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王连照:落实劳动教育的时代审思与路径探究
返回列表
查看: 163|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王连照:落实劳动教育的时代审思与路径探究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0694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6-18 10: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gecccn 于 2024-6-18 10:03 编辑

王连照,女,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标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寻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的可行路径,最大化地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将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建设教育强国,培育新质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蓄力储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的基本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被纳入学生全面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设计。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培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将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纳入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育人方式变革和体系创新。1.理论层面符合教育治理的内在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劳动教育即被列入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倡导“知识分子要劳动化,劳动人民要知识化”,教劳结合,旨在转变轻视体力劳动和劳动者的观念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家进入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建设时期,劳动教育目标要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契合,劳动教育更多地带有职业准备、职业训练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劳动者等议题进行了重要阐述,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倡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旨在通过劳动教育实现道德自律。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系统设计、全面部署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的“大中小一体化”构思是区别于以往时期劳动教育的设计架构,为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生长点和实践出发点,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第三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科领域,并将监测结果与优质均衡督导评估等挂钩。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明确规定劳动课程为“国家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与提高学生劳动能力两大领域整合为劳动核心素养总体来看,劳动教育的每种落实样态都与不同时期的国家治理思路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劳动教育即是对“劳动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现实回应。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有机组成,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必然要符合新时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规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实践层面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劳动植根于社会情境之中,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教育政策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且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而不断深化。一方面,劳动教育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构成,是明确而独立的任务,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这是一种综合意义上的价值重塑。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即引导受教育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育其将人生理想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文化自觉。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实践中,落实劳动教育要厘清的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定位问题,还包括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特色劳动教育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通过劳动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感知劳动对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未来的特殊意义。因此,推动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关键在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既需要依靠以劳动课教师为代表的施教主体的主导与落实,也离不开以大中小学生为代表的受教主体的实践,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教师要准确把握育人导向,紧密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充分彰显并加强劳动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依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强调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地参加劳动,逐步确认自身的社会主体性。从本质上讲,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展人的社会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只有通过劳动教育,提高个体社会劳动的广度和深度,才能极大地丰富个体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使其实现自身感性生命认知与理性社会思想的融合、升华,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劳动教育社会化程度越高,个人劳动素质和能力就越强,对社会的贡献将越大。
二、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对劳动的认识过程,作为一种具有自己独特形式的认识活动,既符合一般认识规律,又有自己的实践活动特点。推动劳动教育服务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1.目标导向:关注个体的社会性存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导向的重要遵循。在劳动领域,人类是劳动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的周期性节奏,进行着无休止的必要性循环,这是人类存在的必要前提;在工作领域,人类是技艺人,通过驾驭自然,制造出比自然的消费循环更持久的人造物品来改造世界,这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劳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但“存在”绝不是其唯一意义,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社会性。作为公共社会的一员,每一个个体都离不开社会参与,而个体劳动之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亦是衡量个体价值的重要尺度。因此,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特别关注的是“劳动之后”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是说,个体通过劳动的“知行合一”在展示自身“自然存在”的意义之后,更重要的是领会“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层内涵,厚植家国情怀,进一步理解劳动对于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劳动是构筑个体社会性参与空间的基础工程,更是个体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介质。因此,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关注的是受教育主体从个体到公民、从生物性“自然存在”到公共性“社会存在”的主体意识觉醒,重在通过培育社会性的、普遍性的、协作性的劳动情感的认同和传达,来提高每一位社会成员社会参与和社会认同的广度和深度。劳动教育的目标,即塑造个体与自然界、社会组织以及他人的丰富社会关系,使之在劳动实践中尊重、理解、懂得、热爱劳动与劳动者群体,进而产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深厚情感,最终在全社会凝聚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2.过程导向:实现个体的有效参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成长具备主体间性,并遵循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的螺旋轨迹。从这个意义而言,劳动教育落实过程是一种效能增值,惠及社会各领域,其所呈现的是一种“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双循环,推动个体实现自身对社会的有效参与。这里的“参与”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向自我成长的参与。个体存在并非抽象的“个人”生物性存在,民族、性别、国家、语言、社会文化等印记构成个体自我塑造的基础。这就意味着个体成长与进步更多地被关联在个体与自身、他人、集体的关系处理上。在这种类似于差序格局的关系逻辑中,位于核心位置也是最关键的,是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处理,即能够倾听、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关注到自己的本质存在,是拥有高质量人生的重要前提。“教育作为主体人生成的过程,或者说作为促进主体生成的活动,是受教育者的生成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活动,是受教育者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中,人作为“个体”,被裹挟时多。顺应,是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自然选择。但“我是谁,我应该如何生活”的主体意识也在时代跌宕中被不断唤醒,个体心灵的安顿与否成为决定其生命质量高低的关键。唯有自省,善于承担生命基于自身的责任,才是涤荡心灵、致良知的正途。而劳动是个体自省的重要场域和必要方式,即对自我成长的参与,对自我生命的严肃认知,这样的内省与自觉,需要在劳动中、通过劳动来实现并获得。正所谓,基于劳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才是现实的、历史的、文化的人的存在二是指向公共生活的参与。基于大工业生产的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他者的独特性、差异性看教育,教育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灌输、制造,也不是主体间的交往、对话,而是主体对他者负责任的回应。新时代劳动教育为劳动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选择可能,帮助个体从“自然存在”逐步转化为意义更为丰富的“社会性存在”。基于责任与担当的公共生活是安顿和提升人性的现实场域,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过程。当前,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出了迫切要求,遵循行动和反思交替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劳动教育成为个体实现有效社会参与的重要介质:即个体通过劳动参与国家发展,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增强对集体、国家的价值认同。反过来,个人对公共生活的有效参与,亦将为自我成长提供意义生发的更大空间与更多可能。以“双循环互惠”为过程导向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是自然的“人化”(社会化)与人的“物化”(自然化),双向交流,直至一种“自明诚”的过程与状态。即,通过对自我成长的参与,劳动者的身份被唤醒,知道“我是谁”;通过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收获社会承认与信念感召,同时被明确行为边界,知道“我能做”。二者共同赋能于个体以实现其有效的社会参与,这也是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的重要前提。3.结果导向:演绎新时代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指一种以勤奋劳动、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是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劳动精神是对个体“社会性存在”之意义和价值的升华与感召。劳动教育与劳动精神密切相关,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独立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强调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不是“把劳动本身作为目的”,而是要“把劳动价值观培育作为目的”;是要切实保障劳动教育在价值观层面的成效,演绎新时代劳动精神,而不是起到受教育者将劳动视为负担、任务的反效果。劳动教育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不思进取的错误观念,其教育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生进步的重要意义,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愿意以自己辛勤、诚实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建设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价值自觉。
三、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优化进路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鉴于教育过程的长期性、现实条件的复杂性,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指引推进劳动教育生态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面对新的战略使命和历史责任,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加快转变观念,要跳出教育本身看教育,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目标和举措,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将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行动自觉和内在追求,推动劳动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性流程再造、机制塑造和文化打造。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队伍来引领和完成。要高水平开展劳动教育,同样离不开高水平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聚焦劳动教师专业素养培育,培养高水平劳动学科教师,是厚植劳动教育生态体系的关键。为此,须以制度化、法治化的形式确保劳动专职教师岗的独立设置,以多样培训为主渠道,积极探索劳动教师队伍培养及专业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高质量,还要体现在课程上。劳动课程成为单独开设的必修课,而劳动项目作为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践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是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劳动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关键。要推动学校劳动课程高质量开展,不仅要积极落实国家课改精神,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各地不同特色的劳动项目教学新样态,还要在劳动课程开发中,注重开放性,推动劳动课程向其他课程融合延伸,向课外、校外等有效实践进行拓展和延伸,形成校内外劳动教育体系。要针对新时代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以区域劳动教育结构的系统性服务于个体“社会性存在”的能力养成,提高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水平,形成育人共同体,并通过社会各领域相互衔接后的增值驱动,合力打造劳动教育领域内外统筹联动、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结构布局。2.以劳动为方法论拓展个体有效社会参与空间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其方法论意义就在于,将“知识的本体”重新回归到“实践经验”中来,从“实践经验”出发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劳动的方法论含义亦是如此,它既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法。以劳动作为方法论思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从根本上来看,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劳动教育如何进入并塑造公共生活;二是公共生活如何进入并规定劳动教育。这是通过“双循环互惠”实现个体有效社会参与的基本前提。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而劳动教育的意义就存在于劳动者坚守初心、诚实度过的日常细节里。劳动教育是“关于劳动”的教育和“通过劳动”的教育的有机统一。不以劳动作为介质或方法论,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作用发挥就会很有限。因此,在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劳动的方法论作用,重点把握“脑体合一”原则,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身体锻炼、认知获得与情感发展“三位一体”的情境性、体验性的具身化状态,有利于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双向互动,落地、落细“五育”并举,“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方法论作用,需要从理论探讨、课程建设、活动设计、专题研究、案例分析等环节结合实际、多维审视,通过劳动,赋予个体生命底色,打造个体作为社会人的原初记忆,并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种记忆,逐步将劳动落实为整个社会新的生活范式。3.以共同富裕为愿景推进劳动教育助力强国之路劳动教育作为应对产业结构和劳动形态深刻变化的有效手段和实践路径,成为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树立正确劳动观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发挥应尽力量。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强调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数字时代的新质劳动者区别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能型劳动者,他们是在适应和利用新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自觉进行知识快速迭代的新型劳动者。据此,培育新质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蓄力储能,是劳动教育助力强国之路的内在要求。助推以共同富裕为愿景的版图构筑,彰显了劳动教育之于强国建设的服务广度。以劳动教育作为介质,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激活和呈现个体对自我、对集体的感知、想象和认同。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共同”,是共同劳动和共同创造,是共建共创中的心怀美好和同向奔赴。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为群体的共同富裕创造可能,劳动教育在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收获了新的意义场域。共同善的非物化形式即是美德,它关乎人们的精神生活健康和幸福的道德福利。共同富裕是一种值得全体成员为之努力的共同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着教育强国建设中劳动教育的战略广度。为此,党和政府要发挥宣传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建立起“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明确和坚定新时代劳动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依据本地区特点加快制定全面劳动教育的实施细则,并进一步加大对劳动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4.以中国精神贡献国际劳动教育话语体系创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基本问题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形成了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核心目标,以发展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政策部署,以育人为本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实践机制的教育话语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话教育中文化象征性和劳动教育中自然化倾向的有机结合,是生产—劳动过程及其规范性、伦理性的结合。从时空关联中观望劳动教育全景:过去、当下、未来,国内、国外。不同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有着不同的意义和承载。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有新的话语体系来诠释与阐述。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就应当深入中国教育实践,突出实践理性,从中国教育实践中汲取“养料”为了讲好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故事,完善劳动教育话语体系,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优秀实践案例展示,总结经验,树立榜样,着力增强劳动教育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使生发于“浅体验”、积淀为“真经验”、升华至“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可能。然而,对优秀实践案例的甄选、推广过程,还是一种“类”属性的身份自醒。以中国精神贡献国际劳动教育话语体系创建,还需要超越基于地域、血缘、民族、国家性等意识形态的局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全人类互鉴互学,最终“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因此,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需要立足全局,形成校内校外协同、线上线下合力、国内国外共进的系统结构。即,校内重点关注不同学段、不同科目间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校外重点关注家校社劳动教育的协同实施;线上重点关注脑力劳动素养的养成与实践,同时确保劳动教育信息收集、数据清洗及对称处理,线下重点关注学生体力劳动能力的提升与实践,同时与线上劳动教育互为佐证;国内重点关注如何讲好中国劳动教育新故事,国外重在通过反思,收获国际劳动教育新经验,二者共同致力于生成中国劳动教育高质量方案,发出中国劳动者最嘹亮的声音,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结  语
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幸福的源泉、价值的来源,而且还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彻底解放人类的必要途径。无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都要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以共同富裕为愿景追求卓越的教育实践,是赋予游离与散乱的行为日常以向真向善向美的更多可能之力的具体方法。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劳动教育,不单是要求人们“在劳动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使受教育者收获严肃的身份觉醒与责任担当,拥有自律、坚定、为高阶幸福奋斗的力量。简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一方面,国家一直在谋求更有穿透力的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服务强国建设;另一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一直在探索更适切的功能再生,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研究亦将由此引发版图重组,劳动教育实践行以致远。
编辑:翊明
文章见《中州学刊》2024年第5期“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栏目“教育强国建设”专题,因篇幅所限,注释、参考文献省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30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