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农科技   揭秘玉米丰收背后的“科技密码”
返回列表
查看: 211|回复: 0
收起左侧

[科技策略] 揭秘玉米丰收背后的“科技密码”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10-25 11: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今年,是我国启动实施粮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第一年。单产提升潜力最大的是大豆、玉米两个作物,今年全国共有19个县被列入首批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示范县。秋收时节,总台央视记者来到了位于辽宁西部的示范县彰武县进行调研,看看今年玉米增产的情况如何。


玉米是辽宁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今年播种面积达到了4100万亩,占辽宁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三。今年入选全国实施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的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目前,全县耕地面积的67%都种植玉米,而其中一多半的玉米是种在沙地里。那么沙地里种玉米,产量如何呢?




11.jpg

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 李少昆:今年辽宁彰武县、喀左县,和专家一起测产,结果非常令人震惊。一般产量也就是500公斤左右,但是测产的结果,测了9个千亩和百亩田,8个达到了1000公斤,等于是产量翻了一番。


如此高的产量,是怎样实现的呢?


种了20多年地的种粮大户孙继刚告诉记者,以前大家都是用普通方法种植玉米,不但达不到固沙改变土壤的目的,反而会让土地越种越沙化。




22.jpg

孙继刚带记者来到离这块地五米之外的地方,这片田就是他今年按照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推广使用的密植技术、水肥一体化种出来的田地。




33.jpg

辽宁省彰武县某合作社负责人 孙继刚:这是收完的地,你看不见沙子了。这个根系很茂盛,也固沙,这个根系就能把沙固住了。第二,秸秆也非常多。所以,这个地就是越种越肥沃。


记者:秸秆会一直留在这吗?明年再种的时候,怎么处理它呢?


辽宁省彰武县某合作社负责人 孙继刚:现在,秸秆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开春就把它打成草包,每亩地的草包还能打12包,去年价格是12至13元一包,这样一亩地增加了一百多块钱。




44.jpg

今年,孙继刚通过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带领合作社种植玉米面积达到了15000亩,全部实现了增产,其中9000亩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




55.png

辽宁省彰武县某合作社负责人 孙继刚:你看普通种植玉米,看它俩的区别。之前我们这边是广种薄收,当地老百姓有一句顺口溜: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今年的苞米,长势非常好。之前没有这个好技术,我都不敢想象。今年都种出吨粮田了,让地越种越肥沃。




66.jpg

辽宁省彰武县常务副县长 褚佳琪:今年彰武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总面积是20.6万亩,从目前丰收情况和粮食测产的实际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


密植:玉米高产的“金钥匙”


记者在调研中注意到,不论是专家,还是种粮农民,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密植。要实现玉米单产的新突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科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从原来的每亩3000多株,增加到现在的7500株,这样翻倍的种植密度,可不是简单就能实现的。


玉米喜欢通风透光,因此高密度种植给玉米的天然属性带来了挑战。这也意味着原来采用玉米行间距均等的种植方法并不适用高密度种植,而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方法,既保证了玉米喜欢通风透光的天性,又提高了玉米的水肥供给。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张书萍:我们的肥和水在窄行进行精准供给,它的根系能够充分利用吸收好水肥。




77.jpg

采用宽窄行种植法,能够让每株玉米都处于边行,这样可以很好保住玉米喜欢“溜边透气”的天性,还能提高每一株玉米吸收营养的效率,加快田间的通风性,有效抑制因田间湿度过大而引发的多种病虫害。




88.jpg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张书萍:这样更利于它营养成分的转化,物质转化,最终实现高产。明年交替轮作。宽行变窄行来播种,窄行留到根茬上去固沙。


水肥一体 保苗保土增产增效


据测算,今年在辽宁彰武的20余万亩玉米示范田里,玉米产量比前三年平均提高了63.8%。而这背后,除了密植,还有一项重要的技术就是“水肥一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张书萍:水从外边大的营养罐注入这个粗粗的管子里,然后通过管带再往前走,从管带一侧到毛管里再滴出,这个就是水和肥的营养液,向玉米植株供给。




99.jpg

在现场,农业专家告诉记者,水肥一体调控,必须按照气候的干湿程度,土壤的有机物来配比。在地头的水肥控制室里,记者看到了三个储肥桶,这分别是玉米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重要营养元素,这些水肥经过滤器通到智能控制平台,然后进入循环系统管网,精准输入到每一株玉米根部。




100.jpg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张书萍:我们是在玉米植株生长达到六到八展叶的时候,进行一次化学调控,这样玉米的基部结间距离就缩短了。正常植株高度,它结间的距离有的是二三十厘米,这个明显缩短了很多,它的抗倒伏的能力就增强了。


记者:除了抗倒伏之外,这样的一个技术调控还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张书萍:第二点就是根系会下扎,它根系下扎深度好,抗倒伏能力也增强,通过我们这种种植方式、技术管理,它的根系在沙土地上种植,已经下深有不止50多厘米了。通过这种种植方式,也起到了防风固沙的效果。


水肥一体精准调控,既能保证玉米健康生长、土地有机物的平衡,又大大减少了水肥的浪费。据初步测产统计,彰武县20余万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共计减少化肥用量1030吨,节水3090万立方米。预计增产1亿斤,增收1.2亿元。


良种攻关!助力粮食稳产高产


在彰武县的田间地头,我们解锁了玉米单产提升背后的“科技密码”。接下来,我们走进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种植研究所,去看看良种是如何助力玉米单产提升的。


记者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看到,上万穗玉米堆满了房间,这些都是辽宁全省种植的玉米品种。在工作室的桌上摆放着三个玉米品种,它们就是在彰武县创造“吨粮田”的大“功臣”。




101.jpg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种植研究所所长 张洋:特别是辽单1209,这个品种在彰武实现了大面积籽粒直收。随着市场上对品种全程机械化的要求,我们很早就开始了早熟、耐密、易机收,新品种的选育过程。


目前,辽宁省种质资源库保存各类种质资源共5万多份,设有随用随取的短期库,保存6-10年的中期库,以及保存50年以上的长期库。在零下18度的种质50年保存库里,这些种子并不是一直处于“冬眠”状态,而是过几年就会把它们“唤醒”。




102.jpg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隋国民:过几年还要抽查它的发芽率,芽率不行了我们重新再繁育,通过循环种子能一直保存下来。这个种子就是一份二维码,一扫这个种子什么性状,有什么特点,整个都很清楚。


目前,辽宁省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收获已陆续进入收尾阶段。今年,辽宁省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粮食作物总体长势明显好于常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已成定局。




103.jpg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 白晨辉:我们继续抓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通过项目实施,把好的技术模式推广向农民,把科学种田,提高单产的理念也普及给农民,带动全省玉米生产水平的提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38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