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人才振兴   张荣:不培养出一流人才,无法成为一流大学
返回列表
查看: 891|回复: 0
收起左侧

张荣:不培养出一流人才,无法成为一流大学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9-18 09: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张荣(厦门大学校长)

  01、我国一流大学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晰的办学理念。这些大学能够不断适应教育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进行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改革和创新。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部环境变化使得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
  奋进的新时代需要高校以更高质量立德树人。高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检验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成效的基本准则。当前,疫情对人才培养从招生到升学就业的各环节都带来了一系列的次生影响。一是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呼唤高校加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能力,加速更新教育理念、重构教育体系、建立以学为中心互动教学“新生态”的要求更加迫切。二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高校能培养出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同频共振的一流人才,能以需求为导向,凸显特色、突出优势,打造学科专业的“新布局”。三是深受影响的用人市场呼唤高校既要能快速消化毕业生升学就业压力,更要能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为目标的长效机制,让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得到“新保障”。
  奋进的新时代需要高校以更高水平创新转化。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培养人才、科研创新和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疫情冲击下,建设一流大学势必要大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期内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就要求高校深入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尽快破除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障碍,找准制约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提升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深入推动能够激发全员活力、释放创新潜力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打破“五唯”评价标准,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度,加大成果转化落地力度,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奋进的新时代需要高校以更高站位服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主动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回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找准发展方向,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大价值、作出大贡献。可以说,践行“四个服务”,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是我国高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追求和根本遵循。面对全球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应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冲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等各项重大战略任务都已成为高校如何更积极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如何更有力践行“四个服务”的“思考题”“必答题”和“加分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深刻影响着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双一流”建设高校紧抓立德树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流人才的时代担当不会改变;捕捉和创造机遇,持续产出引领性原创成果、产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成果的时代重任不会改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一流贡献,并在贡献中涵养文化精神、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演进规律不会改变。当前,我国大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经由对变与不变的认识思考和探索实践,进而迈向一流的历史进程中。
  02、培养优秀人才和作出重大贡献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要义
  从逻辑起点来看,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遵循,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四个服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穿和落实于办学治校的各方面,时刻牢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艰巨使命,形成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高效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我们办学治校的根本方针,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保障和独特优势。
  从建设方向来看,世界一流大学都是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学。宏观上,大学的贡献来自于其基本职能的每一个方面,一流大学最主要的社会价值则体现在培养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贡献。这两方面往往具有高辨识度、大影响力、强引领性,是一流高校获得持续而广泛的社会影响的主要原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期,围绕人才培养和社会贡献强特色、上水平,深入推进一流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建设正当其时。
  从建设路径来看,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完善一流体系、培养一流能力、产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的动态发展过程。其中,一流的体系包括学科体系、人才体系、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一流的能力包括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这四大体系和五大能力的打造和养成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其中各要素之间互为支撑、相互作用,融汇内化为大学独有的精神文化,彰显外化为大学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建构过程中,完善一流体系是基础,培养一流能力是抓手,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着大学成果和贡献的多或少、大或小。
  03、能力提升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抓手
  一是全面提升一流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工作,要从特色、创新和引领三个维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在学科建设上下功夫。把握队伍、方向和平台这三个要素,坚持内涵发展,在主流基础上争创一流;坚持重点发展,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特色发展,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坚持融合发展,打造相互支撑的学科发展生态。进而依托一流学科体系,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其次要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上下功夫。通过全程贯穿,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全面覆盖,使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全员参与,将蕴藏在广大师生中的创新潜力和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实现从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变。同时,要在就业保障上下功夫。面向长远要站在培养通晓多元文化背景、具备驾驭复杂国际事务能力、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角度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整体素质、专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加速提升创新转化能力。要树立“三个导向”,实现“三个发展”,具体就是以问题、需求和目标为导向,促进科学研究由“兴趣型”向“指向型”发展,科研模式由“单兵型”向“团队型”转变,科研管理由“跟进型”向“组织型”提升。首先要引导教师将自己的学术兴趣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使科技成果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扶贫脱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真正发挥作用。其次要着力破解“小而散”的痼疾,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倾向,围绕“三个面向”组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打造进军世界科技中心或中央舞台的学术高地,以一流的科研成果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最后要加强战略研究提高服务水平。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经验,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促进管理流程优化和管理效能提高,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做好精准服务。这也是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高校在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一流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流的发展引领能力。一流的大学应当在后疫情时期这个特殊节点上,把握社会服务对象多元化、内容精细化和体系立体化这三个主要特征,加强谋划、积极作为。在宏观层面,把服务国家战略举措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在中观层面,加快与区域融合发展步伐,把握重点方向,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建立完善有利于推动校地开放发展、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在微观层面,发挥多学科优势,强化“全链条”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形成人才、资本、技术多要素联动、政产学研用协同的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打造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
  04、大学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厦门大学有着鲜亮爱国底色和光荣革命传统,也有着追求卓越和争创一流的文化基因。近百年来,一代代厦大人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始终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为己任,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厦大风格”的一流大学。
  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创业创造人才。我们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立人、以智慧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的“五育”并举新理念,始终把增强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疫情期间,学校注重强化课程思政教育,以全新角度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强化学生的感恩、责任、奉献意识。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出“四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一体四翼”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了“两平台八化”科创竞赛模式,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着力提升创新转化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始终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向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前沿,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努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知识体系中心和前沿的先锋。尤其是近年来,重点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在空间、海洋、网络、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在成功发射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中,有一项大直径舱箭分离关键技术,就是厦大航空航天学院科研团队攻关的成果。
  着力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效。我们大力实施“顶天立地”的社会服务战略。一方面,注重面向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聚焦国家发展急需的重大问题,致力于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取得大突破、作出大贡献。另一方面,学校按照“一地一重点”的发展理念,以需求为导向,深化拓展校地校企合作,布局建设地方研究院,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着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我们立足“海丝、海峡、海洋”“三海”特色,充分发挥地处“海丝”核心区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创性地高起点建设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造3000吨级“嘉庚号”科考船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首创“海丝学堂”海上实践性人才培养项目,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走出去”,与世界文明深度融合探索新的路径。此外,学校还牵头发起成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不断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应对全球化挑战、能驾驭复杂国际事务、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2021年,厦门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面向新百年,厦门大学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征程上,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准确把握发展新格局,主动适应发展新趋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和建校一百周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时代贡献!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10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