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引领全球农遗发展的“中国力量”
返回列表
查看: 388|回复: 0
收起左侧

引领全球农遗发展的“中国力量”

[复制链接]

7189

主题

7194

帖子

27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4347

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9-28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中国的稻鱼共生系统已成为全球传统可持续农业系统最具说服力的典范,是世界农耕文明保护的引领者。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主席、被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父的帕韦兹·科哈夫坎说,因为这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坚持和发展,使农业变得可持续、更具韧性,也使农民变得富裕。

被帕韦兹·科哈夫坎高度评价的这一全球典范,正是中国浙江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自2005年入选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就与中国其他14项遗产一道组成强大的全球农遗“中国梯队”。

15年间,这支“中国梯队”不仅“走出去”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还吸引70多个国家的官员学者到中国学习遗产保护方法和管理经验,充分彰显引领全球农遗发展的“中国力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说:浙江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农民一边开镰,一边收获田鱼,迎来稻香鱼肥的丰收日子。

中国“农遗群星”辉耀世界

青山绿水间,金黄色成了浙江青田县小舟山乡这个季节中最美的主打色。清风徐来,稻香阵阵。

“今年我种了363亩水稻,眼下已经开镰,预计最高亩产可达1000斤。”小舟山乡小舟山村种植大户刘永如带着记者行走在田埂上。看似平静的稻田波澜不惊,当用手拨开稻秆时,一道道“红色”仿佛受到了惊扰而快速闪躲,“这是我们当地特有的与水稻‘相亲相爱’的田鱼,一年下来可打3万多斤,实现稻鱼双增收。”如今,刘永如带领其他农户共同发展稻鱼种养,户均年收入达5万余元。

“上面种稻,下面养鱼,以前觉得这很稀松平常,自从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才明白祖辈流传下来的这一种养方法,不仅是我们的特色和宝贝,更成了中国的骄傲、世界的典范。”刘永如说。

用数据“说话”,以实力“代言”。15年间,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代表的中国“农遗群星”辉耀世界。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更是绿色发展的典范,与常规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鱼共生系统中的鱼类能减少水稻害虫和杂草,降低68%的杀虫剂和24%的化肥施用量;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作与单作优质稻相比,对稻瘟病的防效达81.1-98.6%,减少农药使用量60%以上,每公顷增产630-1040公斤。

中国各遗产地在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的同时,加速产业链延伸和附加值提升。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入选农遗名录后,稻米价格从每斤5元涨至15元,垛田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村民通过土地流转、雇佣劳作等方式大幅提高收入;福建福州茉莉花茶系统的花茶价格从每斤28元提高到64元,带动茶农、花农2.6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借助国际招牌效应,中国各遗产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弘扬农耕文化、推动乡村治理、引能人回乡创业等领域也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他国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内蒙古敖汉建立杂粮基地,收集传统农家品种上百种;贵州从江侗族大歌、云南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农耕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世界标签;云南普洱茶农通过村规民约等形式构建了一套古茶园保护与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古茶树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吸引外出能人回乡创业,打造以稻作文化为特色的集有机种植、采摘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种植基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独特的利益共享机制,把保护遗产的责任转化为当地各民族共同守护绿水青山最大的动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浙江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农民一边开镰,一边收获田鱼,迎来稻香鱼肥的丰收日子。

中国“农遗模式”引领全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的倡议,旨在推动世界农耕文明的保护与发展。作为农业文明古国,中国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多年来,中国农遗事业蓬勃发展,引领了中国以及世界对人类农业生态文明的思考、发掘、保护和利用。在遗产管理、科技支撑、国际交流、宣传推广等方面,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较为系统的工作机制,并实现了诸多世界第一: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第一、科学论文及著作数量第一、第一个发布国家级管理办法和第一个启动监测评估工作等。中国通过农遗工作挖掘了传统农耕智慧,使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乡村发展增加新动能。

15年间,中国以“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整体保护、协调发展,动态保护、功能拓展,多方参与、惠益共享”为理念,不断丰富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

“中国的管理模式在发展实践中日臻完善,为众多国家所仿效。近年来,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交遗产申请的国家,90%以上都派员参加过中国举办的培训班。农业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最具引导力的领域之一。”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童玉娥说,中国直接参与推动了遗产评选规则制定,来自中国的多位专家出任相关机构有关职务,参与和主持发展规划、管理机制的制定与完善;中国积极参与农遗相关国际会议、论坛等,将中国遗产地情况、管理机制、发展经验、特色产品展示等贯穿其中,实现了有农业文化遗产的地方就有“中国声音”。

在吸引世界目光的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国内遗产地与有关国家开展“结对子”交流,福州茉莉花茶系统与法国勃艮第葡萄园、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与墨西哥城浮田系统等签署合作备忘录,农业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国农业对外合作交流的“名片”。

中国农遗模式在发展完善中还探索建立预备资源储备制度,目前已发布两批中国遗产预备名单,形成包括专家函审、现场答辩、实地考察等环节的遗产遴选机制;为避免“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中国自2014年起启动动态监测评估,相关创新工作均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农遗事业”再攀高峰

“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标志,中国农遗事业走过了15年,在遗产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为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创新的思维迎接下一个15年,我们将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助推中国农遗事业再攀高峰,为中国及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童玉娥说。

对此,有关专家提出,为实现农遗事业新的突破,中国应在以下领域加大力度: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出台中国农遗保护与发展细则、农遗标识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进一步加强对各遗产地的指导和规范;继续强化监测评估,督促各遗产地建立遗产要素清单,用数据和成效来评价遗产地动态保护情况;稳步开展申遗工作,优化农遗全国布局,扩大遗产的覆盖和辐射面积,提升乡村振兴引擎动能。

“中国农遗事业还需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对外宣传和合作,让中国遗产更具世界范儿,凸显国际价值。”专家指出,一方面要注重成果沉淀与经验分享,传播中国农耕文明保护和传承经验,不断优化“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农遗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引导农遗工作和项目在国际上的主流化。

下一步,中国还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技术交流和特色产品贸易为载体、以历史传统友谊为依托、以民族民俗文化为纽带的绿色合作长廊,帮助相关国家挖掘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展经验分享及农遗旅游合作,携手保护好人类共有的农业文明和遗产。

金秋如画,稻香鱼肥。“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保护者,我要和大家一起把稻鱼种养坚持做下去,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将这项中国遗产发扬光大。”望着已经开镰的稻田,刘永如笑了,目光中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来源:中国农网)


国粮智谷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5019

有图有真相