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为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贡献高校力量
返回列表
查看: 88|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为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贡献高校力量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22 10: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赵茂程(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新时代新征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1.高校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任务

   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阵地,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的历史担当。马克思主义文化史观认为,人类的教育与学习促进了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在推动文化代际间纵向传递,确保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保持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校始终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培养了一大批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让中华文化在民族复兴中赓续不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着力引导青年学生赓续文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发扬光大,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文化创新的时代重任。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根本上在于其始终保持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内在品质。高校人才荟萃、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场所。我国高校立足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不断涵育科学、人文、创新的理念,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传播的现实需要。中华文化传播与高等教育相辅相成。高等教育植根于中华文化培育人才,中华文化需要通过高等教育传承与发扬,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既是中华文化宣传推广的重要渠道,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育优秀人才,将科学与人文精神绵绵不断地传递到社会,对社会文化起着积极的导向和辐射作用。同时,高校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积极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推进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着眼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原则。这也为高校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今世界文化合作与博弈并存、借鉴与较量同在的多元图景中,文化自信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青年大学生能否坚定文化自信,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科学深入阐释了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明晰了文化自信在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中、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也为高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各方面,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秉持开放包容。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和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高校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秉持开放包容,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又是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演进趋势的准确把握,对于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理解不同人类文明形态的价值意蕴和深刻内涵、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等重大命题给出了中国答案,也为高校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做好中国与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桥梁,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坚持守正创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时代高校思想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持续广泛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课堂、融进校园。在这一进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和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为高校坚持守正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3.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自觉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学生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贡献智慧。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青年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弘扬奋斗精神。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把中华文化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中,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树牢强国复兴有我的责任担当。

   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主力军,应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自觉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清醒的理论自觉、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强理论创造和学术创新,大力推进重大基础性学术工程,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深化文化经济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推出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高质量优秀文化作品。构建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服务体系,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学术支撑,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让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焕发新的蓬勃生命力,就应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化交流互鉴。高校应当发挥文化辐射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搭建世界科学文化交流平台与阵地,加强学术互访和文化互通,积极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共同体建设。坚持教育引导更多兼具国际视野和爱国情怀的青年使者加强对话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理解,更好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助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挖掘凝练中华文明经典符号内涵,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为中华文化高质量传播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用好新兴媒体传播矩阵,融合多元叙事,汇聚强大的传播合力,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世界表达,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进一步强化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职能,主动肩负起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历史使命,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高校力量。(来源:光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