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农科技   王玉斌 朱洪启:科技小院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向
返回列表
查看: 162|回复: 0
收起左侧

[科技策略] 王玉斌 朱洪启:科技小院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向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9-11 10: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王玉斌 朱洪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回信,让默默无闻的科技小院极富冲击性地进入大众视野。科技小院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主要特征是农业科学领域研究生长驻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种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了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在成为各级政府开展“三农”科技服务工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抓手。

科技小院的历史由来

追溯历史,曲周实验站改土治碱铸辉煌。1973年,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遵照周恩来同志指示,以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石元春、辛德惠等专家为首的盐碱土改良研究组,在河北省曲周县建立了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第一代试验区,开始“改土治碱”,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由此诞生。当时土壤盐渍化程度极为严重的曲周县,72万亩耕地中有盐碱地28万亩,是有名的春旱夏涝“老碱窝”,经过15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1988年所有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在此基础上,农大研究组成员积极推动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并成功推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北方旱涝和南方红黄壤等五大区域的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1993年,盐碱地治理研究成果“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誉为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

二次破题,白寨创新服务科技小院创历史。盐碱地改良治理使曲周实现了粮食“从无到有”,但土壤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壤退化等新生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粮食产量。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以张福锁、李晓林等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在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基础上,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科技小院,将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的科研成果送到“一墙之隔”的农村田间地头,助力当地粮食“从有到好”。团队科研人员走出实验站围墙进驻农家,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科技服务,打通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逐步探索出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效应于一体的科技小院模式。

乘风而上,全国普及转型升级谱新篇。科技小院建设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9年以河北省曲周县为起点,8年内在全国建立81个科技小院,成立之初称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当时为了方便开展科学试验和科技服务,高校多与当地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立科技小院,属于科技小院“1.0版”模式。2018年11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下称“中国农技协”)支持成立了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基于特色产业在全国推广创办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依托全国科协、农技协的组织和人才优势,与各省科协、农业高校以及地方党委政府逐一对接积极推进,属于科技小院“2.0版”模式。如今,面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要求,亟需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打造科技小院“3.0版”模式。

“聚资源、利各方”是科技小院创新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科技小院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表现出很好的内部可持续性和外部可推广性。以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为例,近年来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坚持“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长住、多方支持”,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科技小院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科技小院引起各方关注和积极投入的关键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种体现各方利益的契约联结,能够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共赢,其发展壮大过程即为综合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具体来说,各地党委政府及依托单位通过科技小院,获得了高水平技术团队的驻场指导,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留得下的乡土人才队伍,服务当地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农技协则通过科技小院这一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可持续平台,团结凝聚起了更广泛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而集中资源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并通过协会辐射至更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整体利益协同提升;对于高校(科研院所)、老师和学生来说,科技小院作为集科研及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地,极大改变了农业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破解了我国农业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实痛点,让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使学生能够在生产一线历练锻炼、服务社会,尽快成长为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优秀人才;科技小院作为连接农民和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为各类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加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及时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指导农民群体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更快实现增收致富。总之,“聚资源、利各方”成为科技小院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

科技小院的建设现状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是科技小院快速发展的关键。据我们统计,2019年以来,中办、国办和有关部委文件9次涉及科技小院,明确支持和推动科技小院发展(见表1)。各地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保障科技小院发展。广西、重庆率先专门发文,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重庆、云南等省(市)涉农院校设立专项优先保证研究生名额并配套项目经费予以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各省级科协累计对科技小院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各级农技协聚焦推动科技小院创新发展,提升其组织能力和服务效能,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中国农技协印发《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联盟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明确科技小院的组织架构、申请流程、管理运行、考核评估及其规范约束,各省农技协因地制宜出台相关规章制度。福建、广西、重庆、江西、湖南、宁夏等地发布了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省级联盟管理办法、科技小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技小院建设与管理指南团体标准等,为科技小院健康发展注入动力活力。

11.jpg
科技小院数量迅速增加,类型多种多样。自2019年以来,各地创建积极性高涨,科技小院数量迅速增长。当前,全国科技小院数量达到1048个,覆盖31个省区市,涉及222种农产品,覆盖农业行业59种产业体系,其中包括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的780个(已建423个,拟建357个),中国农业大学创建的科技小院139个,中国农技协批复建立的566个科技小院(中国农业大学参与共建51个),以及其他涉农院校建立的部分科技小院等。截至2023年5月底,中国农技协共在27个省区市批复建立566个科技小院,比2019年增长了近21倍。科技小院类型多样,广泛分布在种植、畜牧、渔业等产业,尤以水果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其次为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传统大田作物相对较少,依托单位包括村委会、协会、合作社、基地、园区等。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科技小院扎根农业农村,以人才、技术、知识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了多重效应:

创新了服务模式,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小院打破了农业技术推广“自上而下”传统模式,转为问题导向的“自下而上”和“上下联动”式。入驻小院的研究生紧扣农民生产问题设置科研选题,与农民一道全程参与农业生产,联合当地乡土科技人才,在导师指导下形成整套切实可用的全产业链生产技术,有效满足了农民需求。同时,将示范田建在农民身边,通过整合各方技术资源,与政府形成合力,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将科技成果送到村户田间地头,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加了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据教育部统计,2009—2020年全国科技小院服务近600个贫困村、4.85万贫困户、17万多贫困人口。据中国农技协统计,2022年211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开展田间试验示范1077处,示范面积13万亩,技术辐射280万亩。特别地,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服务全县110万亩蜜柚产业,小院师生开展减量施肥和改良土壤等研究试验,平均降低成本50%以上,全县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

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知农、爱农、兴农的高层次农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强调,要“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科技小院探索出了一条高等农林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功路子,通过建立田间学校、组织田间观摩、开展科技培训等方式,让研究生走出“象牙塔”、走出学校和实验站“围墙”,以研究生和农技人员“双重身份”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培养了一批知农、爱农、兴农的新时代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被列为2022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十大热点,先后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第五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成为全国研究生培养的典范。此外,2019年开始,在教育部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以曲周为基地开办“科技小院非洲班”,先后为10多个非洲国家培养了60多名农学类学生。据中国农技协不完全统计,2022年211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入驻1200余名研究生,累计撰写2.6万余篇日志,申请专利230项,发表学术文章463篇。

创新了科普路径,提升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各地科技小院师生,以科普形式把二十大精神和实用农技送往田间地头,绘声绘色讲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故事。同时,科技小院入驻师生通过入村入企培训、田间学校、科技长廊等方式,积极培养乡土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大力传播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协调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与当地政府结合,探索分散小农户普及推广农业技术路径,实现整村、整乡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建设科技胡同、制作农事提醒牌和举办科技大讲堂、作物高产高效竞赛等活动,普及推广农业技术,覆盖周边4个乡镇、48个村庄、20000农户,服务合作社和服务大户100多个,“种地有疑难,科技小院来帮办”在当地家喻户晓。据中国农技协不完全统计,2022年211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农民培训班2000余场次,受益农民20余万人次。

科技小院建设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发展不平衡,总体规模偏小。近年来科技小院数量增长很快,但是,科技小院尚处于成长期,总体规模偏小,且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三部门对68个单位支持建设的780个科技小院为例,在31个省区市中,科技小院数量最多的是河北54个,其次是山东52个、新疆37个,西藏仅有1个;同一省区内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如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中衡水、唐山各有1个科技小院,而张家口、邯郸分别有16个和11个;68个培养单位中,科技小院数量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大学(58个),数量在40个以上的培养单位有2个,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48个)、西南大学(41个),除此外,数量在5个以下的培养单位有17个,数量最少的培养单位仅有2个科技小院。当然,这与各地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当地涉农院校的工作基础及其积极性密切相关。

管理机制不健全,规范化程度较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三部门发布《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后,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文件明确了三部门的支持保障任务,但部门间的协同管理机制、各系统科技小院间的联合关系尚未捋顺,难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地方部门、涉农院校、依托单位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还不健全;部分学校涉农研究生数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教师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科技小院研究生长驻时间较短,研究领域较为单一;部分地区科技小院工作制度不完善、运行不规范,动态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与奖励机制尚不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加强。

经费保障能力不足,影响科技小院高效运转。科技小院建设经费主要从各省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等专项经费划拨,也有部分高校给予专项补助及研究生导师项目经费等支持,用于保障研究生长期入驻日常开支。但随着科技小院数量不断增加、建设规模快速扩大、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原有经费渠道难以有效支撑发展需要,加上经费来源不稳定、保障不足,科技小院高效运转、协同创新、转型升级受到很大影响。

科技小院未来发展趋向

数量更多、覆盖面更广。随着科技小院被陆续写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文件,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全国各地掀起积极申报建立科技小院的热情,入驻生产一线的研究生深受鼓舞,在导师指导协调下,老生新生平稳交接踏实工作,保持了科技小院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目前有2000多个的农业生产县区,以每个县域建立1—5个科技小院进行规划,全国需要建立2000—10000个科技小院。这样,科技小院才能由星星散点进而连成线、穿成网,精准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带动各地主导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县域全覆盖和主要农业产业全覆盖,进而通过线上、线下技术成果辐射全国,逐渐形成一个效率高、影响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

组织化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各地在积极申报建设科技小院的同时,理应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动科技小院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上,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有效一个,实现科技小院数量与质量同步“双升”。随着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的成立,涉农院校、省级科协、省级农技协等相关机构以及各地科技小院加强联合,不断提升科技小院联盟的组织化程度,持续优化科技小院健康发展良好环境。申报、运行、评估等方面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运营机制、监督机制、退出机制与预警机制日臻完善,科技小院清理整顿和等级评定稳步推进。目前,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已对第一批创建的科技小院进行了全面评估,对于规范科技小院发展和提升整体质量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将与其他组织融合共生协同高质量发展。科技小院汇聚了科协、高校、政府、企业等各方资源优势。在经营内容方面,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农技协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融合,创新服务形式,完善利益联结,丰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为校外教育研学基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小院将更多地对接教育部门和学校,为其开展科技教育和劳动教育服务提供规范的实践场所;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下,相关部门统筹协调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渗入,运行资金不足难题有望得到较好解决,各方合力推进科技小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使“小院”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来源:《国家治理》2023年8月上)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38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