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国粮 于 2020-8-25 16:29 编辑
褚子晔 李依韩 何婧(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爆发,打乱了我国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全国上下从城市到农村都打响了防疫保卫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平稳价格波动,疏通流转渠道,保证农村产业的上、中、下游有序生产等方面的能力都检验着农业产业链的成熟与否。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积极采取了阻断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严防严控措施,各行各业都竭尽全力守好防疫抗疫的每一班岗。但人们的生产生活不能因此长期停滞,尤其是农业领域的复耕复种迫在眉睫,因此在我国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为推动农业复工复产,相关涉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予以支持(见表1)。 针对疫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应对并非是无准备之仗,2003年的非典疫情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首先,由于疫情第一个冲击的是农业生产,杨瑞珍(2003)指出受到疫情的影响,部分春耕生产物资价格上涨, 增加了农业的投入成本。其次,农产品无论是出口和内销,都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国内具体表现为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以及畜产品流通受阻;养殖业对饲料的消费减少,使种植业中的大豆、玉米价格也受到影响(张晓山,2003)。对于农产品出口方面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出口贸易活动的减少。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不宜储藏等特点,其出口交易的减少会在短期内造成不小的损失(蒋和平、何忠伟,2003)。加上许多国家因为疫情启动了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南开大学SARS对经济影响研究课题组,2003)。再次,农民收入也受到了显而易见的影响(杨瑞珍,2003)。胡晓龙(2020)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指出,企业开工不足、返程务工交通受阻、劳务输入地对农民工的进入进行限制等因素,会对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造成很大损失,农民非农收入受损明显,再加之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受限,农业收入受损。
疫情的冲击以及为阻击疫情扩散蔓延而采取的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将会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个链条和各个领域带来显著影响,从而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蒋和平等,2020)。因此疫情当下,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农、林、牧、渔等行业在下一步的农业活动中该作出怎样的调整与转变?对于农业产业链的修复,金融机构应该提供哪些服务?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受到的疫情的冲击,归纳新冠肺炎对农村产业的影响,并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提升服务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一、疫情对农业的冲击——基于全产业链视角 疫情冲击下,全球为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国农业产业链受到了显著影响。下文将基于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视角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在此次疫情中所面临的冲击及后续影响。 (一)农业产业链前端 农业产业链的前端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及农机等产业。以种子业为例,受到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主要体现在前期销售、生产和产后管理这三个方面。首先,种子的前期销售受限。疫情爆发于我国春耕时期,正常情况下这一时期正处于种子的销售旺季,但是受到因疫情相关隔离措施的影响,农民的种子购买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例如,大部分乡镇集市被迫取消,阻断了种子的购销渠道和有效对接。其次,许多县乡道路实行交通管制,导致保春耕、打通农资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等农业服务的实施遇到困难。再次,种子生产合作难以实现。由于疫情对种子的销售造成影响,需求端的销量不定导致大部分企业无法根据销量制定生产计划,因此与种植基地的生产合同难以确定。最后,产后管理困难重重。例如,种子的销售渠道不畅导致销售环节难以开展常规活动;种子的运输受阻,导致供需难以及时得到合理匹配;企业生产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并落实合同面积存在困难;种子的精选、加工、包装等环节需要工作人员的支持,但目前人力资源无法及时得到保障。 (二)农业产业链中端 农业产业链的中端环节,主要涵盖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等。在此次疫情中,产中环节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种植业,主要涉及粮食、蔬菜、油料、花卉、水果、茶叶、中药材等多个产业。因此本文将集中讨论种植业细分领域受到的冲击。 1. 粮食种植业生产误农时、缺农资 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已经得到控制,但对于靠天吃饭的粮食种植业来说,其影响主要表现为耽误农时和造成生产资料短缺。随着境外疫情输入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疫情的结束时间尚不好作出明确判断,对农事造成的损失也难以估量。 如果错过了季节、延误了农时,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因此,目前各地统筹兼顾,推出疫情防控与春耕备耕两手抓计划。例如,位于我国重庆市的彭水县扎实开展“战疫情、抓春耕、促生产”行动,采用“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激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实现“栽满种尽”“应养尽养”,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脱贫攻坚战的影响。 生产资料短缺主要是受到多地交通管制或道路封锁的影响,以冬小麦为代表的大田粮食作物在每年的二三月间需进行施肥、喷洒农药和田间浇水,而疫情防控下存在农资经营门店供货困难、农资物流链条断裂等问题,导致这些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仅如此,农业生产资料短缺,粮食主产区现存的生产资料难以支撑后续的农业生产活动,无疑会给2020年的粮食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2. 蔬菜产业供需难以平衡 由于疫情的严格防控,蔬菜产业的供给与需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在供给端,交通管制导致蔬菜的人工采摘难以实现、跨省的蔬菜运输也出现困难,两者叠加导致人工成本与运输成本均有所提高。例如,以西兰花等具有特殊采摘期要求的品类为代表,浙江省台州市今年西兰花的最佳采摘期刚好处于疫情爆发期,当地采取了一些疫情管控举措,导致西兰花产品无法在黄金采摘窗口期及时采摘,致使其品质明显受损,销售也成大问题,菜农和企业损失较重。相应地,新鲜的蔬菜无法如期进入批发市场,蔬菜流通效率降低,部分冷库及运输企业关闭,蔬菜地头收购价格大跌。再如山东省寿光市的蔬菜销售受疫情影响,大部分菜农生产的蔬菜滞销。寿光市圣宏果蔬专业合作社管理着400多亩菜地、86个大棚,专供北京、天津、济南等大城市。疫情爆发后,几百万斤的特色蔬菜无法外运,销售遭受重创。该合作社每天的营业额不足往年的40%,但发放给农民的工资等支出还要照付,目前收入仅仅能维持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成本。而在需求端,蔬菜的跨区域运输不畅也导致在部分地区市场上出现了蔬菜供不应求的现象,蔬菜价格始终高居不下。如图1所示,疫情影响下,2020年1~3月,我国28种重点监测蔬菜的平均批发价格超过5元/公斤,与2019年同期相比价格出现了明显的提高。 3. 水果产业滞销严重
春节期间,本是餐饮酒店业消费的旺季,也是亲人聚餐、互赠农特产品礼包的黄金窗口期。走亲访友带特产礼包本是我国春节的传统,各种水果销售都应远超过平日,大多数水果种植户往往也是根据这一销售档期选择种植时节。随着百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市场对于包装精美的车厘子、猕猴桃、蓝莓、草莓等中高端水果礼盒的需求量也呈现大幅提升。然而疫情的爆发彻底打乱了人们春节时期的走亲访友计划,礼品需求量大幅萎缩,对水果市场的黄金档期销售行为造成了巨大冲击。一方面,由于道路的封锁导致部分运输渠道阻断,水果多种植在乡村地区,地方政府的强力管控使得许多水果种植户的产品无法及时向外运输,导致处于收获时节的水果腐烂在田地中。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企业和餐饮业尚未全面复工复产,水果种植户失去了重要的销售渠道。以海南省万宁市为例,当地数百吨菠萝滞留在仓库中,在本地都无法实现流通销售,影响了120多个农户,直接损失达到600万元。另外,广东高州砂糖橘、广西武鸣沃柑、陕西眉县猕猴桃等水果品种的销售都因疫情受到了较大冲击,种植户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水果采摘也受到了较大影响。旅游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巨大,由此导致采摘行业受到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对于一些特殊的时令水果产品,春节期间的游客采摘是果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合作社以往春节期间都有几百万元的草莓采摘与销售收入,2020年因疫情该生产基地全部关闭,价值数百万元的草莓全部烂在大棚中;北京朝阳区的蓝调庄园主打草莓采摘,春节本是草莓采摘销售的旺季,因疫情限制了旅游人员数量,草莓无人采摘,线上销售也面临着临时配送物流、销售链条等方面的困难,即使疫情后期线上需求量增加,也使得销售损失达到50万元;北京市知名农业品牌——昌平区兴寿镇草莓,其2019年的平均采摘价格为35~40元/斤,2020年疫情期间草莓采摘活动全面取消,大量草莓仅以15~20元/斤的零售价出售,价格的下降使得农场主收入大幅减少。 4. 花卉产业成本回收困难 在疫情的集中爆发下,花卉市场的需求端受到严重冲击。因春节与情人节的节日性质,往年的1月份和2月份本是鲜花礼品的销售旺季,但2020年对疫情的严格防控导致市场上鲜花需求大幅度下降。供给端销售开展不利,花店和鲜花市场被迫关门,鲜花行业整体损失惨重。此外,许多花农原本为应对大规模的销量预期,在前期对于化肥和花苗等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目前由于错过了春节期间的鲜花销售旺季,可能造成成本无法收回甚至高额负债的压力。如云南省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大部分花农于2019年11月便开始为2020年的情人节作准备,用2~3个月时间在肥料、水电、人工、土地租赁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按照往年行情,A级玫瑰均价在2.5元/枝以上,有的甚至可达到5元/枝。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2020年的玫瑰售价降到了1.5元/枝,且随着疫情的发展价格持续下降,后来甚至低至7、8分钱一枝都难以实现售出,许多玫瑰烂在地里,花农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缺少资金支持,下一期花卉种植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可能导致下期花卉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花卉是农业中的精细农业,技术要求极高,种植要求实行精细化管理,人工成本投入也相对较高,由于大部分鲜花较为娇贵,因此保证卖相对花农来说既费时又费力。根据广东花卉产业联盟和广东省花卉创新团队对部分花企受损情况所做的问卷调查,多数花木企业受损严重,返回问卷的52家企业共计损失16558万元,平均每家损失约318.4万元,其中广州、东莞各有一家企业损失超过2000万元。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月10日,鲜花单支成交均价创下3年以来的最低记录,较去年同期大跌70%。云南今年第一季度鲜花交易预估减少20亿枝,估计全省花卉产业的经济损失达到100亿元。 (三)农业产业链后端 农业产业链后端是连接产前、产中的重要环节。农产品的产后主要以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以及农产品的流通为主。此次疫情的袭击,严重降低了农产品产后的运转效率。 1. 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运转受阻 疫情发生后,产业链的断裂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受到了冲击。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交通和物流不畅致使资源和劳动力均出现短期不足,产业链前端的原材料无法及时供应,工人不能到工厂集中工作,供应链的断裂将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中断。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境况不容乐观,大部分企业共同面临着“加工缺货、用工缺人、生产缺钱”的问题,压力较大。除了加工企业不能正常开工以外,市场销售环节也存在问题,由于物流限制导致销售量大幅减少,产成品在仓库中积压现象严重。 以山东省潍坊市食品协会所做的调研为例,2020年2月对潍坊全市大、中、小、微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了有关“新冠肺炎疫情对潍坊食品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生产型、非国有企业占97%以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2月22日,58%的企业尚未复工,预计3月前复工或计划复工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81%,有3%的企业还未确定复工复产时间。其中,已复工企业的到岗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如图2所示,已复工企业中到岗率达到100%的企业仅占3%,到岗率超过60%的企业约占29%,到岗率为30%~60%之间的企业占比32%,到岗率不足30%的企业占比最高,约为36%。已复工企业的产能恢复率如图3所示,企业产能可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企业仅占10%,产能恢复率低于60%的企业占比71%,其中产能恢复率低于30%的企业占比高达42%。对已复工企业产品品种复产率的调查显示如图4,有16%的企业产品品种可复产至疫情前水平,但复产率低于60%的企业占65%,其中产品品种复产率低于30%的企业占39%左右。可见潍坊市食品农产品加工业的复工率较低,产品生产的恢复情况也暂不乐观。 2. 农产品出口贸易受到制约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已经辐射全球,为防止疫情持续扩散,部分国家采取了限制农产品进出口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边境的严格管控和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断裂。作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韩国、日本等国家疫情严重,美国以及多数欧盟国家更是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边境的封锁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极大的限制。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在疫情发生后“没有理由采取不必要的措施干涉国际旅行和贸易”,但很多国家还是采取了限制性举措。截至2020年4月8日,共有35个国家(地区)对除医疗物资以外的贸易货物采取相关措施。例如,尼泊尔暂停了对中国水果的进口;土耳其、菲律宾暂时禁止从中国进口家禽和野禽及其产品;蒙古暂停从中国进口鸡肉、鸡蛋类产品,并加强了对来自中国入境货物的检疫监管力度;印度也已加大对来自中国的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的检疫力度,要求检疫官员全天候在口岸待检,相关样品全部送实验室检测;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也加强了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监督。各国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延长了出口农产品的运输与通关时间,致使出口合同违约风险上升。由于农产品的保质期与保鲜期较短,严格的监管措施大幅增加了出口产品的经济损失。二是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中断,也是限制出口的关键因素之一。防疫期间由于企业延迟复工、人员限制流动,出口农产品供应链一度受阻。当下随着国内的疫情防控形式的扭转以及防控应急响应的级别下调,农产品以及涉农物资的物流、信贷、复工复产等方面的困境逐渐被化解。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供应链已恢复超过80%3,但其在出口交货进度方面仍面临延迟。以主要销售猕猴桃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齐峰果业为例,由于受到出口贸易渠道封锁和贸易壁垒的双重限制,猕猴桃出口贸易额急剧下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受阻必将影响农业经济质量以及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
二、积极应对疫情,金融助力产业链恢复的对策建议 (一) 保障农民收入,加速农村建设 疫情防控导致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均出现了一定的断裂,农民收入受到极大冲击,有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确保农民收入稳定是保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如何稳定农民收入将成为疫情过后金融支持政策的主要着力点。稳定农民收入的关键就是保障农民就业,过去农民就业主要有两种途径:外出务工和当地自我就业。在此次疫情突然爆发的背景下,这两种渠道均已无法保障农民就业与收入的稳定,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开启新一轮农村建设,搭建新的就业渠道或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尚有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如果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环境建设,吸收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鼓励打工者就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将复工和返岗难的客观事实作为振兴乡村、发展乡村产业的一次契机,既能解决农村多年来在基础设施上的欠账,又能为农民提供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新一轮农村建设需要建立财政与金融的联动机制。农村服务体系和基本环境整治应借用政府支持之力发展起来,可设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和实行长期政策性贷款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其中,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如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启,特别是扶贫项目开工复工,要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农村基层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建设等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提前谋划医疗卫生、疾控、传染病预防、食品安全检测、应急储备场所、农田改造、饮水安全、河道疏淤、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项目,尽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此举在拉动投资增长的同时也能做到留住农村劳动力,确保农民收入增长。 (二)提供优惠的短期流动性支持,救活涉农企业和合作社 涉农企业、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本身抗冲击力能力弱,疫情的突发使得部分涉农企业和合作社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停办歇业和破产倒闭的风险陡增。对于受到疫情冲击严重的涉农企业和合作社,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是当前最有效的救助办法,比仅靠减息让利带来的效果更加及时有效。通过最初小额免息或大额缓息的方式,进行外援式输血,待涉农企业和合作社的运转逐渐恢复正常后,再收取正常利息。因为农业生产关系到“米袋子”“菜篮子” “肉盘子”等生活必需品的供给,所以应该尽快恢复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产品充足的供给,稳定整体物价水平。 (三)金融机构强化线上服务,保证农产品产业链运转 疫情爆发后,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服务,非接触式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作为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应积极宣传小额线上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农商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增设绿色通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金融科技手段,为受到疫情影响的农户提供授信、放款,以及贷款延期、续贷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并鼓励广大的农户使用线上服务,向他们积极推荐线上支付、理财等产品。 另外,金融机构应积极搭建产业链合作平台,加大对冷链物流及物资储备建设的资金支持,促进产销结合。因受到疫情的影响,农产品市场的生产运转受阻,全国多地的农产品滞销,供需的不平衡致使蔬菜等生鲜产品的价格上涨。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广泛的信息资源,通过运用电商平台和数字平台等线上方式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疫情时期的供需两端构建链接。此外,农村的金融机构也应创新服务方式,支持完善物资储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增加冷链物流,为特殊时期的生鲜产品提供质量保障,减少食用农产品的损耗,降低农户的收入损失。 (四)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保险保障水平 在面临重大疾病灾害、重大市场价格波动时,保险可以发挥分散农业风险的作用。此次疫情的冲击反映出许多地区农业保险功能的严重缺失,农业保险的服务较为滞后。因此,在疫情期间要积极进行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为农户的投保与索赔创造方便条件。一方面,要创新农业保险品种,开发产量、价格、气象、农业收入指数类等高保障保险品种,加快形成覆盖广、差异化的农业保险产品以及涵盖事前防御、事中控制、事后理赔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质量,充分满足农户基本的保险需求,鼓励理赔工作的线上操作,减少疫情防控的影响。与此同时,要促进保险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应积极开发农机保险和农产品质量保险等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另一方面,要提升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准。应将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加强对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设,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共同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71973135)的研究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