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生态振兴   张凤荣:从疫情应对看耕地保护与生态优先的关系
返回列表
查看: 739|回复: 0
收起左侧

[生态策略] 张凤荣:从疫情应对看耕地保护与生态优先的关系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3-18 09: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张凤荣(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期,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初步实现了稳定局势、扭转局面的目标。为了阻止疫情蔓延,无论城市还是村庄,均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隔离及封闭式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充足的物资尤其是食物的供给,是正常生活持续、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和支撑。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不管是过去没有解决温饱的经济落后年代,还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及如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护一定面积和质量的耕地是基础
  粮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物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与往年同期(春节期间)相比,食品价格基本稳定。在严峻的疫情面前,我们能够“心里不慌”,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供应。回想2003年SARS疫情期间,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可以实现物价稳定、社会安定,也与农产品这个“压舱石”供应充足息息相关。
粮食也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这次疫情发生后,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航空公司停飞中国航线,这给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也将影响商业贸易交易。进一步讲,如果事态发展下去,粮食等农产品进口受阻,那就意味着带来的并不仅是经济损失。美国前国务卿、世界著名战略外交家基辛格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粮食不能自给,一旦被别人卡了脖子,将关乎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正因为如此,这些年中央反复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13连增,不但消灭了饥馑,而且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升,粮食却出现了巨大缺口。前些年,中国只是进口少量的优质大米和小麦,几乎不进口玉米,坚持自给自足。但是,这种现象正在发生转变。现在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还逐渐把玉米、小麦、大麦和大米等谷物,纳入其大宗进口产品名单。2017年,中国粮食进口1.3亿吨,大豆和稻米进口量世界第一。据《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8年我国粮食自产近6.6亿吨,但进口了2000多万吨谷物和8000多万吨大豆,而且还有几百万吨的肉食进口。据测算,2020年中国粮食缺口依然达1亿吨以上。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既“藏粮于技”,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坚持“藏粮于地”这一基本国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新冠肺炎疫情只是我们面临的一种不确定性突发事件。从全球范围来看,不确定性突发风险还包括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旱灾、洪灾、蝗灾等)、贸易封锁、战争以及其他瘟疫等。世界各国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即使没有国际政治方面的考量,仅仅是为了自保,也会采取隔离、封锁、禁运等方面的应对策略。中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我们在粮食安全上不能有任何闪失,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自然资源管理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就必须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从政治角度来讲,保护耕地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生态优先并不是农区再野化
  进入农业文明,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不再饥一顿饱一顿过日子;日常营养有了保障,人类的寿命比一般动物要长得多。人类开垦荒野为农田,建立起了生存繁衍的空间。农田与农舍构成的农业空间,也使得人类不再与禽兽生活在一起,免受了诸多疾病感染。例如,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历史上有过五场死亡人数最多的瘟疫,其中每场瘟疫的死亡人数都以万为计数单位,这五场瘟疫都是鼠疫。其中于1855年开始在中国的云南暴发的鼠疫,前后历经近50年,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人数达千万。当单位面积鼠类多,鼠疫流行时,如果该地区又有居民点的话,此地暴发鼠疫的危险极高。因此,灭鼠就成为防止鼠疫发生的最有效手段。现代农区不再有鼠疫流行,与农区(包括农田与农舍)灭鼠是分不开的,也与农区的鼠类自然栖息地大量减少不无关系。又如,血吸虫病曾经是危害民众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上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甚广,遍及南方12个省市,患病人数达千万,受感染威胁的人口超过1亿人,人民群众把这种病叫“瘟神”。血吸虫病的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感染中间宿主钉螺,并在其体内发育繁殖,最后形成尾蚴,而当尾蚴遇到人体,就会从皮肤侵入体内致病。钉螺作为水陆两栖生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水网湖沼低平原区,人们因生产和生活接触疫水而感染。防治血吸虫病,除了血防和加强粪便卫生管理外,就是改变钉螺的孽生环境,主要是结合生产与兴修水利,控制水位,再应用杀螺药,从控制钉螺数量到降低钉螺密度,最后消灭钉螺。因此,从防疫防病的角度来说,生态优先并不是要农区再野化。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中农田及其养活的人是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是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对那些严重退化且威胁生态安全的陡坡耕地、干旱区的沙化耕地等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毕竟这些耕地最终将丧失生产能力,而且影响下游下风的生态环境。生态优先,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再也不能不顾水土流失、风蚀沙化,通过开垦生态用地来保障粮食安全,也就是说不能再开垦那些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的其他土地,如沼泽等。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时代的产物,无疑是正确的发展方向。生态优先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战略层面的,在战术层面上还要酌情考虑。从技术可行性上来说,生态红线和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划定缺乏定量化划定的技术方法。因此,在战术层面上,当我们无法划定生态红线,或确定不了需要多大面积的生态用地才能够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或让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不至于消失时,我们就应该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确定耕地保护面积,因为耕地保护多少、保什么样的耕地(生产能力),保在哪里,是可以根据耕地的等级(有农业地分等成果支撑)及其产能和需求(国内基本保障,国外适度进口)定量计算出来的。当然,如果有某些物种就是分布在中国,我们不保护,这个物种就会灭绝了,那我们必须要退耕,恢复生态、扩大保护区面积,这就是生态优先的战略意义。
  必须提出,耕地保护与生态优先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保护一定面积的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就是为了不再开垦可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滩涂、沼泽、盐碱地、其他草地等这些“未利用地”。另一方面,进行土地整治或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生态保护的组成部分,如将坡耕地改造成梯田防治水土流失,在干旱区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防止风蚀沙化等。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例如,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要发展经济、提升科技水平等等。这些都是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具备的能力。但是,当突发事件无法短期解决,其影响将持续更长一段时间的时候,保证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我们才有抵抗任何天灾人祸的坚强韧性。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而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短时间内口罩的产能便提升到1亿只/日。但粮食生产需要至少4个月的周期。因此,我们既要“藏粮于技”,更要“藏粮于地”,任何农业增产技术,施用在耕地上,才能发挥作用。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908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