来干?怎么干?做什么?往哪个方向?钱从哪里来?有些基层乡村建设者感到迷茫。

乡村人居建设已基本满足实际需求。随着人口流失,现有的产业设施、公服设施、基础设施、住房等尽管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但是从区域共享、城乡一体的角度来讲,没有必要每个村、镇都建设独立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该建的都建得差不多了。

未来乡村人居建设需求并不旺盛。现在农村里65岁以下的人很多都进城了。中年人进城带孙子,年轻人进城体面就业、找对象和精彩生活,儿童进城上学成长,一部分老人就医和养老,大部分农民只在过年才回家,乡村已经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现在年轻人更关注城市生活和体验,而不是产业和就业。未来城镇化率将达到85%,还有15%人口在农村地区,其中10%左右在城市郊区,只有5%左右的人在真正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的再好,农村住房建的再好,人居环境建的再好,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离开。

乡村人居建设标准过于理想。过去按着城市和我们想象中的理想乡村建设标准来建设乡村,不少地方为乡村建了大马路,宽广场,有些不亚于城市高档社区的标准,造成大量浪费。我们的社会财力、乡村经济条件支撑不了这么高标准的建设和维护。如果把我们理想的乡村建设标准定为一百分值的话,现在的欧美都只能达到七八十分。

乡村人居建设面临资金匮乏。当下许多地方政府财政紧张,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无力建设,有的工资都受到影响,有的城市建设也不活跃,反哺农村的建设资金捉襟见肘。

乡村人居建设走向何方?乡村人居建设下一步怎么突破?是按照原来方向不断再投入,还是要找准它的趋势,找准它的核心点重要点,研究将来到底是谁在乡村里居住,研究他们所需要的乡村。

到了精准跟随农民未来迁徙生活发展趋势建设的时候了,到了去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助力乡村建设的时候了,到了顺应逆城市化需求的时候了,到了有些实在不适宜居住和生存的地方该放弃的时候了,到了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时候了,到了把“三农”问题聚焦到老人老村老田“三老”问题的时候了……


三、经济缓行下,乡村如何进行巧而微建设?

可用的钱不多,倒逼我们不得不研究乡村建设巧发展、微建设。

多用自然的山水林田果树去扮靓乡村。过去的乡村建设用了很多城市建设手法,用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去建设乡村的人居环境,但是人们对乡村最感兴趣的是乡村的自然生态和乡村的传统做法。未来我们要多用巧借自然山水、多栽花树果树、栽植本地树种的方法去扮靓乡村,达到既省钱、又让城里人喜欢的目的。

要把80-90年代建设的乡村风貌当做历史文化遗产。农村地区存在大量改革开放之后建设的房子,这些房子从唯美的角度来看并不美,但与解放前的传统乡村和新世纪的高质量乡村一起,共同形成了乡村发展历史的美。不要轻易的穿衣戴帽或盲目的改土做旧,花了不少钱,但并不真正美。

要创造乡村自我造血机制。我们要利用城郊、生态资源良好的地方开展旅居,适度发展乡村地产。要在一些乡村旅游的基础上,打造网红乡村。对于大量普通乡村,要把乡村景观资源串珠成带,通过旅游线路构建乡村集中连片发展带。通过这些新的乡村发展模式来升级吸引城市人休闲、观光和旅居,来赚取资金,支持乡村建设和发展。

盘活乡村闲置废弃资源租售给城里人。要盘活空心、废弃的住房、仓库、校舍和农业设施等乡村存量资源,引入城里业主或购买者,成为乡村闲置废弃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将带来大量的乡村建设资金人气和先进理念带来活力。


四、逆城市化视角下,乡村如何从满足城市人需求中获得新发展?

过去大多以城里人理解的农村人所需要的乡村去建设乡村,其实并不符合农村真正的需求。农村人喜欢什么样的乡村建设呢?农村人理想的乡村建设科学合理吗?反之亦然,城市如何建设?城市也是乡村人的城市,乡村人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呢?其实,我们作为城市人,我们研究城市对乡村的需求更为精准和真实。

我国乡村建设已从乡村需求主导转到了城市和乡村共同需求主导。未来乡村发展的新机遇主要在于城里人的外溢,也就是逆城市化。许多农村人都将梯次进城,农村人并不爱农村,反倒城市有一部分人更喜欢乡村,会到乡村去生活。乡村建设要兼顾城里人的需求去建设,不能再单纯考虑农村人的需求,那么城里人需要什么样的乡村呢?

城里人喜欢风景零距离的乡村。城里人追求的不仅仅是与风景有一定距离的乡村,最喜欢在风景之中,跟风景零距离、在风景之上的乡村。他们喜欢水边水上、树上树下的、山上崖边的住房,出了门就可以戏水,站在阳台上钓鱼,背靠着山享受山的凉爽,远眺山谷。

城里人喜欢直接参与的原真乡村生活。城里人远离大自然,困在钢筋混凝土之中,有一块小小的地还种点菜,或者在阳台上或者在办公室的桌上养些植物,没有空间。他们非常渴望大自然,喜欢乡村田野原真农业体验。他们对这种体验趋之若鹜,而且这种农业生产生活是要原真的。

城里人喜欢粗糙斑驳自然的乡村人居环境。他们渴望这种粗糙的石板,凹凸不平的木板,而不需要钢筋混凝土的、贴着挂着瓷砖的别墅似的房子,连石头都是机器切的,木板也都整整齐齐光洁度很高。他们内心渴望回到他梦中的乡村的感觉,抚平精神上的创伤。

城里人喜欢朴素人情美的乡村熟人社会。城市里边高楼大厦形成冷漠的城市空间,连邻居是谁都不知道,但是乡村独有熟人社会,乡村里没有隐私,人与人之间很朴素很直接,这种氛围乡村独有。

城里年轻人喜欢网红乡村。年轻人喜欢互联网阅读,喜欢发朋友圈,喜欢能带来视觉震撼、超尺度、打卡式、不寻常规的网红式乡村。这些乡村非常有特点,利于传播。

城里人喜欢交通便捷信息通达的乡村。近年来新修的路大多原来都是针对农村人需要所修的,没有针对城里人到乡村来做建设,未来怎么去把这些“各自为政”的路巧妙的串联起来?

城里人喜欢有归属感有恒产的乡村。有恒产才有恒心,城里人才会把资金投入进去,才舍得花钱,才有归属感,才能沉淀起来。我们可以放开部分产权交易,打出广告:我在村里有块田,我在村里有间房,我在村里有片林,我在村里有口塘,我在村里有头牛……


五、后疫情时代下,乡村如何应对冲击?

2022年是疫情三年最艰难的一年,放开之后不少地方乡村老人感染,对乡村建设影响巨大。疫情加速了乡村社会演变的进程,把很多问题凸显了出来。

疫情对农业种植、养殖带来影响。很多餐馆都关门了,农产品需求降低,导致很多菜烂在地里也没人要。受到乳业消费放缓与饲料价格上涨挤压,许多牧农无法承受持续亏损,忍痛倒奶杀牛!后疫情下,农牧业如何快速恢复呢?

返乡人员对农村带来负担。一些城市疫情严重,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些年轻人回来之后,既不会种田,也不愿意种田,只能在家里啃老,把家里的存粮吃了,给农村带来很大的负担。真是应了“进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这些返乡人员,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是留在乡村发展产业?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留住他们呢?这些产业能发展起来吗?能维持下去吗?未来他们是再回城市,还是去县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疫情影响农民健康。到了年底放开后,农村医疗资源不足,医护人员缺乏,农民健康意识比较淡薄,乱吃药、乱用药的情况比较突出,一些地区“抗疫三件套”对症并不精准。同时,农村老人大多离群独居,全国60岁以上各年龄段的人口约2/3生活在乡镇、农村,其中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农村占比甚至接近全国一半。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农村人员流动性将加大,还将加重农村医疗防护负担。


针对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如果简单把农村乡镇医院都配上ICU病房,全国需要非常大的量,会造成调配效率不高、调配不方便、医生配备不足等等问题,应该怎么办呢?还是要加强集聚,加强救护车配置,让偏远地区老人能很方便的到县城、乡镇去就医。

2022年,乡村建设晓寒守晨,既往艰难残影虽在,晨钟暮鼓催人向前;2023年,乡村建设,期许与迷茫并存时刻,躺平和亢进皆不可取。唯有心怀期望,唯有坚韧温暖,唯有负重不弃,唯有深思笃行,方能于守望中檗蘖新生,拂云后再见春山!(来源:乡村发现转自:乡村建设 微信公众号)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8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