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速继明: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
返回列表
查看: 224|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速继明: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1-30 09: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速继明(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充分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又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换,以满足当代社会实践的需要,并重视处理好开放包容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不仅有着全新的时代特征,还体现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品质,向世界传播中国话语、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生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民族与世界的统一,彰显了新时代文化理论的新特点、新突破、新高度。

立足伟大实践,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在探索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互动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遵循,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命题,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

坚持胸怀天下,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第一次揭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作出了战略擘画。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领域的一对典型范畴。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体”“用”贯通,在先秦典籍就已出现“体”与“用”的相关论述,如《荀子·富国》载有“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而“明体达用”的正式主张最早源于北宋理学先驱胡瑗,他认为“明体”即“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到了清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会通》中明言“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经过历代的重释与践行,“体用”思想显示出一致性、统一性和贯通性。

从内涵看,“体”强调的是主体、本质、根本原则,“用”强调的是功能、现象、具体方法。“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蕴含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关于实践论方法论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强调文化的多元性,主张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本质上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所强调的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内涵一致。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来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基于实践的文化理论,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注重文化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和实践导向,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领导文化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阐明和体现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和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的重要特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也对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科学把握文化发展之道、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路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离不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中国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激活,才能滋养出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智慧源泉。我们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实现其现代性转换,这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要求。

三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固有传统与基本论题,“体用”思想贯穿于中国哲学的历史与现实,不仅承担着中国思想体系方法论的重要角色,更关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回应时代之问中,从“体”“用”两个维度彰显了思想新高度,体现了“明体”和“达用”的辩证统一。

明体方可达用,执一始能驭万。“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不仅彰显了赓续文脉的坚定文化自信,还体现了强国复兴的强烈文化担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强调的是思想认识层面与实践应用层面的结合,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结合,是“治道”和“治事”的结合,既要求注重“有体有用”“体用统一”“体用贯通”,又主张“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革故鼎新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澎湃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把握固本培元与革故鼎新的辩证关系,让古老的中国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丰厚滋养。

在“明体”中“达用”,在“达用”中“明体”,在体用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中互相贯通、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髓要义,还传承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体用论资源,不仅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还深刻诠释了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从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次去把握当代中国的文明角色和文化使命,通过融通思想认识和实践创新,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和实践高度。

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只有植根本国和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立足鲜活的社会发展实践,才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与民族精神独立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于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也基于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代表着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仰。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有独立自主之精神,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定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着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遵循文化建设规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秉持开放包容,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023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给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的复信中指出:“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如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等,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交流、碰撞、互鉴中,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秉持开放包容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向新征程加强文化建设的时代任务,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开放包容的优秀传统,不仅尊重和包容外来文化,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包容的心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不同文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打破交流壁垒,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向世界传播中国话语、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以“中华文明之新”努力彰显“人类文明之新”,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深厚历史底蕴的体现,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文化建设所需要秉持的重要理念。从特征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守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又一突出特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创新性推动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创新”强调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推进文化建设。守正创新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历史内涵,更好地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和当代中国实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持之以恒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1月(上)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