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张红宇(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疫情防控不误春耕。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消息,截至5月5日,全国早稻播栽已全部完成,中稻播栽12%,春播玉米已播种63.8%,全国春播进度快于往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全国6万多个农机服务组织,2000万台套农机投入春耕,不少农民手机下单,“一站式托管”种地,“互联网+春耕”成了趋势。
“这种新服务模式的快速推广,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张红宇认为,伴随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现代化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谁来种地”,一是“怎么种好地”。前者的解决有赖于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后者则要求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一、解决小农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
什么是农业生产性服务?
张红宇说,通俗地说,就是贯穿农业生产作业链条,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让农民省钱、省心、省力气的产业。“关键是要集中解决小农户办不了、办不好,或者办起来不经济、办起来很麻烦的事。”
从世界范围看,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农业经营规模不单指土地规模,也可以是服务规模。目前,全国有37万个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服务组织,涌现出全程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种服务方式,对于更好地将普通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有50多万农业科技人员,拥有近10亿千瓦农业动力机械,300多万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张红宇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虽然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表现出它应有的规模和态势。”张红宇分析,目前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大宗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对于小农户、小产品、特色产业需要的多元化服务供给不足。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等也不能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长远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当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既有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也有助于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张红宇说,“具体包括:为生产者提供耕种收等中间服务;为适应新的经营模式提供科技推广;为促进产品交换或价值实现,提供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为保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效运转,提供信息、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
二、满足农业、农村、农民多元化需求
“解决千家万户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张红宇表示,要构建“主体多元、功能完备、融合规范、共享共生”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打通关键环节“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外延。
他说,农业生产性服务涵盖的领域、服务功能,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多元化发展需求,涵盖生产、生活、生态领域。这其中,政府部门提供的公益性服务,合作社提供的托管、半托管服务,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的定制服务都有巨大空间。
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张红宇建议,一方面,要克服“重生产,轻服务”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才的培养。在用地政策上,加快落实服务主体建设仓储、烘干、农机库棚,生产辅助和配套设施用地。在金融政策上,积极支持开展厂房、生产大棚、大型农机具等抵押,农业保险抵押融资。在财税政策上,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服务后补贴方式,落实各类服务主体的优惠政策。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农业生产主要靠普通农户。张红宇强调,“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能脱离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不能脱离农业转型升级的阶段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主体地位,通过全程社会化服务,一家一户也可以迈向农业现代化。”(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05月0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