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据记者梳理,2022年地方政府债券付息支出首超万亿,相比2019年几乎翻了一倍;地方政府债券付息支出占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由2019年的3%升至2022年的4%左右。 财政部1月29日发布的《2022年12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显示,2022年地方政府债券支付利息11211亿元。从增速看,2022年付息规模相比上年增长20.8%。 地方政府债券到期本金大部分可以借新还旧,但利息必须用财政资金偿还,因此地方偿债利息数据更受关注。据记者梳理,2022年地方政府债券付息支出首超万亿,相比2019年几乎翻了一倍;地方政府债券付息支出占地方综合财力的比重由2019年的3%升至2022年的4%左右。 分析来看,地方政府债券付息规模的增加并非来自于利率的上升,而是来自于债务规模的扩大。利率方面,截至2022年12月末,地方政府债券剩余平均年限8.5年,平均利率3.39%,相比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相比2019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 债务规模方面,为了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2022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规模大幅扩张,2022首度盘活5000亿专项债结存限额支持稳增长,三年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高达14万亿,是2015年-2019年的1.6倍。由于新增地方债的大规模发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快速增长,地方政府债券在2022年超过金融债成为债市第一大品种。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超过35万亿,相比2019年末增长14万亿,相比2014年末则增长了一倍多。 随着付息规模的增加,地方政府的还本付息压力也在加大。中部省份一位财政系统人士直言,从收入端看,我们去年税源萎缩,财税增收困难,地方税收增速下降,卖地收入腰斩。从支出端看,地财收入仅够政府债务的还本付息,疫情防控等刚性支出增加,基层“三保”有增无减,部分县市财政库款见底,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地方政府付息压力的增加也引业界关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去年5月撰文称,2015年-2020年,中国所有显性政府债务的付息支出增速均在20%以上,其规模从3552亿元升至1.35万亿元,占政府综合支出(一般公共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合计)的比重从1.6%升至3.7%;考虑到政府财力的地区差别,有的地区的政府债务付息压力更加显著。降息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债务付息负担,更可以通过增强市场信心、减轻居民和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发挥更大政策影响力。 他还表示,纾困政策面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而增量的财政政策永远面临减收、增支、控债务风险的三角悖论。为了解决这个悖论,就需要不同政策部门进行统筹协调。从宏观调控政策与国资管理政策的协调来考虑,可以适度增加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比例,为纾困政策提供资金。 财政部前部长楼继伟2021年2月也撰文称,政府债务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未来财政稳定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从2009年起至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已实行11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债务规模相应急剧扩张。债务付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不断上升,增速远超支出总额增速。 楼继伟还表示,地方债务问题更是突出,地方政府债务存量一直在快速增加。虽然短期内增加债务可以缓解特殊时期财政紧缺的压力,但对未来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多数省市的债务可持续性堪忧,粗略计算,大约四分之一的省级财政50%以上的财政收入将用于债务的还本付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而且累积了财政金融风险。 楼继伟建议,要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地方一般债占比,降低地方专项债占比。优化债务结构的目的,一方面要防范地方债务风险累积,另一方面,顺应促进消费、投资结构调整和群众美好生活的趋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这些领域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与公益投资相关的,大多不属于专项债项目,部分投资可考虑通过地方一般债来满足。为此,需要我们在整体上调整债务结构,提高地方一般债占比,降低地方专项债占比。 202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三个地方直接提及地方债,一处在防范化解风险部分,将地方债风险和房地产风险并列为2023年需要着力化解的两大风险,并要求“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一处在财政政策部分,要求财政政策发力保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一处在总结部分,再次强调要加强地方债务风险可控。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解读时表示,近年来,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增速总体放缓,但规模仍然较大,特别是部分地方债务压力不断增大,县市级地方政府债务尤为突出。我们坚持“开正门、堵旁门、化存量、控增量”,坚决禁止变相举债、虚假化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加大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下一步要标本兼治,深化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地方税体系,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