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基础上的内外平衡、实现经济效率与经济安全之间的统筹平衡。
具体而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国民经济循环保持畅通;经济发展动力内外平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经济增长内需潜力有效释放,经济循环流量不断扩大;全球价值链地位走向中高端,产业发展基础安全高效;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通畅,区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是疏通国民经济的“经络”,不断扩大国内经济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从形成路径看,需要供给和需求、国内和国际协同推动。从供给和需求协同路径看,既要从需求侧入手扩大内需,积极推进有效投资和扩大消费,也要从供给侧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国内和国际协同路径看,既要从国内大循环入手深化国内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又要从国际上着力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治理机制完善和引导适应新形势下的全球化。
具体来说,应该从构建市场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新型消费体系几个方面改革入手完善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
第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经济循环畅通与否,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与运行效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市场体系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循环畅通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国在建设市场体系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公平竞争建立市场体系高效运行的基础规则,要保证市场主体之间公平竞争,充分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加快完善科技和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经济循环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看,目前中国经济循环不畅的主要表现之一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还不完整,造成产业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消费品转型升级的要求;从产业体系角度看,一个突出问题是实体经济产业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明显,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够,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产业之间资金循环存在堵点和淤点,金融业自我循环问题严重。针对上述产业体系对经济循环畅通的制约问题,需要通过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支持实体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能力,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内需消费潜力。长期以来的劳动力低成本工业化战略以及生产建设型财政体制,虽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国内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速度与经济增速并不匹配,尤其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还有待提高。另外,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也一直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合理调节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不合理收入,这都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完善内需体系、畅通我国经济循环在收入分配领域的重要要求。
从具体改革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角度看,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加快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保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同步。二是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将“稳就业”作为政府头等重要的工作积极落实,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切实提高居民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是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拓展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健全通过劳动、资本、土地、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获取报酬的市场化机制。五是加大再分配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水平。
第四,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挖掘国内消费潜力,在新型城镇化中加快消费转型升级、塑造新型消费体系。
从完善内需体系、畅通国内经济循环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塑造新型消费体系。一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居民数量的增长,中国消费潜力将会不断增强。另外,随着乡镇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乡镇居民日常消费更加依赖市场供给,再加之电子商务在乡镇地区的快速发展,乡镇农村地区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二是构建政府自身消费与社会性消费、公共消费与居民消费、公共消费与公共投资三方面平衡的消费体系,合理增加公共消费,依托公共消费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在公共消费方面,重视增加在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等方面的公共支出,提升民生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为持续释放居民部门消费需求创造条件。三是抓住后疫情时代提供的机会窗口,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大力促进消费数字化转型,一方面继续促进网上购物等新型商业业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借助5G、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不断开发新的网络消费形态和服务场景。四是加快完善有利于新型消费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为消费者营造放心消费、敢于消费的制度环境,抑制房价和居民杠杆率的继续上涨,积极推进消费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市场监管机制,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实现信息共融共享,降低维权成本,推动消费经济高质量发展。(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