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生态振兴   筑牢北疆万里生态安全屏障
返回列表
查看: 132|回复: 0
收起左侧

[生态策略] 筑牢北疆万里生态安全屏障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7-19 10: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王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分析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发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的时代号召,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指明了发展方向、做出了系统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

1.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在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和40%以上的水土流失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享有“绿色长城”之美誉。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建设范围囊括了“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的725个县(旗、区)。目前已完成前五期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2021至2030年是“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期。

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历史上的“三北”地区拥有良好生态资源,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宋代以后,随着战乱和大规模的毁林开荒,森林资源逐渐遭到破坏,西北地区出现大量沙漠地带,这片沃土逐渐沦为贫瘠之地。20世纪50至6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周恩来总理也作出“沙漠化是森林植被被破坏的结果,要防治沙漠化,必须建设防沙林”的指示。为落实中央精神,原林业部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初步形成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1978年8月,原农林部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风沙危害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规划的报告》。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自此,“三北”工程正式启动。

“三北”防护林工程以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以植树造林为重点,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取得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重点突出、规模推进,实现了工程建设数量和质量并重、造林和经营并举、人工措施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从生态效益来看,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自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风沙危害得到有效缓解,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截至工程五期末,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45.59%以上农田实现林网化,61%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从经济效益看,“三北”工程始终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种植、木材加工、林下种/养殖、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绿色富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经测算,五期工程完成的营造林每年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总值可达964.55亿元。截至五期工程末,“三北”地区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3.85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480亿元。从社会效益看,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通过道路绿化、城乡美化等方式,实现了人居环境极大改善。铸就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核心的“三北精神”,生态文化日益丰富。建立起以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沙漠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驿站、公共营地和体验基地,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形成了人人营林、护林、爱林的思想意识,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2.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工程成林率相对较低,防护林衰退风险较大。根据中国科学院“三北”工程40年建设综合评估,工程建设保存率与成林率分别为65.3%和46.9%。工程重点在造林后期的抚育管护不足、缺乏必要经营管理,是成林率低和衰退的重要原因。同时,退化林的改造和修复问题突出,尤其是农田防护林中大规模营造时间相对集中,没有形成幼龄、中龄、近熟、成熟和过熟林梯次。从树种来看,杨树约占90%,工程至今已45年,而杨树寿命只有30至35年,目前农田防护林面临自然衰亡,亟须更新改造。

生态用水的矛盾、水资源承载力的制约愈发显著。“三北”工程区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45%,而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4%,水资源极度短缺问题十分突出。随着“三北”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各方面用水的需求大幅上升,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幅上升,区域用水矛盾愈发凸显。水资源约束在防护林建设之初未被充分考虑,同时造林密度普遍偏高,导致水量失衡,影响树木生长且易导致病虫害发生,也易造成防护林衰退。

治理难度加大,治理成本上升。按照工程最初确定的先易后难的原则,易治理的问题大多已治理或者正在治理,剩下的绝大部分属于难啃的硬骨头。“三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主要采用国家补助的形式进行投资。随着造林成本提高,现行国家补助标准难以满足工程建设实际需要。国家初步建立了营造林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家发改委2021年发布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提高了营造林补助标准,但提升后的标准与实际治理成本之间仍存在缺口。工程投资范围窄,主要是造林投资,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及后期可持续经营费用缺乏。

3.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要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决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认真总结“三北”工程历史经验并在后期建设中坚持和发展。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我们党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高度加强对“三北”工程的系统谋划、整体部署、全面推进,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多方面力量和资源,为“三北”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推进提供了最坚实的领导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工程从起步开始就有总体规划,每期都有专门的阶段性规划,并根据每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对规划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三是坚持久久为功,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问题新变化动态调整优化机制举措,面对各类风险挑战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四是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三北”工程后期建设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目前“三北”地区各类生态工程之间内容有交叉,应加强整合协同,防止治理碎片化、分散化。继续贯彻“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融合贯通、互相支撑,包括与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开发战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等进行有机结合。加强规划统筹协调,根据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抓紧修编“三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将造林、湿地保护、草原恢复、荒漠化治理等内容进行整合和统一规划实施,加强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配合衔接,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

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解决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一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加强科学治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紧摸清“三北”地区详细的水、土、气、生等基础资料和家底,正确把握人工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不稳定性、层次性及动态特征,加强对关键性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对策分析,科学谋划规划后续工程建设的布局、节奏、结构、重点,努力提高工程成林率,有效防止防护林退化,大力提升荒漠化治理效率。二是针对区域水资源短缺的客观现实,高度重视水资源承载能力,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协调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大力发展节水林草。三是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全过程投资模式,加强后期保护、抚育、管理与更新改造等资金保障力度,实行更加精准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全力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来源:光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908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