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唐克俭:武冈市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返回列表
查看: 152|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唐克俭:武冈市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738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4-12 09: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唐克俭(时任中共湖南省武冈市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期,我紧扣乡村振兴主题,针对乡村振兴规划与乡村建设行动、产业就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乡风文明建设、结对服务主题活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七个方面,通过走访、现场察看、群众座谈等方式,深入基层调研,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深刻剖析主客观原因,找准工作改进的办法举措,全面巩固脱贫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武冈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

武冈,曾是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县(市)。脱贫摘帽后,武冈抢抓列入全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创建的契机,创新推行“1131+”即“紧扣一个乡村振兴规划,落实一个防返贫监测机制,分年度建立乡村振兴工作任务、重点项目、政策保障三张清单,派出一支驻村队伍,加常态化调度”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图景的雏形展现。2022年,九个一体化发展模式被评为“湖南省乡村振兴十大优秀典型案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典型做法获省政府通报表扬。

(一)科学谋划,精准制导绘蓝图。坚持以乡村振兴总揽全局,围绕“干什么、谁来干、如何干”绘制施工图和时间表。组织领导。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书记工程”,高效运转市、乡镇(街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和村(社区)乡村振兴办公室三级作战体系,健全完善“市团领导联乡镇(街道)包线、科级干部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包户”机制,通过主要领导亲自策划、分管领导高频调度、市团领导联点示范创建、18个督导组常态督导、18个乡镇(街道)交叉检查,全面压实主体责任。规划先行。科学编制《湖南省武冈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武冈市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和5个专项子规划,形成规模合理、功能完善的“一核两翼三中心镇五示范镇百特色村”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特别是坚持“多规合一”,分类分步实施各村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目前全市299个村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要素保障。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推行重大民生事项票决制,实行事前论证入库、事中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全生命周期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健全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每年安排至少1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乡村产业等乡村建设用地。

(二)健全机制,精准施策兜底线。坚持把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时监测。全面推行“四结合四不”高效联动机制和“三员三网”防返贫监测机制,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和干部走访排查、平台风险预警三种方式互为补充,确保监测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特别是坚持“一户一画像”,通过问、算、核、判、评,为全市191482户农户精准画像,对纳入省平台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的1071户2675人实行“四色”精准管理。结对服务。严格落实“一对一”重点帮扶、“一对多”结对联系,组织开展“结对服务大走访,我为群众办实事/消费帮扶进农家/生产助力促增收/全面排查消隐患/夜宿农家促整改/单车干部访民情/排忧解难促提升”等系列主题活动,落实十一项主要套餐式帮扶措施,今年全市187个单位7555名结对服务责任人为群众解决困难2.2万余个,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5.3条。稳定脱贫。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在原脱贫攻坚政策支撑基础上保留、优化、调整、新增政策47项,同时坚持因人因户、因类因村施策,做到项目到村、政策到户、滴灌到人。2018-2020年全市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委托帮扶2755户8212人均已按协议兑现到位,脱贫劳动力就业率93.68%,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困难人群参保率、饮水安全覆盖率100%。

(三)因地制宜,以点带面促发展。立足武冈实际和各村特色,统筹推进“五个振兴”,致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产业振兴。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粮食安全,深入推进“六大强农”行动,全面推行“农民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08家、家庭农场1508家,形成“1(粮食)+6(生猪、铜鹅、杂交水稻制种、现代渔业、奶羊、温氏养鸡)”乡村产业格局,武冈连续十年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2022年获评省“数商兴农”示范县(市)。人才筑基。坚持政策引才、情感召才,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近年来成功引进杂交水稻、农业机械化、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鱼类遗传育种四个院士团队,引导187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投身乡村振兴,4012名武冈籍成功人士、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全市301个村(社区)每村至少培有农村实用人才1名。移风易俗。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工作,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门前十小”惠民工程示范点76个,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4万余场次,常态评选新时代文明实践星级户、文明实践标兵以及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婆媳等,“移风易俗讲文明”在武冈广大农村地区蔚然成风。示范创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光纤、班车、水泥路硬化路、广播电视等村村全覆盖,群众实现就近就医就学就业。同时,按照“八要八不要”“八有八严禁”要求,全面掀起“人人参与”的幸福美丽村庄创建热潮,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88个、幸福美丽院落292个,武冈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市区”。

(四)党建引领,统筹联动出实效。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头雁领航。在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的基础上,常态化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销号,注重在产业一线、技能人才、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特别是全方位监督和考核乡村基层组织及其带头人,坚持“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确定十条增收路径,稠树塘镇甘田村和龙溪镇歧塘村入选湖南集体经济百村案例,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驻村帮扶。坚持把驻村队伍建设作为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健全“派训管用爱”五位一体驻村帮扶工作机制,415支工作队921名工作队员扎根乡村、走进群众,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特别是探索理论教学、分组讨论与走村观摩、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为全体驻村工作队员充电蓄能、找准定位;建立出勤、履职、成效“三张清单”,规范驻村日常工作纪实管理,工作队员每月吃住在村不少于20天。村民自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修订村规民约,健全家务长调解协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乡贤参事会工作机制,完善四议两公开一协同、小微权力清单、民议民决民评流程,实现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目前全市301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自治章程制(修)订、法制审核和备案覆盖率100%。

二、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短板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通过调研走访发现,武冈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

(一)产业短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目前乡村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主要存在竞争力不强、面积规模小、产出效益低、市场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发展基础弱。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自我累积不足,自身发展产业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农业生产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回报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对社会资本资金的吸引力不够。另外,道路、网络、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极大影响资本进入农村的意愿。以武冈交通设施覆盖情况为例,虽村村通公路但高速公路出入口仅3个,虽有机场但未通铁路,运输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乡村产业原材料及产品的交换效率、劳动力的迁移。二是要素激活难。发展乡村产业,土地、技术、市场、人才、渠道、信息、资金、法规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目前武冈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融资机制不完善等短板问题明显,特别是乡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土地存地流转规模偏小,不利于集中开发,一些发展前景好的新业态新产业项目因缺乏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落地。三是特色品牌少。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是乡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但目前乡村产业存在盲目选择或同质化现象,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的问题。比如,小农户在生产管理、市场拓展、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多处于单打独斗、收益较低的种植生产环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比如,农家乐等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或休闲农业基本同质化,除了规模不一样外,观光、体验几近雷同,而景区服务差等问题同样存在,失去了乡村的独特价值。

(二)人才短板。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行动主体,也是推动乡村内生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虽然近年来武冈出台了系列支持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引导政策以及农业农村发展策略,但乡村人口流失问题并未从根本得到有效解决,留下的大多为“三留”(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人员,普遍存在年轻人少、劳动力少、创业者少这“三少”难题,生态种养、乡村旅游、电商直播、市场流通、大数据等专业技术人才稀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农业战略科学家、创新团队严重匮乏。主要原因有:一是引才环境仍然不优。乡村在住房、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方面,以及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环境保护、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方面,仍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即使拿出真金白银的优惠措施,对广大年轻高校毕业生或技术人才吸引力也极为有限。加之武冈地处内陆不发达地区,市财政十分有限,在奖补政策上难与发达地区城市竞争。二是育才培养不够精准。对人才的培养、使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现有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与农村人才实际需求贴合度不高,农村人才发展模式短时间难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比如,在农村生产经营人才培育过程中,由于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学内容流于形式等因素,尚不能充分满足学员生产经营实际需要。三是留才机制尚未健全。农村人才在评价、选拔、使用上,还没有形成符合农村人才特点的评价、选拔、激励机制,“按绩取酬”“多劳多得”还没有真正实现,平均主义现象突出,人才流动机制不畅。特别是乡村工作普遍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缺乏向上交流和晋升的渠道,很多优秀人才难以长期坚守乡村。

(三)文化短板。在过去长期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乡村文化逐渐被遗忘。乡村文化的振兴,需要人们重新关注并爱上乡村生活和文化。近年来,武冈尽管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乡村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处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距离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有:一是建设整体滞后。目前,乡村建设主要还是以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为主,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对乡村文化元素的保护明显不够,乡村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红色文化、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传承难,有些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受到不可逆转的损毁。二是队伍出现断档。农村现有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且老龄化严重,多数乡村文化管理服务人员业务不熟,乡村文化领军人才极度匮乏,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作、文化管理等专业人才断档,导致乡村文化面临断代传承和失传的威胁,乡村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三是活动质量不高。文化活动较少且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文化氛围不浓,群众参与积极性不够。比如,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方面的陈规陋习还未根本消除,个别的婚丧甚至还有上涨蔓延势头。

(四)生态短板。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乡村生产生活的持续发展。目前,武冈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仍然底子薄、欠账多,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土地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农村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不到位、扰民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有:一是思想认识不足。受过去思维习惯等影响,村民生态环境意识相对薄弱,如生态环保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家卫生与他人无关,村里莫管。个别乡村片面认为乡村振兴只是经济问题,对乡村生态环境工作认识不清,一些工作研究、落实还不够深入。二是发展意识不优。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比如,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村民和企业盲目追求利润,采取无节制开发手段,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耕地、土地质量下降,面源污染威胁土壤、水环境,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三是整治推进不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不平衡,集镇街道整治标准较低,村庄公共区域整治不深入,电力、通信、有线网络“三线”建设混乱,一些建成的环境基础设施运行效果不理想,农村污水治理还存在明显短板,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水平不高。四是要素保障不够。治理乡村生态环境的投入资金不足,管理运行不到位,导致基础设施缺口明显,难以发挥治理效果。比如,农村污染源存在点多、面广、污染小的特点,治理成本高、监管力量不足,导致一些环境问题被长期搁置。五是制度约束不力。法规政策体系仍不健全,我国生态环保立法多以城市环境治理为背景,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水土不服”现象。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村规民约对村民约束越来越小,乡村环境治理尚未形成良好有效的法规秩序。

(五)组织短板。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乡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更是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当前,乡村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等问题。特别是个别村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很好地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工作优势。主要原因有:一是领头雁选择不够优。现有村干部年龄仍然偏大,少数年龄较大的村干部无法胜任数据报表等工作,在开展村级工作尤其是推动发展上不愿苦干、实干,而后备力量储备短缺;一些派驻单位为了保证单位运转,选择了能力不够强或临近退休的老同志驻村。二是班子队伍管理不够严。少数村级班子民主管理制度虚设,党员、村民代表参与议事决策少,财务管理混乱,村务公开效果较差,群众意见大;部分村干部纪法意识淡薄,工作程序不规范或存在侥幸心理,造成了一些微腐败等问题;有些村支“两委”干部、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在工作中仍然存在“应付式”走访、“接济式”帮扶、“填表式”服务等现象。三是党员作用发挥不够好。有的村党组织探索“党建+产业”新路子不够主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可行方案;有的农村党员年龄老化、能力偏弱,在联系群众、带富致富、推动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存在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四是群众参与引导不够广。乡村振兴既要政府“搭台”更要农民“唱戏”。目前,有部分村是政府单方面地主抓、主推一些需要共同努力的乡村事项,农民群众反而缺席、失语,漠然旁观。比如,在村庄规划、幸福美丽村庄创建时,没能充分调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往往就出现了“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普遍现象。

三、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

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不动摇,统筹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武冈样板。

(一)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破除制约“人、地、钱”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帮助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在产业发展、稳岗就业中增收,在增收中激发强劲内生动力。加快“人”的集聚。常态化开展都梁人才看家乡、谈家乡、建家乡和武冈籍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鼓励在外创业有成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工回乡创业创新;出台相关激励机制,下沉驻村帮扶、结对联系力量,引导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投身乡村振兴,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等下乡兴业;改造乡村教育体系,帮助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一技傍身,加快从小农户中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形成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畅通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者等职称技术水平评定渠道,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机制,允许乡村人才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发挥“地”的效应。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耕地,健全完善耕地复耕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良田粮用;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各村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动村民以土地股份形式入社,推动村内土地成建制流转,由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对引领农业多功能发展和三产融合的企业和工商资本给予用地政策支持,并结合产业发展规划需求统筹协调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置换,提高土地复合利用效率;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破解“钱”的难题。持续抓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健全统筹机制和监管机制,努力提高涉农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确保资金管得住、用得准、见实效;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处理好个体和共同体利益的长效关系,把分散的农户通过劳动联合或资本联合的方式组织起来,盘活利用农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通过确权、颁证、流转等程序推进村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明确集体与个体的产权关系和权益归属;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产业提供相对大额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有效对接产业短期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特别是探索解决涉农经营主体因缺少抵押物和担保人而遭遇的“贷款难”问题,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三农”能力。

(二)统筹规划建设,进一步找准乡村振兴“最优解”。坚持内外兼修,全面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致力打造武冈特色的和美乡村发展模式。修缮村庄规划。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充分考虑村庄产业发展定位、区域资源禀赋、本地文化特色,合理统筹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因村制宜完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确保留住乡风乡韵乡愁,避免“千村一面”。特别要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结合实际借鉴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湖湘千万工程”要求,以幸福美丽村庄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不一哄而上、刮风搞运动,也不被动等待、无所作为。提升设施服务。充实乡村振兴项目库,加大争资引项、招商引资力度,优先实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项目,加大向村覆盖、往户延伸力度,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气讯等生产生活设施,加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共体、养老服务联合体,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健全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做好长效管护“后半篇”文章。优化人居环境。抓实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摒弃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探索形成“生态+”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相得益彰;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高标准推进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高质量推进农村卫生厕所革命,高效率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乡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村庄整治向功能品质提升迈进,让农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宜居、更加美好,让乡村振兴不仅有“富裕的里子,更有靓丽的面子”。

(三)发展壮大产业,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共富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培育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全产业链条,才能充分释放乡村产业的巨大潜力。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带动实现农民富裕富足,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在特色优势上着力。立足资源要素,坚持“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围绕“一只鹅”(武冈铜鹅)“一粒种”(杂交水稻制种)“一尾鱼”(现代渔业)“一枚果”(罗汉果)“一栏猪”(生猪)“一笼鸡”(温氏养鸡)等“六个一”产业重点,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选定产业发展,做好做足农村“土特产”文章。特别要持续开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年行动,因地制宜用好用活发展渔业、入股共建、流转土地、承建项目、支农贷款、合作经营、盘活资产、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发展物业物流等十条增收路径,切实以产业振兴带动强村富民。在链条延伸上着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推动现代农业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善于把握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打破产业层次与价值利益链中的藩篱,通过农业+互联网+物流网,把生产、品控、仓储、冷链物流、交易、营销各个环节一体贯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等产业模式,着力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促进产业产值整体提升。在主体培育上着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意愿强烈,具有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优势。因此,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有效路径。必须坚持政策拉动、龙头带动、资金驱动,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育造就一批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切实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在利益联结上着力。坚持把产业就业作为提升脱贫群众造血功能的治本之策来抓,鼓励“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推动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特别是脱贫群众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全链条、硬约束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项目的收益尽量下沉到户,把更多机会和收益留给农民。进一步完善村集体经济“连村联创”模式,打造村集体和村民利益共同体。同时,积极探索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鼓励地方财政支持政策和金融、保险、担保等部门协同发力,帮助农业主体增强抵御风险的韧性。

(四)注重五治融合,进一步打造乡村振兴“共同体”。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必须积极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善治路径,健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政治把稳治理之舵。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通过做实基层党建工作、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深化“清廉乡村”建设、开展“三湘护农”行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更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动力。以自治夯实治理之基。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机制,保障村民民主权利,引导村民自觉践行村规民约,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特别要还原村级组织“党建引领下的村民自治”的关键定位,将自上而下的国家资源与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有效对接起来,确保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交由农民决定、满足农民需要。法治拱卫治理之门。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武冈、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优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配置,通过普法夜校、普法课堂、法律进村等多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法律意识、提升法治素养,突出解决普法难、用法难、执法难、监督难等问题,致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以德治厚植治理之能。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等平台载体,采用微宣讲、微党课、宣传墙绘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活动,着力解决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智治开拓治理之道。打破传统治理模式和技术条件限制,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善治,推进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解决“信息共享难、业务系统多、联动管理堵、服务渠道杂”等共性难题,有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在网格走、事在平台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3年第4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8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