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周卫:耕地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返回列表
查看: 114|回复: 0
收起左侧

周卫:耕地科技创新的战略思考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5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3-29 09: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耕地科技创新总首席科学家)
总体形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既有耕地数量问题,又有耕地质量问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耕地科技创新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全球20% 的人口,耕地资源十分紧缺;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50%,远低于欧美国家的70%~80%;人均耕地数量下降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一)我国耕地资源现状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呈现“三少”“两降”现象。“三少”主要是指:人均耕地面积少,从1996年人均1.59亩减少至目前的1.36亩;高质量耕地数量少,中低产田占2/3;可挖潜耕地资源少,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两降”主要是指:水热资源质量下降,水热条件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耕地大幅减少,而水热条件差、只能一熟的东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区耕地大幅增加;耕地健康质量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

(二)主要耕地质量问题

我国耕地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东北黑土地退化,黑土层变薄,近50年由100cm下降到40cm,有机质由10%下降到3%;二是北方旱地干旱变浅,由于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由于机械压实,耕层浅化(小于12cm);三是南方旱地酸化贫瘠化,14.5%的耕地严重酸化,由此造成减产20%;四是南方水田低产障碍,土壤呈现瘦、板、烂、酸、冷等特性;五是盐碱地面积扩大,现有盐碱耕地1.14亿亩,较上世纪80年代面积增加了30%;六是农田污染加剧,污染源包括重金属、农业面源、抗生素、农药、农膜、微塑料等。

(三)国际耕地科技发展趋势

国际耕地科技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耕地监测向长期定位联网及智慧化监测发展。长期试验已从单一试验走向整合和网络研究,长期土壤生态系统研究已经纳入美国科学基金会关键带探测网络。二是耕地退化与改良一直是重要研究任务。土壤生产力及其可持续提升机理和途径一直是耕地科技的中心任务,以土壤肥力为中心的养分与元素转化是研究重点。三是耕地培肥向绿色生态、精准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秸秆还田已列入国际持续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欧盟、英国、德国、丹麦等通过肥料立法,颁布养分限量标准。美国倡导4R施肥技术,各州均建有计算机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肥料向复混化发展,并致力于养分释放与作物需求同步的缓控释肥料研发。四是耕地利用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环境、生态服务多功能拓展。社会与公众需求已成为耕地科技发展的内在牵引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耕地质量、环境污染、土壤健康等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催生了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兴起。五是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应用为耕地科技创新注入了重要推动力。土壤微生物组已被列为农业领域亟待突破的五大研究方向之一,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已用于元素循环和转化过程研究,模型模拟在养分运移、碳氮循环、全球变化等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我国耕地科技的差距与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耕地科技整体上处于跟踪国际前沿水平。耕地监测方面,长期试验联网与关键带研究有待整合,智慧监测有待发展;耕地改良方面,土壤退化、酸化、盐碱化机理与阻控关键技术研究不足;耕地培肥方面,秸秆高效还田、智能化推荐施肥技术与高效培肥产品缺乏;耕地利用方面,土壤健康、污染防控、固碳减排等关键技术亟需突破。
由此,我国耕地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在于:以耕地保护与利用为核心,以“发现问题、消减障碍、提升地力、生态服务”为总体思路,开展耕地监测、耕地改良、耕地培肥、耕地利用创新研究。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现阶段我国耕地科技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耕地资源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耕地质量退化过程与阻控机理、耕地地力提升机理与关键技术、耕地生态服务功能与调控途径。

主要进展
(一)科技创新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简称“资源所”)在耕地监测、耕地改良、耕地培肥、耕地利用等耕地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耕地监测方面,牵头构建耕地质量与土壤肥力监测网,建成高精度数字土壤、天空地一体化耕地智慧监测网和旱涝灾害遥感监测系统;耕地改良方面,红壤酸化和低产水稻土得到改良,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培肥方面,在养分生理、高效施肥和肥料创制方面科技有突破性进展;耕地利用方面,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土壤固碳与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农田污染防控。

(二)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研究

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约1亿亩,产量不及高产田的一半,突出问题在于专性改良技术缺乏。据此,资源所创建了涵盖生物肥力的稻田质量评价体系,为不同类型水稻土肥力评价提供关键参数;阐明了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养分特征,西南稻区缺有效磷,东南稻区缺速效钾和有效硅,土壤酸化明显;揭示了五大典型低产稻田的障碍机理,研创了低产水稻土改良关键技术和产品。

(三)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我国化肥过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有机资源未充分利用。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创新养分推荐方法,发展有机替代技术。据此,资源所创建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推荐施肥新方法,研发出水稻、小麦和玉米养分专家系统(NE),创新了有机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并研发了基于氮素调控的秸秆高效还田技术。

重点任务
(一)理论创新

我国耕地科技理论创新的方向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地球关键带过程与耕地质量演变;二是耕地退化机理与肥力培育;三是土壤微生物学过程与功能;四是养分高效利用机理与精准管理;五是土壤侵蚀与耕地保护;六是耕地生态服务与土壤健康。

(二)技术攻关(低产田改造)

技术攻关(低产田改造)的方向在于结合区域特征,根据造成低产的原因,适用相应的低产田改造技术。

1. 东北区

低产区域主要位于松嫩平原西部,三江、辽河平原低洼处,小兴安岭、长白山、阴山南北麓丘陵坡地,以草甸土、黑钙土、风沙土、栗钙土、盐碱土为主。以上地区低产的主要原因是盐碱、瘠薄、潜育化、障碍层次、酸化、风蚀、水蚀。相应的改造技术主要有免耕覆盖、秸秆还田、轮作、施有机肥、盐碱土改良剂和退耕还林。

2. 黄淮海区

低产区域主要位于丘陵上部,平原局部高地,滨海低地,以粗骨土、棕壤为主。以上地区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层浅薄、土壤盐渍化、胶东土壤酸化、干旱、沿淮地区粘板涝渍。相应的改造技术主要有秸秆还田、适水种植、完善排灌降盐降渍、调理剂或有机肥降酸。

3. 长江中下游区

低产区域主要位于丘陵、山地中上部及沿海区域,以黄棕壤、棕壤、红壤、褐土为主。以上地区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山地地形起伏、酸化、养分瘠薄、灌溉条件差,沿海滩涂盐渍化。相应的改造技术主要有施用调理剂/碱性肥料、增施有机肥和完善排灌改良盐碱地。

4. 华南区

低产区域主要位于普洱和保山市山区,右江流域石灰岩地区、雷州半岛、海南西北沿海,以及酸化土壤,以砖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为主。以上地区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山地土壤瘠薄酸化、沿海土壤盐渍化、反酸田、冷浸田及潜育化田。相应的改造技术主要有旱地施调理剂和有机肥、潜育化田工程排水和反酸田引淡洗酸。

5. 西南区

低产区域主要位于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及陇南山地,以黄棕壤、石灰岩土为主。以上地区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层浅薄、砾石多,瘠薄、酸化、潜育化、障碍层次等。相应的改造技术主要有聚土耕作或横坡耕作减少水土流失,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

6. 西北区

低产区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北、祁连山山地、环青海湖区,以灰钙土、风沙土、棕钙土、灰漠土、栗钙土为主。以上地区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层薄、干旱、瘠薄、侵蚀严重、甘新区盐渍化、沙化、荒漠化。相应的改造技术主要有恢复坡地植被,修筑梯田地埂;秸秆覆盖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绿肥;修筑植物篱或防护林网;完善排灌,改良盐碱地;发展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

(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三农论坛2023”上的演讲整理,经本人确认并授权。)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8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