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方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在湘西自治州智库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这种深刻的变化将带来我国城乡发展模式的巨变。同时,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将成为发展重点,推动县城提质增效,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更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就地城市化。在这个背景下,乡村振兴作为一个战略如何推动,这都将带来我们深刻的思考。新时期湘西如何向新的高度迈进?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一、进一步提高湘西州的定位和战略
(一)争创全国乡村振兴先导区。精准扶贫首倡地之后,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湘西十八洞村是首倡地,未来发展不能停留,已经脱贫的贫困地区如何去巩固,如何将宝贵的经验进行传播,建立乡村振兴的研学基地是基本,应探索更进一步相关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湘西是深入中部地区的几块腹地之一,乡村相对落后,探索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成为全国其他地方的标杆,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巩固脱贫之后的乡村发展。
(二)打造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从开展全面文化旅游发展到休闲、康养和旅居胜地。
打造中国的瑞士。瑞士是欧洲的腹地,与湘西州具有相似性,上世纪初曾被称为欧洲的瑞士,没有挖掘出来,贵州想做这个战略,但条件不如湘西。
彰显神秘的湘西。湘西的文化在全国30个地州,具有独特的神秘性,赶尸、放蛊等很多神秘风俗比民族多样性更加高端和更具吸引力,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
形成湖南的文化湘西。把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资源转化成湘西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人杰地灵的“文化湘西”。湘西具有优秀的生态自然本底,但与周边区域相比如贵州等,不能形成差异化优势。近年来在交通体系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等方面已打下扎实、强劲的基础。湖南过去以发展经济为主,现在生态文明和文化繁荣的战略性越来越高,省域层面,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时代形成“一点一线”的空间发展格局,未来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与长沙、岳阳形成差异化发展,形成“产业长株潭、生态洞庭、文化湘西”的“三足鼎立”局面。湘西最大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与交相辉映,民族文化、世界遗产、人杰地灵(文化名人辈出,包括沈从文、熊希龄、黄永玉等)……这些是湖南的品牌,未来发展应该凸显我们湘西的特点。要把人杰地灵的特色资源,转化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三)构建中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的样板,积极在全国就地城镇化中抢抓先机。
科学精准预测湘西的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即将尘埃落定,城乡发生实质性巨变。农民工引发的城镇化逐渐消失,现阶段城镇化主要体现城镇内的人口分布调整,如何在这个过程获取竞争优势?城镇化高质量化导致县城、镇的萎缩,县城和镇将剧烈分化。萎缩地方从扩张转变为提升品质。防止人口低端化,对地级市的主城尤其重要。城市要精品化,局部按省会城市或一线城市建,解决供给有无,而不是消费能不能达成,面积一定要小,体现市民的荣耀。
我国城镇化率目前公布为63.89%。根据全国各地调研和抽样调查,大量的镇区空心率一般在50%,乡村人口大部分只剩下30%。目前中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5亿人,每年新增农民工只有100万至200万人,大量进城的人是从小城市来的,县城的人口存在往外流失的趋势,向杭州、郑州、长沙等大城市集聚。中西部地区市县急需加速把乡镇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到县城,县城是最佳的集聚点。真实的城镇化率应该在65-70%,城镇化已经达到了拐点。学界普遍把80%作为我国城镇化的平衡点。但是根据实际情况预测,同时参考日本城镇化率93%的发展模式,我们判断至少85%才是我国城镇化的平衡点,逆城市化也只会在大城市郊区山清水秀之地出现。湘西州的城镇化率预判,近期75%,远期85%。传统意义上落后地区城镇化低,其实反倒是落后地区高,应大胆抢占先机,吸引留住人口。
城乡空间呈现城聚乡散的新格局。中西部城乡空间呈现“城聚乡散”的新趋势,集聚的县城(营造活力特色),县城主要是管理服务和均衡,县城是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乡镇人口要主动集聚到县城,乡村的文化随之融入城市。要全力做大县城,打造低门槛生态城郊,承接乡镇转移人口。萎缩的乡镇要突出管理服务,管理和服务乡村是未来乡镇的主要职能,镇区未来会剩下全镇10-15%的人,对于平均两三万人口的乡镇就是两三千人。50%小城镇都会回到乡的管理功能。贵州的镇村联动、黑龙江镇场合一都是很好的探索。变形的村庄(雕刻精美村居), 90%的村庄都会解体和变形。乡村振兴不是单个的村庄振兴,散居和庄园将是的新的形态,村庄将大量出现村改居、有村无庄、散户分布。要多采用生态恢复修复,空心宅院栽树绿化。城乡“三生”空间显现“紧凑的城乡、恢复的生态、整合的田园”新格局。
倒逼产业彻底集聚和转型。全国的产业已经向大的区域产业集群集聚。县域经济产业流失衰败,面临巨大的挑战。八九十年代所形成的村村冒烟、镇镇点火的乡镇产业面临生死和重新发展。到了必须彻底把乡镇企业统一集聚,精准定位,转型发展的时候了。
县域经济需要集聚企业。就大部分地区而言,县域经济资源禀赋只能集中起来在一处发展,全县需要建设统一的乡镇产业园。产业面临融入园区和转型提质,一些产业大镇越来越与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参与产业的重新分工,参与转型升级。传统乡镇企业不再适合本地发展,大多数传统乡镇企业难以生存,乡镇用地貌似便宜,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成本、人工、服务管理等综合成本并不经济,因此要严控乡镇产业就地发展。
乡镇巨大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急需叫停。乡镇重复建设是最大的浪费,城市建一套基础设施,乡镇和村庄又各建一套基础设施,应该以人口常住来定规模。乡镇功能求大求全,以户籍人口和发展人口为基础,参照县城的功能作建设标准,各种文化教育商业养老设施贪大求全。村庄环境盲目求好,这几年农村到处建广场、花园、大量的硬质铺装,房屋都焕然一新,比城市的别墅区还要好。过好的环境追求并不符合农村的实际和财力,未来人进一步减少将造成巨大的浪费。
二、构建超前科学精准的湘西城乡发展新格局
(一)融入武陵山区特别是大湘西格局,争创该地区的主体和中心。从武陵山区、大湘西统筹谋划湘西州的发展格局。湘西自治州不能孤立的自我谋求发展,要放在大湘西、大武陵山区整体资源和发展格局下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要主动承接张家界的旅游人群,无缝对接怀化交通枢纽,吸纳铜仁、酉阳、恩施的资源优势。
沿边融合发展口岸城镇。一是推动新一轮龙山来凤经济协作:全面建成一体化发展体系,成为武陵山片区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文化旅游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设施联通、产业融合、服务共享,重点加大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路线共同开发力度,联合融入大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圈。二是以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旅游业、特色农业、边贸物流业,联动保靖、永顺周边地区发展,对接恩施、酉阳、秀山、张家界,打造成为湘西州域北部重点经济区。
打造省际边界口子上的旅游小镇。在湘西州省际边界口子镇的打造中,里耶镇突出历史文化、清水坪镇主打生态山水,边城镇着重民俗风情,三地组团发展旅游,已成为湘西北辐射带动湘渝黔边区发展新亮点。继续推动对边城镇、里耶镇、清水坪镇三个省际边界口子镇的规划建设,积极推动凤凰县阿拉营镇纳入新一轮的湖南省省际边界口子镇发展专项规划中。借助阿拉营镇的区位优势,进行特色城镇、特色产业、特色园区、重要通道的“三特一通道”建设。鼓励建设商贸市场、物资集散中心等符合城镇发展方向的项目,加强特色民居改造,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湘西与铜仁两地的旅游小镇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旅游咨询信息站点,打造一个区域市景合一、兼顾服务周边旅游景点的旅游小镇。
(二)做强州府和1+5同城圈,带动湘西全域快速发展。
以州府加同城圈为城镇化领头羊带动全州发展。以吉首为核心,四县共同探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对外开放协同共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的半小时城镇圈发展路径。
积极推动吉凤同城。差别化发展吉首与凤凰,吉凤一体化过程中,功能要各有侧重。凤凰要纯化,受限于古城保护和用地规模紧张的约束,可适当进行部分疏解,观光旅游偏向凤凰;旅游新业态、全州旅游服务偏向吉首。类似桂林城区和阳朔,阳朔更多是体验,桂林市区更多的承接创新的、规模的旅游服务。
(三)构建立体化、便捷的湘西交通体系。目前我国已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交通打洞等,建设与平原地区体验感受相同的极为方便,便捷交通的体系。在两大核心景区(矮寨景区与十八洞景区)之间,可规划小火车观光项目,两地距离直线距离约12公里,小火车项目路程预计20公里,提供快速便捷的旅游服务。
规划一环四线:一条连续不断的景区游览环线,四条游览观光支线。利用现有道路系统,在公路奇观景点附近增加垂直交通,构建一条连续不断的交通游览线。通过四条支线连接大景区范围内的主要景点。
(四)完善和彰显湘西民族文化和古城古镇古村体系。
传承和发展湘西民族文化体系。湘西民族和历史文化是丰富多样、灿烂绚丽,特别是在与中原民族文化的交融学习方面。
溯源民族发展历史,研究湘西民族的起源,结合考古,探索发展起源。整合和完善湘西各类文化研究。需要把湘西民族、文化、历史、音乐、艺术、服饰、生产生活习惯等全系统的民族文化整合在一起,传承和发展研究这些民族文化如何传承到现在生活中,并且如何发展这些民族文化,使之成为我国三十个自治州学习的典范。
构建文化发展“五地五带”的历史文化保护总体空间格局。建设凤凰古城旅游景区、湘西边城风情小镇、永顺芙蓉镇景区、龙山里耶生态旅游区等重点景区,打造以腊尔山、吕洞山和沅江生态景观、苗族风情和边墙军事防御文化为核心,串联精品苗族村寨,彰显“仁者乐山”的休闲养生体验型乡村旅游主题的“神秘苗乡”精品线路。
推进五个文化聚集带的建设,依托其打造乾州古城·湘西秘境、吉首矮寨奇观、吉首峒河谷生态特色小镇、泸溪沅水画廊休闲度假区、古丈河西酉水人家风情小镇、古丈栖凤湖滨水休闲旅游度假区、永顺羊峰山高山度假休闲基地、永顺猛洞河漂流文化小镇等特色文化旅游景点。
鼓励文旅融合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旅游体系建设,增加对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展示。鼓励将古村落部分空置的文保单位或建议历史建筑植入展览功能,或利用里巷特点将其串联,形成开放的游览参观线路。利用现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北部红色旅游游线,同时结合新时代十八洞村、矮寨大桥等红色地标,共同构建全域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五)建立旅游、康养、旅居、民宿的大旅游服务体系。湘西州的旅游基础已建立,但同质化较重,应差异化、共同发展。仅靠旅游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需要探索民宿,康养等新业态、新产业,将游客留下,进而发展旅居、康养地产,重点针对儿童、年轻人的需求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设施、服务,形成品牌效应。如广西巴马、湖北利川苏马荡,最大效益发挥好自然山水资源。
(六)构建以土地、生态、资源全州同城的空间体系。新的两线三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用地规模总体指标均相对紧张,存在用地指标不均衡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如果能够构建全州同城的空间体系,就可以统筹利用全州的用地规模指标,统一使用,提高利用效率,优先打造近期重点发展空间。例如2012年我们在海南省做的新型城镇化项目,海南省要做成全岛同城的项目。
(七)打造乡村集中连片带带动全域乡村振兴。依托国道、省道等二级交通线路,把县城与将拥有良好生态景观、丰厚文化底蕴的乡村密集带联系起来,作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带。具体包括:7条城乡融合带:吉首—矮寨—十八洞村、吉首—芙蓉镇、凤凰沿沱江的乡村带、永顺—芙蓉镇等等。通过空间连片发展,重构村落、自然风景、民族风情要素,植入现代旅游、休闲项目、让村落有自我造血机制。精心策划传统村落发展模式,各村落进行差异化打造,实现功能、风貌、产业等重新定位。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新的功能空间改造重构,让它更具发展活力、可看性、规模性。重构变异创新塑造魅力传统村落。通过这些连片带打造成湘西版的富春山居图。
三、积极探索实验城乡建设新路径
(一)集中连片打造,激活乡村资源。集中连片打造。通过空间连片发展、重构村落、自然风景、民族风情要素、植入现代旅游、休闲项目、让村落有自我造血机制。精心策划传统村落发展模式,各村落进行差异化打造,功能、风貌、产业等重新定位。
(二)打造成片免费农林景观带吸引城里人。把一些山川、河流、古村、民俗风情巧妙的串联起来。大规模成片栽种不同季节不同类别的果树和花卉,做到每月有不同的水果和花,提升大地景观,打造农林景观带。免费吸引城市的人来采摘和休闲,带来流量和人群,带来了大量的餐饮和住宿。同时植入一些微型的田园商业综合体,服务于乡村。如江西婺源。
(三)提供都市村居生活场所,助力城乡相互交融。激活乡村闲置土地,打造适宜的村居生活场所,吸引城里人买房居住。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积极探索产权上的突破和尝试,对闲置农房进行调查统计、登记造册,出台相关闲置资产流转、出租、入股、出让、认租等多种方式的政策,搭建闲置农房交易平台,盘活现有资源,增加农民收益。如安徽黄山。
(四)超前打造未来乡村。分类精准超前打造美丽乡村。展望未来,乡村将在城市近郊、产业发达、传统特色突出的地方集聚和重构。找准乡村振兴的聚焦点,运用集中超前的思路在这些聚集点打造乡村风貌。高标准超前打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房屋精美,花园式生态环境,既能享受郊野乡村生活的乐趣,又能承接城市文明。
(五)创建生态旅居新区。疫情导致封城,大家都向往到郊区到乡村去生活居住。特别是给一些大城市圈周围的乡村带来了新的机会。一些山清水秀之地未来会产生很多新的旅居新区,这些旅居新区是新经济下的产业新区,对县域经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引爆湘西网红打卡点。“网红打卡地”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流量在短时间内聚集,形成一种聚集效应,对城市的发展起到聚合作用。这些聚集效应,必然会激发消费者对于城市文旅消费的潜力和激情。
“网红打卡地”是伴随着新媒体发展衍生出的人气热词,人们特别是年轻群体在网络上对喜爱的东西进行推荐,网络语言称之为“种草”。“种草”文化的流行,为城市文旅营销解锁了“网红打卡”的新方式。
打造乡村振兴的引爆点。选出一些特别好的村逐步带动。比如选10个,每个县1个,如竹山村一样,重点引爆发展。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已形成,具备了重点打造引爆示范的条件。(来源:乡村发现转自: 湘西智库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